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的幸福

2024-05-10 10:04张逢建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幸福感老师教育

张逢建

正如一句歌词所言:人总要学会慢慢长大。长大重在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或收获体验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之所以能不断承担起个人的责任,成长为社会的建设者,就是敢于在实践中不断去尝试、体验、总结、提升自我。心理学上有主观幸福感一说,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onja在她的《幸福的方式》一书中把幸福定义为:快乐、满足或积极幸福的体验,加上对生活是美好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认识。幸福,是一种满足,是充实,是踏实的感受。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去浅谈成长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感密码

教师的幸福感根植于所从事的职业。人民教师,是一份幸福感比较强的职业,因为这是一份培养人的工作。幸福感主要存在于把一位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毕业生,也许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也许是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在某一时刻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改变学生的思想、认知或行为。

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师首先来源于对这份职业的认可和喜欢,因为喜欢这份职业才有了愿意为此而奋斗的动力。要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就要在现实生活中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尤其是现阶段我们立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潮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身为人师是不能停滞不前的,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从事和完成所承担的教育任务。

教师的幸福感存在于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中。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家访工作就是其中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通过家校面对面谈心交流,给孩子更加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帮助。在这样的工作实践中我经常听到家长说:“老师,在您的教育之下孩子的行为习惯改善了好多,现在学习目标也明确了。您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进行家访,真心感谢您。”家长的肺腑之言如何不让我感动?身为教师,是幸福的。

教师的幸福感依赖于所取得的成绩。这里的成绩不仅是指帮助学生在学业中取得进步,还表示教师个人在不同活动中的成长。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落实和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我校目前正在广而行之的“1+3”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协助学生培养出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精神,“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培养学生成长为积极主动、为自己负责任的人就是教师的幸福。除了有效课堂外,教师的幸福感更依赖于个人的成长,比如通过公开课、同课异构、创优课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班主任技能大赛、书写教育德育论文等提升个人的专业岗位技能。

学生的幸福感钥匙

学生的幸福感应该比较容易获得,就年龄阶段而言,孩子的心灵还处于相对比较单纯的状态,校园的环境不会让学生有利益冲突,簡单的学习进步,解决一道难题或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都可以让学生的心中充满幸福。

孩子是需要关爱的。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涯肯定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在困难面前也许简单的鼓励话语或温暖的拥抱就会让学生重拾信心。曾经有一位患有社交障碍的学生,其父母为了让他康复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效果还是不明显。我得知后主动关心和亲近他。课堂提问,刚开始他红着脸不敢说一个字,在我的鼓励下他磕磕绊绊说出了他的解答,此时我会赞扬他迈出勇敢的第一步。慢慢地,一次又一次的鼓励让他最终在真正的生活实践中缓解了交际障碍。在班主任节时我收到了他写给我的信,其中说道:“老师,感谢您让我走出了黑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您给了我足够的力量,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但我会永远记在心里,相信我的人生已经不一样了。”孩子的表现让我心中甚感欣慰,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刻吧。

学生的真正成长在于真实的实践体验。对没有发生的事情,单纯的想象和实际参与后的感触完全不同。在一次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吃得不好,住得不舒服,无聊等等。我告诫大家请在活动后再发表看法。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一位学生的记录如下:没有出发前我的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受益颇多,团建活动需要我们的配合,我们的班级凝聚力又提升了,我学到了很多,这期间都非常开心、充实,难以忘怀,以后还是要多多实践才行。其实学生的幸福也是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的幸福成长与教师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教育是改变人的职业,我们都希望所有的学生健康、开心、能融入群体、不断进步,而且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地去创设这样的教育环境。被帮助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舒展了紧锁的眉头,笑容又呈现在学生稚嫩的脸庞,进步了,幸福了,学生在成长中的这份喜悦是发自肺腑的,因为老师的亲切关怀让他们不断进步,老师的谆谆教导让他们全面发展。学生的幸福源自他们自身的成功,但也是对老师的真情回报。老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会感恩老师,因此师生的幸福感是互相依存的。

学生的幸福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节点,在此阶段学生身心迅速发展而且伴随一定的叛逆心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成了教育工作者包括心理工作者着重思索和研究的方向,而情绪ABC理论在实践中被大众所采用。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因此我们倡导积极心理学,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培养学生幸福的积极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尽量减少负面情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总的来说,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愉快的心情,一种开心的感觉,一种明确的责任,一种内心的坚持。教育中师生的幸福与诸多的因素有关,本文浅谈,故不可一一言尽。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长就是学生和教师彼此的幸福源泉;师生的幸福,就是教育的幸福,愿这份美好永远存在教育的身边。我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做一名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无限地热爱自己、热爱学生,保持一份内心的安宁。无论自己的身份是什么,持续前冲才是我们热血沸腾的印记,不断进取才是我们事业永恒的信念。永远心怀善念,保持心灵澄澈,撒播幸福之花。

专家点评

本文深入探讨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幸福成长与教师谆谆教导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幸福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本文不仅为广大教师群体提供了有益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指明了方向。同时,文章的语言表达流畅、自然,富有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猜你喜欢
幸福感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题解教育『三问』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