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4-05-10 16:11田咏梅
中国新通信 2024年2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新课改学生

田咏梅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持续发展,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以培养其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理解。根据新课改要求,学校教学活动需要持续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中学信息技术紧跟新课改政策,持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案,并从软件、硬件设施等多方面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新课改对中学教学活动的冲击较大,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全体老师必须做好创新思想准备。本文从新课改视域出发,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创新的准备,并依托多元化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进而培养综合实力较强的信息化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改革指出中学信息技术要持续改进技术原理导向的教学模式,转而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核心素养。在这个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也要从单一化转为多元化,传统“讲授+演示”的教学模式亟须改变。近年来新课改政策不断变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有方案也需根据政策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视域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旨在持续更新信息技术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新课改视域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创新的准备

(一)保证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接收者,现代化教学需要避免“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的现状,持续挖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老师需要从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表达他们的主观意愿和想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提高教学的系统性

信息技术课程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联系紧密。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老师在开展教学前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案,以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构建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持续分析和调整教学方案。最后,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反馈因材施教,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系统化的教学方案有助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有序进行,同时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奠定基础[1]。

二、新课改视域下,培养多元化的中学信息技术人才

(一)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方向

1.多元化的师生角色

师生角色的转换与多元化,是新课改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可以扮演引导者、纠错者以及陪伴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仅限于学习者的角色,还可以扮演提问者、创新者以及实践者的角色。在多元化的师生角色基础上,构建多元化课堂,巩固学生对自我的角色定位,通过角色互换来实现教学相长。

2.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传统的“机+跟练+教科书”式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中學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学环境单一化,知识表现形式乏味,学习后学生容易遗忘。因此,多元化教学环境的构建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理论课堂支撑,还需要电脑、多媒体等信息化设备支持。在信息技术教室中,老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操作过程,让学生学习操作,并及时向老师提出疑问,从而加深对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印象。

3.多元化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有着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的特点,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电脑操作技巧。在新课改视域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因此,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当务之急。首先,可以从信息技术老师入手,建立“双师”队伍,让理论讲师和实践老师协同授课。其次,引入VR、DR等多元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最后,推动“项目式”教育教学,比如在“PPT”教学环节中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体验信息技术“编程”教学项目的整个过程。

(二)多元化激发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机械讲解只能被动地提高学生的智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重要前提。首先,可以采用音像渲染方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图文、视频、音频、游戏等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进入动静结合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引导动画”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动画并配音,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动画并向学生讲解制作步骤,利用动画引起学生兴趣,同时构建舒适的学习环境。步骤讲解完成后,学生可以自行制作一段引导动画,配上音乐作为随堂作业,持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精神。其次,开展趣味性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画房子”课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小游戏导入,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自己喜欢的房子图片,上课时相互讨论各类房屋建筑的优缺点,然后引入本节教学课程[2]。最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电脑绘图工具或绘图程序,绘出自己理想中的房屋外部模型。

(三)多元化指导信息技术实践

老师应减少纯理论讲解的时间,而是采用示范+讲解的教学模式,示范操作的同时渗透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完成示范后,指导学生自行操作,并结合多元化的指导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并独立完成实践创作。举例来说,在“秋叶飘落”课程教学中,老师需要一边讲解如何利用计算机绘制落叶,一边演示如何操作让秋叶“动起来”,形成一幅“秋叶飘落”的动画。在示范完成后,要求学生自行完成作品的创作,可以在秋叶的形态上进行改变,如绘制枫叶、银杏叶、梨花叶等树叶。老师可以随机抽查学生的绘制情况,及时纠正绘制的错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老师需要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指导方法,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实现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使用。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持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创新化的教学情境

构建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效果。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表格美化与处理”教学中,老师可设定一些问题,如“表格填充”“表格合并”“简单函数计算”应该如何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表格中各项工具的使用方法,鼓励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向老师询问,从而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质疑。此外,在构建“质疑”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老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避免一味否定学生使其丧失学习自信。

(二)鼓励学生探究与讨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需要持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相关问题。在探究与讨论活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老师要选择具有可辩论性且符合学生知识基础的辩论问题。辩论问题不应为已成定论的论点。其次,构建良好的辩论氛围,要求学生全部参与辩论活动,老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对学生的观点积极应对,做出中肯评价。最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组建辩论小组,保持小组稳定并逐渐形成凝聚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3]。

(三)设计创新性的信息化教学方案

构建创新教学方案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为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创新性,老师可以在“使用函数”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以下方案:第一步,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老师出一组运算题,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计算出结果,计算方式不限于手算、口算、计算器等,让学生比较不同计算方法的精准性;第二步,提出猜想与假设。老师引导学生联想计算机的计算功能,让学生猜想利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与精准性,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信息技术思维;第三步,验证假设。老师向学生讲解计算机函数运算的操作方法并演示,由学生统计数据输入到结果显示时间,并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第四步,交流汇总。指导学生论证计算机函数计算的优势,并布置函数计算的相关任务,包括“利用SUM函数求和10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在速算成绩表中,快速找出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等,巩固学生对“函数计算”的掌握程度[4]。此外,要求学生持续深化学习内容,尝试应用“乘法函数”计算学生各科成绩的及格率与优秀率。

四、构建翻转式课堂,持续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力

(一)课前准备

翻转课堂的核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从旁引导完成教学任务。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由学生与老师协同完成:第一,老师需要准备教学计划、学习视频及资源包。老师根据信息技术课本的单元划分情况,拟定本单元的教学计划并制定教案、课上练习题、课后作业等。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能够顺利进行,老师需要提前制作教学视频,时长为45—60分钟,每段内容为10—15分钟,并将其提前上传到慕课平台。老师要求学生提前观看视频并预习课程,以及做好课前笔记。同时,老师需要提前准备信息技术教学的资源包,包括PPT、动画演示、练习题库等。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分享这些资源,由浅入深地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第二,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练习等准备工作。学生应该仔细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观看教学视频,尝试做练习题,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困惑。课前,学生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相互讨论信息技术预习中的问题,相互答疑解惑。此外,在预习过程中,老师会提前下发信息技术的相关作品任务,学生需要自行组队搜集素材并整理,確保搜集的资料与信息技术主题相契合,为后续课堂上利用计算机设计作品打下基础。

(二)课中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应占主导地位,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进度即可。首先,老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教学视频中的重难点进行补充说明,并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小组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若学生无法解决,老师辅助讲解并演示解决方法。其次,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搜集到的素材独立完成作品创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化。作品设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作品完成后,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接着,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作,每组5人选举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事务的分配和组织信息设计等工作。例如,在“编程基础”训练课程中,小组协商后选定一个简单的编程任务,小组长与组员相互沟通并分配编程任务。所有组员的编程内容组合起来,确保程序能够正常运行,例如编写“自动计算”的程序,最终得出的计算结果准确说明编写内容正确。最后,进行成果交流,包括小组间、学生间以及老师与学生间的成果交流。小组间相互分享设计经验,展示本组的设计成果,学生间相互交流作品创作中的问题,并探讨具体解决方法[5]。老师会点评每组学生的设计作品,评估优点和不足。通过成果交流,持续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点的理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三)课后完善

翻转课堂教学完成后,老师应做好课后的完善工作。老师可以与每位学生单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记录下来。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制一套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老师应持续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系统,系统化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中学生信息化思维与信息素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站在新课改的视角,持续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案,需要多维度、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全面性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改视域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同时结合翻转课堂、多元化课堂等教学改革方式,以持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提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总的来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快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持续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启东.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8):123-125.

[2]蔡奕.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16):105-107.

[3]曹小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2(17):160-162.

[4]拾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2022(6):65-66.

[5]杨万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当代教育,2022(2):71-72.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新课改学生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写的话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