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兵工特色 持续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024-05-10 05:18杨汝男张德育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复合型专业学位实践能力

杨汝男 张德育

【摘要】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途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工科”背景下,隨着社会对专业型、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机制等路径的选择与构建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努力践行。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学位|复合型|应用型

一、背景综述

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确立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质量意识和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沈阳理工大学结合区域国防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研究生教育,学校以兵工特色专业领域为引领,机械、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等三大类专业学位不断加强具有前瞻性和持续发展能力工程类专业学位兵工特色培养模式。

二、“兵工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内涵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沈阳理工大学依托兵器工程领域,以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题,以理论、技术和集成创新为主线,通过构建兵器、通信、控制、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汇聚兵器相关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研发基地、协同创新基地及学校学科创新平台资源,聘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电子科技集团等兵器相关行业企业首席专家、知名学者协同培养,实施校企双导师负责的导师组模式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通过借鉴电子信息领域机器学习模型的优化模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视作一个通过不断学习调优的“模型”,对“1+1+4”模式进行优化,形成“兵器+”1142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即:挖掘兵器工程领域所蕴含的兵工元素,结合学校独有的兵工文化,将兵工元素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相融合,并将其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施具有鲜明兵工特色的“兵器+”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主题作为“模型的目标函数”,理论、技术和集成创新的主线作为“模型约束”,课程改革与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导师及团队能力和联合培养平台等4个研究生培养层面作为“模型特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优化方法,即“模型参数调优体系”,形成“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四个层面、两个方法的“1142”模型优化机制。

三、“兵器+”114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设“优质化课程”,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

沈阳理工大学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人本导向和特色导向的课程创新改革原则,实施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化课程”建设项目,以精品课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等为部分或全面建设任务,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地点研究、模拟训练等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建设中,注重以教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教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包含“爆轰物理学”、“现代传感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12项优质化课程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效果良好。其中,“爆轰物理学”作为学校兵器工程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依托虚拟仿真平台,设计了非均质炸药的冲击起爆、爆轰波的马赫碰撞等典型教学案例,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案例进行融合;通过优质化课程建设,将培养目标和学位授予要求贯彻至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将课堂教育直接指向职业需求,探索“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导—学—研—做”逐级递进、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提高具有兵工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使之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国防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人才。

(二)汲取“兵工文化”特色,探索创新教学平台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类理论与实践兼顾、更强调实践的类别,创新的教学平台是该类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沈阳理工大学秉承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兵工精神,在兵器及其相关学科搭建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兵器博物馆等的国家级、省部级平台,为兵器类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平台条件。在此基础上,学校持续加强平台建设,探索基于科技创新平台、坚持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注重学位论文与实践应用类、工程类背景课题的有机联系,引导研究生深入行业企业,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基地)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通过鼓励教师承担和参加省部级课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教师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工程环境。

(三)健全“立德树人”机制,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的科研可以融入企业生产过程,参与科研开发等环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思维支持,企业人员可以参与并指导研究生在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等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知识,把案例教学传授给研究生,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传授更多实践经验。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育战线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丰富立德树人内涵,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制定相关文件制度,规范导师任期;注重导师队伍中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优化导师资源。其中,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来自兵工企业“辽沈工业集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多所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同时,按照学校现有专业学位类别设立了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协同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积极开展学位论文建设及质量监控,规范执行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加快健全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

(四)强化“兵器+”创新能力,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依托学校建立的多元开放共享平台,可以要求研究生深入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育数字化应用、教育资源利用与优化需求与技术难题,开展选题及相关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中,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开展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求,切实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注重与军工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稳步推进具有兵工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四零九工厂、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机研究所等67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协议。作为兵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之一——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军品科研和生产体系,是国内重点军工企业,拥有弹体毛坯冲压、机加、热处理、表面处理、装药及全弹装配等专业化生产线;公司拥有国防工业“511人才计划”学术带头人等各级工程技术人员;随着军民融合的开展,公司积极融入兵器集团公司产业链和地方经济,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民品格局。依托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军品研发中心建立,试验基地,基地的生产、试验和科研条件能够满足学校兵器类专业(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创新发展的需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和培养提供科研仪器和场地保障,有效提高其科研和实践能力,并为论文写作和课题的完成提供优质资源。

学生在基地的实践过程遵循“1+2+3”的模式,即坚持1年的实习期,每个学生至少参加2个项目或产品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实习期间要经历设计、生产和靶场试验3个阶段的实践锻炼。许多相关专业研究生曾在某穿甲爆破弹型号研制、某型弹药新型战斗部研究国防基金、某智能弹药弹道修正技术研究及生产工艺及设备改进等项目中承担具体工作,并将实践过程中学习的相关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学位论文中。

(五)实施“三全育人”教育,建立“兵器+”思政教育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研究生政治立场、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

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沈阳理工大学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并且要求研究生须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作为选修课程。从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科教育人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兵器+”思政教育格局。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学校现建有兵器广场、兵器博物馆,以及陈设有坦克、飞机等具有兵工特色的景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兵工精神感染和熏陶;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可以请地方武警部队、军事院校等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研究生身体素质、磨炼研究生意志,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充分发挥科教育人功能,作为具有鲜明兵工背景的行业院校,学校承担了众多国防科研项目,与国防领域企业、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技术攻关,研究生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浸润式体会到兵工精神、国防精神的深刻内涵。

(六)革新“评价体系”保障,提高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研究生教育质量督查力度,本着“以人为本,从严治教、以评促管、以评促改”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评价机制革新着手,调整、优化培养过程中各项评价指标,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建立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研究生申请学位时,可以允许其选用学术论文、专著、专利、作品、竞赛获奖等多种形式呈现相关创新成果,作为评价学位水平的重要参考;在学位论文形式中,设立理论研究类、工程设计开发类、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类、实证研究类,研究生可根据自身研究内容偏理论研究或偏应用研究选择论文形式;在研究生评优评奖中,设立包含综合素质、学业成绩、科研能力等多个维度的指标评价体系,从日常行为表现、学生干部任职、荣誉称号获得、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学业成绩以及取得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综合评价研究生。

四、结束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其人才培养模式仍有一定空白亟待探索和填补。创新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特征,本文叙述了沈阳理工大学带有鲜明的兵工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等的探索与实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以及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实施,带来蓬勃生机。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计方、赵宝云等.基于“2+3+2”培养模式的MTA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观察,2022(12):64-66.

[2]王立文,刘凯辉,朱爱荣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68-70.

【基金项目:2022年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LNYJG2022100)】

(作者简介:杨汝男,沈阳理工大学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张德育,通讯作者,沈阳理工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复合型专业学位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元化设计要素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