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父亲为他取名“衍功”,期望他长大后能建功立业。他7岁入本地塾馆读书时,取学名“炳阳”。20岁时,他考入黄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队,更名“安澜”,自号“海鸥”,立志要力挽狂澜,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生;要像不怕大海风暴的海鸥一样去勇敢搏击。
临危受命,远征缅甸
1941年12月,中英两国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3月,戴安澜奉命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戴安澜从军部接到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同古,粉碎日军的正面进攻。
同古是一座位于缅南平原的小城,距缅甸首都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时的英缅军,在日军凌厉攻势下,正如潮水般溃退。200师在同古的阻击战变成了孤军奋战。3月19日,追击撤退英缅军至皮尤河西岸的日军,率先与防守同古的200师先头部队接火。战讯传来,戴安澜宣布:“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3月21日,200师歼灭日军600人,骑兵团副团长曹成牺牲。3月22日到23日,击毙日军500多人,炸毁日军坦克装甲车10辆,缴获步枪260多支、机枪9挺,九二式步兵炮1门。3月24日,598团奋力抵抗日军,副团长黄景升殉国。3月26日,日军第56师团和第55师团联合作战,凭借2个师团的绝对优势兵力,企图突破同古城的防线。200师的师部也遭到了日军偷袭,但200师组成的钢铁防线屹立不倒。3月28日,日军在200架次飞机和100多门大炮、1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配合下强行进攻同古城,同古保卫战打到最惨烈的程度,很多阵地反复争夺,200师的防线仍然坚不可摧。
由于日军的后援部队第18师团已经赶来,200师继续坚守下去极其危险,3月30日,200师在新编22师的掩护下撤出同古城。
同古一战,200师以9000多人的队伍,抗击20000多日军达12天之久,并以牺牲800多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
以身殉国,浩气长存
1942年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英盟军一步步走向失败。4月24日,200师接到收复棠吉的命令。在戴安澜的带领下,200师于拂晓时分开始攻城。棠吉是座山城,易守难攻。200师从山下向山上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锋,战斗十分激烈。在几次冲锋都被敌人的火力打退之后,戴安澜改变策略,下令炮兵向前推进,靠近敌人的火力点,将山上敌人火力输出最猛的碉堡炸掉。碉堡被端掉之后,战士们一鼓作气,很快就冲到了城上。部队打入城内之后,戴安澜指挥战士们与敌军又进行了一个昼夜的激烈战斗,敌人的大部分有生力量被消灭。
然而,此时的缅甸局势已经岌岌可危。北上的日军已经逼近腊戌,日军方面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渡边正夫已指挥日军开始了向大纵深的迂回,想要对棠吉这座小城形成包围态势。在此情况下,军部命令戴安澜放弃棠吉,迅速向北进击。就在戴安澜率部迅速转移、追到日军背后准备攻击时,他接到了腊戌于29日失守的消息,很快缅甸全境沦陷。一时间,留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成了无首之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走的路都被敌人封锁了,只留下野人山矗立在200师的面前。
野人山位于中、缅、印交界,在缅甸最北方,长达200公里,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山区内大多是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在缅甸语中“野人山”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在野人山,每年进入五月便到了雨季,雨季的密林中多是蚊虫和蚂蝗,人处在其中极易生病。经历同古、棠吉的连续作战,200师此时只剩下5800多人了,戴安澜决心要把这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带回祖国。进入丛林密布的野人山后,战士们靠着自己的刀硬是开出了一条路。为了防止有人掉队迷路,大家把绑腿解下来,连在一起拉着走。官兵们在这样的丛林中艰难穿行了二十多天,部队断了给养,没有食物来源,加之缺医少药,还要时刻提防日军的侦察部队,他们每天都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
翻过康卡山之后,官兵们看到山下有一座小城,城里面还有电灯的光亮。经侦察,这座叫做“朗科”的小城汽车站里有日军驻守。与军部失去联络,孤军穿梭森林,几乎弹尽粮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戴安澜的斗志也没有被消磨掉。等到天黑之后,在戴安澜的率领下,官兵们迅速将车站包围起来,打响了战斗,措手不及的日军只能慌慌张张地进行抵抗。然而,敌人的火力相当猛烈,经过一夜的战斗,200师并没有将车站拿下来。激战中,戴安澜从掩体背后站起来,冒着敌人的弹雨向前冲,结果不幸胸部中弹,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官兵们轮流用担架抬着重伤的戴安澜,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地穿行在缅北的原始密林之中。
1942年5月26日,200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茅邦的克钦山寨,此地离国境不过三四十里地,而此时戴安澜已经气息奄奄。他叫来副师长郑庭笈,紧紧抓住他的手嘱咐道:“只要你还没死,你就是200师代理师长,记住了吗?一定要带着将士们回到祖国……”
战士们不愿把师长葬在异国他乡,便找到一棵高大的木棉树,将树干掏空,做了一副棺材,大家轮流抬着。但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开始腐烂,无奈之下,将士们只能将师长的遗体火化。部队后撤到滇缅边境时,一位老华侨拦下队伍,恳求道:“我有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本来是给自己准备的。我不要了,我要留给戴师长,让他睡得安稳些!”
1942年7月3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湘山寺为戴安澜举行国葬。周恩来为其题写了“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挽词。
2009年9月10日,戴安澜入选“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