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而居,社区生活新观察

2024-05-10 11:39贰麻lostJOJO果壳里的麦田猫饭团
好日子 2024年4期
关键词:武林大理大妈

贰麻 lost JOJO 果壳里的麦田 猫饭团

在过去传统的熟人社会,一个院子或者一栋楼内,各家各户端着碗换菜吃的场景时有出现,邻里之间大都知根知底,是值得托付信任的对象。伴随着社会变迁,邻里关系越来越疏远,尽管在同一个小区共处,恐怕大家连楼里入住了几户都不清楚。如今,邻里关系又悄悄发生着改变,那股子人情味儿,正以新的形式回来。

社会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大家用社区内部资源解决社区内部问题;邻里之间建立的“半熟人社交圈”力量多多,让你从吃喝玩乐到育儿,都不用离开这个1公里生活圈;社区平台打造出一个个共享空间,让“分享”最大化,无论是图书馆还是集市,都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社区里不再全是陌生人,线上线下的交友群形形色色,无论是爱运动还是爱养多肉,你都能在这里找到同好……202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区邻里之间温暖的新变化和新现象吧!

“回归交流本质,用集市连接人与人

嘉明

高中起便开始流浪,比如骑自行车从西安到宁夏,做环保项目时去过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后在大理定居,承包250亩农田做起了柴米多农场,农场的集市活动为大家创造了新的相熟链接,也给大理人创造了一种回归自然本质的新生活方式理念。

既卖菜,也卖诗,柴多米多诗也多

大理因宜人的气候、淳朴的民风,以及醉人的风景,常被喻为“诗和远方”。很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被大理吸引,聚集在这里创作、生活,享受着这里的阳光和干净的空气。这群人被称为新大理人,嘉明便是其中之一。

嘉明是大理柴米多农场的主人,他23歲那年来到大理,在双廊开过民宿,后来租了250亩地做农场,娶了相爱的大理姑娘,就此在大理扎下了根。他说:“在大城市里大家过着差不多的日子,而大理能给予大家新的身份——科学家变农夫,程序员当木匠。”

柴多、米多,寓意生活的本源。在农场,嘉明依照最自然农法种植,不施用农药化肥,应时栽种蔬菜谷物,甚至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农场自然生态,恢复了1968年被人们填平的神佛湖。慢慢熟悉种植方式后,农地越来越肥沃,长出的果蔬也越来越丰茂,嘉明便开始养牛马、兔子、鸡鸭鹅、鱼等,让它们在农场自由生长。

当农场的种植收成有了盈余,嘉明就联合当地的一些种植农户,发起了每周一次的生活集市,卖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说是卖蔬菜水果,集市上却跑来许多隐匿在大理四周的手工艺人、艺术家、农场主、小业主们,大家都带上了自家的东西来认识新朋友。

既扎根农场,也面向山海

有人说,柴米多市集是一个精神混杂体,乡邻们用事物、器具和音乐坦诚相见。广阔的草地旁边有一个小湖泊,近处是热闹有趣的市集,远处是连绵开阔的苍山。嬉皮士老外和白族老太太一起踢毽子,小朋友和狗狗一起撒欢奔跑,湖中央表演着自然音乐,手工艺人们介绍着自己的作品,没有重复,没有相同。

草原、湖泊、溪流、动物,一切都是人之向往。人们在这里吃喝聊天、划船踢毽子、绕着篝火跳舞,也相互认识。这里有从北京来大理的陪女儿度过童年的花儿姐,有产品设计出身却着迷于做弓的小步,有因为喜欢大理暂时落地在此生活的深圳男孩小喇叭,有来自日本、遵循自然农法在苍山下种植蔬菜谷物自给自足的六太郎和阿雅……集市的氛围热烈、温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纯粹而愉悦,于是慢慢地,柴米多农场草坪上的集市变成了让人期盼的一场相聚。

曾有长居大理的旅行作家说:“全国唯一的社区,在大理。”嘉明把集市当成让邻里之间相知相熟的新平台,传递“回归自然本质”的理念,让大理这个“社区”更像一个大家庭。

嘉明还在大理城区开了一家餐厅,以“Farm to Table”(农场到餐桌)的方式为大理人提供原生态的自然食物,常居大理的人常会约上朋友家人来餐厅吃饭相聚。餐厅像一个社区公共空间,有时吃着饭,就能看到有人一边打着招呼,一边跑到对面和朋友们踢毽子。

有人评论,“共有之家不太可能发生在当下的中国。没想到有意无意间,柴米多竟然在大理实现了类似的事情。”这少不了嘉明持续的努力,他始终在为大理新生活探索更多有趣的内容,从周末如同邻居聚会般的小型美食集市,到月末如同聚会般的大型集市,以及慢慢形成的农场产品的社区配送。

嘉明还带人去香格里拉感受自然,在油菜花田里画画、拍照,实地去采摘松茸野菌,再就地烹饪新鲜的食材,做一桌引人入胜的“漂流餐桌”。如今嘉明已经让农场真正走进了大理人的生活。

城市里也需要“新邻居”拉近距离

我觉得现代城市里也需要‘新邻居关系。”嘉明说。这种“新邻居”关系的建立,不可或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嘉明在集市中感受最深,是他坚持做集市的理由之一。

朋友曾调侃嘉明:“嘉明的最大理想就是把世界恢复成一个生气勃勃的动物园。”嘉明反驳道:“你说得太抽象了,我现在最关心蛋、奶、猪、鸡的事儿。”

让社区邻里的关系紧密,让社区也有自己的温暖和文化,我们需要“柴米多”在身边,不只是食材,不只是集市,还是一种有着人情味的健康生活方式。

邻里互助育儿,我找到了“最佳辅助”

霜霜

全职妈妈,日常照顾两位小朋友。带娃是升级打怪刷副本,一关更比一关难,在社区妈妈群里养娃,育儿和社交两不误,群友有时候还是最佳辅助。

在社群social 中消解焦虑

霜霜在做全职妈妈之前,在国外的华企当翻译。如同大多数全职妈妈的初衷一样,辞职是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成长。然而有了娃之后,焦虑如影随形——孩子出生后,焦虑母乳不足;孩子6个月后,焦虑不会做辅食,让孩子营养跟不上;孩子一岁后,焦虑孩子运动不发达;孩子两岁时,焦虑孩子还没开始各类启蒙……

霜霜生儿子星星的时候,依托于育儿APP,一遇到问题就发帖子寻求帮助。被坑过好多回后,她发现使用这类APP的大都跟她一样是“新手村”里出来的,对于宝宝的各种事情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给出的回答五花八门,并不一定科学,于是她将 APP卸载了。

生女儿月月的时候,她进了社区创建的妈妈群,群员两百多人,有跟她一样的二胎妈妈,有新手妈妈,也有社区聘请的专业育儿老师。“前辈提携”+“高手引路”,二胎之路顺风顺水,焦虑也渐渐地消解了。

社区群是舆情第一线

霜霜常驻的八個群中,有五个跟娃相关。社区妈妈群是最热闹的,两百多个孩子年龄相近,妈妈们的共同话题也颇多,“我宝不吃奶粉,姐妹们有什么办法?”、“搬家,桌子鞋柜免费送 ,绘本免费送,有需要的戳”、“哪里可以买到如图这种婴儿推车?”、“婆婆逼我生二胎,我实在不想,怎么办?”、“某达的奶茶店开业,买一送一,姐妹们快去薅羊毛”……

从社区群延伸到线下,全职妈妈霜霜的带娃生活多姿多彩——星星和社区小朋友们一周会有两次平衡车友谊赛,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不羁快乐的笑,她和家长们负责图片记录和分享;两岁的女儿月月有了她人生中第一个好朋友十三,两位小朋友经常一起玩耍,霜霜跟十三妈妈也会顺带着去附近的咖啡馆约个下午茶;有擅长阅读的妈妈会每周约读绘本,轮流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孩子们觉得新奇又快乐,她也受益匪浅;最让霜霜感觉惊奇的是,而立之年的她居然也交到了不少新朋友,豆芽妈妈会送来去乡下买回的土味,佳佳妈妈去香港购物顺便帮她代购了化妆品……

这些家长里短汇聚成的日常烟火,拓展了霜霜的社交半径,“社交封闭,脱离时代”不再是全职妈妈的固有标签。“如今一个社区妈妈群,就可以带你走入育儿、吃喝玩乐、八卦吃瓜、基金股票、美容护肤第一线。”霜霜感慨道。

群养娃,见娃即成友

月月是妈妈群里很多人预订的“儿媳妇”,家中只有小子的妈妈们都对月月挂心不已,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当成了“婆婆”,操心月月的衣食住行。之前的“云养娃”概念只能让大家“在网上吸娃”,社交群里的“群养娃”却带着随时能落到实处的踏实感。娃生病了,群那头的“婆婆们”跟着紧张,有空了还来个探病慰问;儿童节或者娃生日,聚会也是必须的。

把控自己的社区群温度

社区妈妈群里藏龙卧虎,有律师有医生,有烘焙达人也有外交官。念念妈妈是一位资深烘焙达人,常常在群里分享一些蛋糕配方,图、文、视频一步一步教导妈妈们做;“我的闺蜜被家暴了,想离婚争取孩子的抚养权”这种问题发到群里,除了收获一堆情感支持外,还有律师妈妈出来解析争取孩子抚养权的胜算;有个儿科医生在群里,一些诸如感冒发烧上火之类的病症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建议。

然而只要有群,就会有口舌之争,升学面试、考试考级、报考学校、各种比赛等话题在妈妈群里更容易战火纷争,大家一开始是因为有共同的育儿问题聚集到一起,但是随着谁考上了什么重点中学、谁三岁就能背一百首古诗、谁国外钢琴比赛第一名等消息越来越多,焦虑就会偶尔跑出来兜一圈。

霜霜说,社区妈妈群里,大家在言辞之间、思想碰撞之下,能有效地让人发觉同类,部分人质变成为朋友,部分人则会让人毫不犹豫地选择闭麦。霜霜在这些群里巩固了人际交往的要义——学会断舍离,社交群里群养娃,喧闹和嘈杂并在,学会对自己接收到的杂乱信息做一个有效的筛选,才能避免让自己陷入情绪过载的境地。

武林大妈:问家长里短、护邻里平安

杨小君

杭州市下城区武林大妈公益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她和“武林大妈”志愿者们穿梭在社区中,开展平安巡防、掐灭安全隐患、调解矛盾纠纷、收集民情民意、开展邻里互助。千千万万个“武林大妈”们,构建出了下城区和谐温暖的邻里关系网。

从“有事找民警”,变成了“有事找大妈”

2016年,为了更好地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在下城区委政法委、区妇联和武林街道的共同努力下,组建了由18名志愿者骨干组成的“武林大妈”平安志愿者团队,杨小君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团队成员确实都是大妈,她们在杭州武林路通往西湖的街口创建了一个“微笑亭”,为行人提供零钱置换、针头线脑、游客指路等暖心服务,还利用自己“人头熟、地头熟”的特点,进行平安巡防,掐灭安全隐患,在护航G20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同年8月,“武林大妈公益社会服务中心”登记注册,“武林大妈”平安志愿者团队作为独立社会组织开展实体化运作,形成区、街、社区、网格四级平安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武林大妈”志愿团队的阵容也渐渐扩大,不但有“大妈”,还有当地的“大伯”、“大叔”、“姑娘”、“小伙”,甚至还有小朋友。除了平安巡防,“武林大妈”的志愿服务内容也延展到调解邻里纠纷、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光盘行动、护航高考中考、普及法律知识等等。

以武林街道为例,下辖7个社区,面积不大但人口密集,租住户也多,很容易产生纠纷,“武林大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着实替社区、物业解决了不少难题。“比如楼上漏水了,楼下的邻居冲上去吵得不可开交,我们‘武林大妈就会去调解,能解决的就解决掉,实在不行就交给派出所走法律程序。”杨小君说,“比起外人去调解,一个亲切的邻居大妈讲话,他们更能听进去。”“武林大妈”的“工作”是没有报酬的,仅仅凭着一股热心,就把邻里之间黏合了起来。

如今武林街道治安出了名的好,和“武林大妈”的努力分不开。杨小君介绍说,在进行日常安全巡防时,“武林大妈”通常是两人一组,当发现异常状况,根据情况,或是上前询问、或是有技巧地拖延、或是用手机将现场的图片和情况上传给指挥中心,协助有关部门处置。居民们也一眼就能看到路上的红马甲,杨小君笑道:“武林大妈都是熟面孔,在街上巡逻,大家有问题就随时叫我们,我们出现得也特别快,久而久之居民们非常认可我们,甚至从‘有事找民警,变成了‘有事找大妈。”

调解医患矛盾, “大妈”一直在“升级”

“武林大媽”不仅队伍壮大了,参与进来的“高手”也越来越多了,其中有当过老师的,有做过律师的,还有人曾是心理咨询师,大妈们的“功能”也因此变得强大。“武林大妈”品牌下建起了各个志愿服务团队,像罗睿绮工作室、鲍大妈聊天室、老李调解室、三和交流室等等,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小分队,从心理健康、家庭和谐、家风家教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帮助。

2020年也是“武林大妈”忙碌的一年,杨小君至今对疫情期间的忙碌记忆犹新。全民宅家的那段时间,“武林大妈”主动到社区申请参加防疫工作,从协助社区宣传防疫知识、去社区通行卡口执勤,到服务居家隔离户,再到变身“管家”和“快递员”,为大家采购物资、送菜送药。他们充分利用地形熟、人头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力所能及地开展了抗击疫情的各项工作。

而处理医患矛盾,也是“武林大妈”在2020年的创举。“浙江省人民医院了解到‘武林大妈调解能力高超后,主动找到我们,为我们在医院设立了‘医患矛盾调解中心工作室,每天两个‘武林大妈轮流坐班,四五个月,我们化解了三四十起医患矛盾。”杨小君说,“医院发生的冲突,有时候就是患者家属之间吵架这样的小事,医院很头疼但又不愿意报警,这时候‘武林大妈就会以同样的患者家属身份去调解,小事情就地处理,大事情走法律程序,大大减轻了医院的工作量。”

“武林大妈”让社区的环境变得安全、暖心,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拉近了,大家隔得老远就主动打招呼,这都是杨小君感到的身边的变化。而加入到“武林大妈”中,也让杨小君受益良多,她说:“大家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获得了很多荣誉,让我们有种被需要感,也能为小辈树立榜样。比起退休了天天打牌,这样更能实现自我价值不是?”杨小君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武林大妈”的队伍中来,“这个事情要一直做下去,需要年轻人提供新思路、碰撞新火花。我们没有年轻人脑子灵活,如何和社会接轨、急邻里所需,这是要靠更多人思考的问题。”

“融入中国邻里生活的“歪果仁”

Ronnie Allan

苏格兰人。为爱奔赴中国,在这里,妻子和邻居带他见识了跟UK官媒上截然不同的中国,从停留、融入到热爱,从来都跟人相关。

因为爱情,远渡重洋

Ronnie,出生于苏格兰西南部一个叫达弗尔的小镇。如果不是遇见了中国太太Nancy,他的退休生活富足且平淡。

Ronnie每两个月会飞一次中国见Nancy,每次停留两个礼拜,这样的空中飞人生活持续了两年,2008年Nancy跟他回到了苏格兰。但是Nancy不太适应那里,太冷了,每年十月份就进入冬天了,她的身体也不习惯。Nancy强烈要求回国,Ronnie决定陪她一起来到中国 。

参与社区运动,让人消弭孤独感

在中国南方的海滨小城,Ronnie买了靠近海的公寓,在阳台上能看到蜿蜒的海岸线。他的邻居是一对中国北方的老人,儿女为他们置办了房产,每年冬天的时候,他们会飞过来过冬,春天又会回去。

“他们是候鸟老人。”Ronnie了然道。“候鸟夫妇”会主动跟他打招呼,词语仅限于Hello、Good morning、Bye,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热心。在邻居的带领下,Ronnie第一次见识到中国老人的退休生活——早起去菜市场抢购,去公园遛弯儿,打乒乓,练太极。因为语言不通,他跟他们多为肢体语言交流,有时候很窘迫,比如他并不太会模仿那些功夫。Ronnie所说的功夫是指“太极”,那些慢吞吞的招式和冬季的阳光一样晃晃悠悠。乒乓球他也觉得很有趣,但习惯用左手的他总是不能接住从右侧飞来的小球。

Ronnie不懂中文,初来这个城市的不确定感和孤独,因为“候鸟夫妇”的热情而逐渐消弭,而自行车骑友的出现则让他热爱上这座城市。资深的骑行者Ronnie喜欢这座城市的海岸线,刚开始骑行的时候是一个人,真正觉得找到组织,是被一位会说英文的大学老师搭讪,她在本地的大学教书,英文很棒,带他进入了专门的骑行组织,这个组织有成员11人,会在每周六的晚上骑行冠头岭。他跟着组织骑行了两年,骑友们对这位白头发的英国老头特别友好。他们教会Ronnie 用微信添加好友、支付、发定位,也带他去海边的大排档喝一听啤酒听潮起潮落。“那真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他们陪我度过了最孤独的时刻。”Ronnie感慨。

在寻找新朋友中,感知真正的中国

在中国生活,对Ronnie来说最大的困扰是语言。社区的工作人员小蔡注意到小区里的这个白头发外国人很久了,攀谈之下,他建议Ronnie去那些可能存在说英文的伙伴们的地方,比如麦当劳,或者外国人开的餐厅,这些地方零星地会汇聚一些喝咖啡的外国人。

在咖啡馆里的英语角,Ronnie认识了不少中国朋友,他说:“那都是些年轻人,很友好,我们交流的深度取决于对方英文的流利度。” Ronnie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Qing”的姑娘,一开始,她只会跟他简单地打招呼,每周五的英语角持续了三年,如今Qing能和他一起探讨中西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同方式。

Ronnie已经有相对固定的会说英文的中国朋友和外国朋友,他不再刻意去找寻交际的突破口,以及去一些地方概率性地邂逅“同类”,他仍然特别感激在一开始帮助他的社区工作人员。现在的他会跟中国朋友谈论日常琐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会跟外国朋友一起讨论外国人圈内的八卦和新闻时事。

“在这里,我感知了真正的中国,”Ronnie说,“中国人民特别友好,中国的政府和社区特别有温度。”他也在努力学习中文,他非常希望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这样他就能参与所有的对话,也能和中国老一辈人坐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如果可能,还要跟“候鸟夫妇”学习乒乓球。

Nancy空闲时间也会带着Ronnie见识中国的大好河山,他们一起去了云南、青海、宁夏、四川等地,不同地区的风景和民族文化让Ronnie惊奇不已,他说:“对我来说,中国是一个迷人而美丽的国家,所到之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1年,他计划在疫情好转之后跟Nancy一起去西藏,见识神秘的藏族文化,如果身体允许,他还想要去攀登珠峰。

以邻里温度,回应温情城市

Part 1 我的邻居很可爱

有天我加班回家忘了关门,倒头就睡过去了。凌晨一两点的样子,隔壁卖炒面的夫妻回来,看到我家门开着,屋子里黑灯瞎火,喊人不回应。男的大腿一拍,觉得我出事了,赶紧让老婆跑去楼下叫保安,他一个人抄着菜刀(真的是菜刀),打着手电筒,进到我家来确认情况。一觉醒来莫名其妙被骂的我,居然觉得又懵又暖心。这届邻居真不错。

—— @黑糖小糍粑

我是农村人,小时候跟着父母进城开菜铺。我家菜不掺土,附近小区的人都爱买,我一个人看菜摊的时候,经常有居民对着我温柔地笑。有一天,我遇上了收保护费的小流氓,他们光着有纹身的上身,非要我给钱。买菜的阿姨不吱声,转身就叫来了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雄赳赳气昂昂地冲过来救场,他们好多人都是党员出身,有的还是老革命,小流氓被他们一身正气震住了,却还硬壮着胆子大骂。围观群众里不知道谁喊了一句“打他”,蔬菜、馒头、包子和无数双脚冲向小流氓,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铁拳,他们连摩托车都没敢骑就撒丫子跑了。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很怀念这群热情的邻居。

—— @匿名

我有一位素未谋面的邻居,叫月亮奶奶,她常常和我婆婆一起在小区溜娃。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又识货又善于点评,每次我给婆婆添置新物件,她都第一个发现。“哎哟,你这件冲锋衣我也有件一样的,贵着呢!”“你带孩子就要穿这个运动鞋,名牌货!”“你這身我上次在商场看过,没舍得买!你儿媳妇可真舍得给你花钱!”……婆婆时不时就会传达一些月亮奶奶的点评给老公,带给他加倍的感动和自豪。虽然没见过面,但月亮奶奶可能是“菩萨”化身,下凡来维护人间婆媳和睦的。

—— @bigflower

我现在住的小区号称临江高档住宅,但是交房时感觉房子有一点质量问题,于是邻居们相约维权,就这么互相认识了。有几户特别聊得来,过年聚会、生日聚会、球赛还聚,我时不时会吃到大家分享的土特产,比如红菇、海参、香肠、红酒、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隔壁小伙子还放了一把钥匙在我家,因为他比较马大哈。后来,我小姨子在照顾我媳妇儿月子期间,居然和这个马大哈谈恋爱了,现在他们结婚了,宝宝预产期在7月,邻居变亲戚。

—— @jojo

去年年初疫情期间,我在医院值班,女儿有一天说家里没菜了,我就在小区群里问谁家有菜,结果邻居小姐姐送来了一大包菜,有青菜、西红柿、鸡蛋和一包卤牛肉,没收我钱,还使劲感谢我为抗疫做贡献。女儿返校后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就叫“英雄,就在我的身边”。

—— @娜就不一样

Part 2 邻里关系升级大法

1. 美食社交

分享美食,可以提升邻里友情。多买的小葱、蒜头,可以送给邻居老奶奶,你来我往,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独自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父母不在身边,生活有难处还得找邻居搭把手。

2.做一个安静的好邻居

很多小区的楼板隔音不太好,尽可能给家里的桌椅穿上隔音套或者隔音垫,在家穿地板拖鞋,走路尽量轻声,让家中保持宁静安乐,做个不制造噪音的好邻居。

3.收起八卦心

俗话说:“有好篱笆才有好邻居。”好邻居必须尊重彼此的生活界限,具体操作就是多关心、少打听。不小心遇见邻居兴高采烈地跟你讨论小区谁家半夜吵架,最好不要接茬。避免毫无意义的闲言碎语,才能维护好邻里关系。

4. 注意卫生习惯

垃圾、房间异味,都会被划入“糟糕邻居”行列中。所以,要经常打扫卫生,勤倒垃圾,不要把垃圾放在走廊楼道,消防通道也不要放废旧单车、宠物笼哦。

5.多参加邻居团建活动

搬到新社区,快速和老居民打成一片的方法是什么?当然是团建。青年男士参加小区篮球队,青年女士参加五公里跑步团,年长的参加广场舞、剧团……只要找到了组织,就能进入小区社交界,开始愉快的社交啦。

6.有冲突先找物业

人们居住在一起,难免有摩擦。隔壁孩子半夜还在拉小提琴曲子《大王让我来巡山》;邻居家的猫貌似一月没有换猫砂,屋子传出奇怪的异味;有人总喜欢周末一大早在广场上唱意大利跑调歌剧……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担心正面冲突影响邻里关系,就找物业大叔阿姨来上门提意见吧。如果没有物业,找业主自治委员会的热心大伯也行。总归一句话,和气生财,解决问题为主,别硬刚。

猜你喜欢
武林大理大妈
大妈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大妈为何尿失禁
想念大理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叮铃铃,叮铃铃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