李学林 刘美驿
收稿日期: 2023-11-06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21SZK10615002);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23JDT
CA082)
作者简介: 李学林,男,四川南充人,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刘美驿,女,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之结晶,其中,文化思想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具时代视野,不仅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和人民精神需求面临的新目标,还回应了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的国际呼唤。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出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所阐释的文化的基本立场、内在本质及文化发展规律的继承,以其指引和解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各种文化、文明问题,指导中国的文化建设。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了独特的思想方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3-0026-07
2023年10月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1],并对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目前,学术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进行阐述。譬如,郭建宁就从时代课题、鲜明标志、根本要求、文化使命及全球视野五个层面梳理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2];二是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论出发,学术界分别探讨了其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等[3];三是从不同视角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譬如从“文化形态论、文化本质论以及文化主体论”[4]三个角度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再或者是从“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意义的学理阐释出发讨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5]。可见,当前学术界针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以期推动学界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从而助力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续文化“新篇”。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视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时代视野:它是新时期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文化使命;努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创造能够体现时代、体现人民心声的优质文化产品;通过中华文化的对外宣传,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
(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及任务应通过对时代性质和主题特征的研究来确定。以列宁为例,他非常重视对时代特征的研究,指出帝国主义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6]113,这一认识为他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人民寻找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政党,从“全盘西化论”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应用,中国共产党逐步意识到坚持文化主体性、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每一个时期都肩负着不同的文化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1]。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文化使命”,是把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根本内涵,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发展的历史主动性,指明了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
(二)新时代人民精神需求的新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4年首次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就旗帜鲜明地宣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104,人民群众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成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將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8]200也就是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深厚的动力。文化是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社会意识的产物,其原型必然来源于物质生活,来源于人民的现实社会生活。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将党性与人民性高度集中与统一,在文化建设中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在国家发展的文化板块,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就是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党的主张与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对物质需求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时刻存在。与提高人们的物质外需相比,满足文化需要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内部的需要,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和加强人民的精神品位结合起来,这一新的文化建设目的就是要突破曾经“一刀切”的文化发展方式,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真实体现,突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呼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因此,我国致力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反映时代和人民的心声。
(三)新时代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的国际呼唤
近代前的中国,虽有过改朝换代的历史,但中华文明一直在自身延续中传承,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方式外溢,且因中国是古代东亚地区文明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不管是“华夷之辨”还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政策主张,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明包容的特性。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大背景下,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试图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歪曲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让中国感到无所适从,而且阻碍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借鉴,限制了中国在解决国际问题和全球性危机方面的能力。面对这些无理的指责,中国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来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加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更是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9]中国正逐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从多个层面展示中国的形象与责任,这对中华文化目前的传播能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提升其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显示出中国正努力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自己的文明理念和价值观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0]316-318。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的文化任务进行了准确定位,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文化策略与政策实践架构,以适应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求。这一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又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文化和文明问题的指引和解决。
(一)继承马克思文化理论揭示的文化的基本立场和解释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对文化问题的立场原则和一般性原理的解释阐发,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许多经典作品中都有关于文化的基本立场,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所述的“生活决定意识”与“意识决定生活”[11]525这一文化历史观点之间在原则上的区别,他们认为,人类真实的生活过程即是自身的生存,而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则只有“被认识”[11]525了。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从实践中解读一切思想”的文化诠释原则,说明了社会生活与实践本身对于文化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各类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和干扰日益严重,导致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话语,将其奉为圭臬。因此,清除不良价值观念障碍刻不容缓,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实际上,真正的开放包容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接受一切,更不等同于全盘西化。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变局,具备合格文明素养的“现实的人”必须坚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勇于承担文化使命。我国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同时,要不断揭露部分西方现代化思潮的虚伪本质,筑牢思想意识形态防线,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更应增强主导权和话语权,科学合理地推进文化碰撞与思想激荡,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和解释原则基础之上,给予西方那些“最隐蔽的唯心主义”以当头棒喝,彻底清理其世界观历史观的理论根基,揭穿其意识形态目的及其政治用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二)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揭示的文化的内在本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关于文化本质的定义,以“日用而不觉”“最本质、最深沉、最持久”等论述创造性地发展了文化本质论。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本质、意义与功能都是人的全面发展,即把人的本质活动对象化,把人的本性活动具体化,使之“人化”,这“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1]192。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从人的实践本质和人的主体性出发,认识文化的本质,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对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准确而深刻地揭示,这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精神财富以满足精神需求,进而推动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由于“现实的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样,侧重于“社会本位”的文明发展传统范式遭受严重挑战,注重“个体价值”的时代呼声转而占据上风,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逐渐成为解决文化价值观念模糊和精神追求涣散的有力工具,发挥着正确思想引领和发展方位指向的重要作用,它深入反思了文化从存在到表现的全过程,并以“最本质、最深沉、最持久”的表述揭示了文化的核心力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使用“日用而不觉”的语言表述,如“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12]25-26“党内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觉”[13]96“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14]18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一直遵循着文化本质论的逻辑和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创新实践,使之融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三)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文化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发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它深深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唯有将文化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以及探究它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联,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否则,文化可能会被赋予过多的神秘色彩,使其变得难以捉摸。于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591对此,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15]668。马克思、恩格斯从“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把这一思想运用到现实的文化建设中,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必须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既要发挥文化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正面作用,又要重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工作出发,站在全局、统筹兼顾的方法论高度,将文化事业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视野,对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阐释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科学指引下,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作出了新的论述,这既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也直接提高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地位。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文化观点,体现出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
(一)提出以“九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思想,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的形成
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果,明确提出了以“九个坚持”①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思想成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文化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作出的文化发展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就,但在精神文明方面建设的成就还有待提高,甚至在该领域某些社会问题不断凸显。譬如,享樂主义的大肆蔓延、公益事业社会参与度较低、社会冷漠情绪上扬等问题,深刻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呈现不良状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迫在眉睫。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化建设受到西方文论和话语的冲击,具有重要的矫正意义,并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彰显,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大方面统筹文化建设面临的社会矛盾,认清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生态。其中,“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论点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活动受到国内外人民的极大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形成;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思想是结合了中国本土特色、本土实际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
(二)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超越传统的文化发展“两个决裂”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条很重要的论述:“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7]35-36从全文的整体结构看来,该论述的中心思想很明确,那就是:无产阶级在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一是要改造传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即消灭私有制;二是要彻底抛弃与私有制相适应的陈旧观念,创建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这一论断,即“两个决裂”,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有机的、统一的文化生命形态。这样,这种有机体的文化就不会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在继承中保持与创新的现代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为目标,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两个结合”之“第二个结合”是筑牢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又为这一理念的提出和推进提供强大精神力量。通过“第二个结合”,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意识,对中国的优良传统进行传承与发扬,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生命形态,为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他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立场上,没有因循守旧、盲目照搬,而是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历史责任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提出以“十四个强调”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极大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概括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②。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理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迷茫、文化碎片化、不良文化思潮渗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以“十四个强调”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思想,在文化建设事业下兼顾传统与现实两个历史维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各文化自由发展、坚持意识形态一元化鼓励文化多元化,以求通过文化发展消解、弥合社会问题。不难看出,“十四个强调”是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层面上针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九个坚持”和“两个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阐释了关于文化思想的某些既定命题和理论。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创新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创作主体”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精神需求提出来的新观点,它体现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文化生产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坚守的文化主体性,是激发其实践创造性的核心驱动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带领人民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运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我国要遵循唯物史观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所揭示的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必须持续地加强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文化的磁场效应,凝聚文化的向心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去。同时,我国还应将文化实践与改造世界的物质动力相结合,通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提出以“七个着力”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思想,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文化战略
如前文所述,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形成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七个着力”①的战略要求。在“十四个强调”的基础上提出“七个着力”战略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论、文化建设论、文化交往论等注入新的血液。“十四个强调”中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和“七个着力”中涉及的“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作出的新回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下,全球经济结构加快演变,作为新兴大国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崛起,然而“文明级差”并未消除,反而有越拉越大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深刻的感知,在文化建设中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积极提出中国方案,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与发展,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形成符合我国目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话语权,将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全球,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中国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它既是对现实条件与时代要求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时代以来丰富实践的全面总结,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真正做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对今后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具体要求与部署,标志着党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指导与科学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
①“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①“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②“十四个强调”: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2] 郭建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3-5.
[3] 张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背景、科学体系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3(6):22-28.
[4] 张彦,杨思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及其逻辑展开[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6):1-9.
[5] 张明.“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意义的学理阐释:兼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J].天津社会科学,2023(6):13-19.
[6] 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1).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 習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①“七个着力”: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by Xi Jinping Cultural Thought
Li Xuelin, Liu Meiyi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spirit, among which cultural ideology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content, as well as its distinctive feature. It has a stro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roposes new cultural missions and new goals faced by the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in the new era, and responds to the international call to enhance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Xi Jinping cultural thought reflects its inheritance of the basic position, internal essence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aw of the culture explained by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so as to guide the answer and solu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and civilization problems faced by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guide Chin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vides a unique ideological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reflect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eople of the CPC.
Key words:Xi Jinping cultural thought;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赵 践 责任校对:李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