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菲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把握历史主动是百年来党的事业取得重大成绩,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品质,“历史主动”明确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种并写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在这篇重要历史文献中,有两处提及“历史主动精神”,其中一处指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2]。由此可见,历史主动精神源自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与奋斗的历史,经历了深厚的历史延续与积淀。党的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历程深深交织在一起,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理论创新与创造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的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的奋斗中彰显出了真理性力量和强大生命力,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成果指引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效与成果。因此,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和总结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视域来进行。据此认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话语表述的建构积累过程,揭示其在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意蕴,进而在总结经验过程中继续发扬这一精神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接续向前。
中国共产党是作为一个理论型政党而成立,马克思主义是其根本性的思想理论遵循。自此,党的奋斗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的、抽象的理论在中国实践和运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强党、立国兴国的根本遵循思想,正是在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才开始真正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根据新的社会实际不断推动思想革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带领人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逐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在推进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次求索、一次次开拓彰显了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扬。尽管“历史主动精神”这一表述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它作为对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进行总结而提取形成的概念,实际上生发于党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中。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3]历史主动精神是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党的百年历史是从被动转入主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就是推动中华民族在观念和思想层面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思想引导和精神资源。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发展史可以看作是观照和理解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视域,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升华与飞跃是历史主动精神建构过程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马克思主义是在近代西方思想学说频入的风潮中进入中国,而它从众多主义和理论中脱颖而出,得到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但在建党之初,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把苏联经验奉为圭臬。这种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接受、认同过程之初的情感因素有着紧密联系。苏俄与当时的中国有着相似的国情,俄国革命的胜利和崭新国家的成立让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分子看到了救亡图存的希望,这促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他们的青睐,并开始广泛传播。此外,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苏联译介而来,这很难不在情感上产生依赖心理和学徒心理。教条化的理解及其实践应用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正是这些惨痛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反思,开始真正领悟到理论的内在要求,关注具体实际,按照中国的实际和特点去应用理论来解决问题。
懂得了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使得共产党人在精神上取得主动,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国化”命题由此形成确立,而在这一命题正式提出之前毛泽东也曾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待马克思及其理论的正确态度。这一时期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早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确立,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反映出了共产党人在认识和运用科学理论时所充分发挥的历史主动性,历史主动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形成。
进入改革开放的转折时期,面对发展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立足新的实际,在坚持根本理论不动摇中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成了新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个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遵循和践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与思想路线中开篇,在实事求是中破除僵化思想,纠正错误的政治和思想路线,在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上。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具体实际回答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坚定走自己的路中开创和迈向了具有中国特色与发展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新的发展理论。从实事求是的重新树立到发展道路与理论体系的创立形成,足以体现历史主动精神的充分发扬,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推进,与此同时,历史主动精神也在应对现实问题与挑战中得以涵养,获得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发展需要,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述,形成这一事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指向的新表述,扩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空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命题中,“中国化”是点睛之笔,“时代化”是“中国化”的诉求与表达,“中国化”则是“时代化”的标识与底气。而“结合”则是这一命题的关键词,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是“结合”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时代形成的新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思想逻辑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篇章的新飞跃,发扬和彰显了更为积极的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所提出的创新命题;既是新时代新思想的形成动力,也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议》中提出的,随后,他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4]。这段话是对这一话语表述的内涵阐释,指明了共产党人在面对不同情形时所应保持的态度。将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一个概念来表达,并上升成为政治话语,写入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与优良品格。同时,党的百年奋斗史也表明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事业取得成果的重要秘诀和法宝。因此,作为一个明确的话语表述,历史主动精神确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飞跃。
理论上的每一次创新与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立足国情世情、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持续推动民族复兴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呈现了历史主动精神的建构过程,而历史主动精神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主动精神是在党的伟大奋斗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中建构和培育的重要精神力量,而党的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理论飞跃以及百年大党的铸就也都离不开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历程中,历史主动精神是推动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底气。此外,就“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政治话语的提出本身而言,亦具有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意义。
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与民族复兴的实现历程深深交织在一起,正是由于党接续坚持和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身,坚持思想独立和自力更生,所以能够接续不断将事业发展推向新的局面。理论优势保证了事业发展,创新保证了理论的生命力,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把握基本国情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各个历史阶段解决重大问题的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概括,从而持续发展理论,丰富成果,实现创新。
创新离不开主动,主动是为了创新。究其背后,贯穿百年实践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掌握历史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把握规律就意味着站在了历史主动的一面,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一次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理论创新本身也就意味着在实践中占据主动。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的重要表征就在于理论的先进性,因此党始终把推动理论创新作为历史己任。历经三次理论升华与飞跃,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保持着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历史总结的理论自觉,并据此创新理论。“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1],始终占据着理论的主动。把握主动性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本质内涵和要求,把握和占据历史发展的主动意味着站在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的一面,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把握时代机遇,并且始终保持着积极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理论是旗帜和指南,在党的实践中起着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引领实践,而在实践中把握历史主动离不开创新理论的支撑,因此,历史主动精神是推动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并且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其在百年实践中已融入党的血脉之中,成为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竭动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事业气象一新,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开始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始终是这一理论的价值旨归,是其获得选择的关键因素,是验证其真理性的标志性尺度。将理论进行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是应对现实问题,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标志性特征。党正是在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中锻造成为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正是在解决不同阶段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中持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向前发展的,在其前进历程中,历史主动精神不仅是进行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也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精神底气。历史主动精神意味着在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党坚持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与方法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把握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以此来掌握历史的主动。历史主动精神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于客观规律的把握是它的科学依据和内涵特质,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内在地蕴含了对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因此,历史主动精神能够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底气。
历史主动精神的提出,体现了在回溯中总结经验的方法论原则,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可以说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前提下,对中国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而生成的与时俱进的民族化的思想理论。因此,它的提出体现和验证了党创新理论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回溯历史、总结经验中,明确提出了“历史主动精神”。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回溯历史中用凝练的话语归纳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奋斗的根本性精神力量;二是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能够发展到今天,因在精神层面上有着一以贯之的主动性,这一主动性也是党进行理论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特质。
此外,“历史主动精神”经由《决议》这一重大历史性文献明确提出,就迅速成为党成立百年之际的一个热词,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这表明了政治话语建构的重要性。政治话语是党的意志和主张的体现,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就善于运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为党的话语建构作出了榜样。在新时代提出的“中国梦”“打虎猎狐拍蝇”“初心使命”“伟大建党精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政治话语,用凝练通俗的语言传达出了深度内涵,便于群众理解熟记,增强了群众认同,凝聚起了社会共识。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在更加开放的当今时代,政治话语向世界传递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政理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创新,表现出了更为主动的理论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历史主动精神是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因素,是党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党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历史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历史主动精神内在地蕴含了对于规律的尊重和把握,把握规律是其得以发挥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阐释人类社会与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做到了对于规律的准确认识与把握。因此,在推动理论向前发展中发挥主动,必须以坚守根本性科学理论作为前提。此外,在党的百年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其真理性已得到充分彰显,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经验时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6]。守正不移,创新无止,坚持将守正与创新统一于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以守正为根本前提,以创新为现实动力,将守正创新作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发力点,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和责任感聚焦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积极回应和满足人民所需,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持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在强化理论学习中,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和姿态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在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再次重申,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式明确的重大命题,是对党的百年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深刻总结。尽管这一表述的明确提出是在“七一”讲话中,但它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中,是立足当下,观照历史而总结提炼出的。在建党之初,教条化的理论运用使中国的革命走了弯路,革命中的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关注具体实际,将根本指导理论与中国现实结合起来以处理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曾指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5]111-112。这句话可以说是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初表述。从毛泽东的自身实践可以看出,他不仅强调与具体实际结合,还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理论表现出中国的风格和气派。自此以后,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根本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并注重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明确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扩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在此过程中生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结晶,是“两个结合”的成功典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造性成果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其中形成的“两个结合”是持续发挥历史主动,推动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所要遵循的重要理论经验和方法论基础。
规律是发挥能动性的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基础,而党的初心与使命是激励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初心使命及其明确内涵,并指明其根本动力地位。中国共产党因这一初心而诞生,在此之后就围绕着初心与使命谋篇规划、矢志奋斗以创建、推进事业,使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后又达到了由富至强的再飞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初心思想相互契合又一脉相承,从党成立时起,初心作为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和信心的凝结,激励着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艰苦奋进,奋勇直前。
初心的本质是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这份赤子之心历经百年而又历久弥新,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青春之源,同时也是激励着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应对并战胜种种艰难险阻、风险考验的动力之源。初心是立党之本,使命是立党之基,丧失初心、忘记使命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共产党人要在保持初心、牢记使命中激发更为积极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理论为了人民,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地迈向前方。
理论自信是对于一种理论的自豪与自觉,自信才能自立,对于根本理论的自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号角。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证明和彰显。为什么能,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理论行。“行”的前提是继续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理论之“行”是持续不断坚定理论自信的底气所在。坚定理论自信、保持理论自觉是历史主动精神在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得以发挥的必备因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行”又特别加上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这一论断。由此可见,坚守理论自信不仅是要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的信心,同时也要对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保持信心,在坚定自信中积极自觉地促进中国化理论的时代发展。自信不是自大,也不是拒绝交流,而是要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在坚持根本毫不动摇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同时,积极向外传递中国的声音与智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1],历史主动精神沉淀于这一篇章的实践过程,其深刻性与价值意蕴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得以充分展现。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经验总结,也为新时代继续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