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云南味的人间烟火

2024-05-10 15:27王必昆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4期
关键词:过桥米线蒙自过桥

作者简介:王必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铁路文艺》《十月》《中国作家》《天津文学》《山东文学》《天涯》《山花》《西湖》等报刊。

对于滇人来说,聊多少云上乡愁,不如吃一套过桥米线。那是一种深深烙上云南印的人间烟火,没有时空的羁绊,唯有温暖的金汤银线,惬意的市井生活。发源于滇南蒙自市的过桥米线,是一种云南味的人间烟火,省内称蒙自过桥米线,省外广泛称之为云南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讲套数的,大碗盛汤,小碗装米线,另外还有盘盘碟碟装着菜,少则几样合一盘,多则几十碟,摆在面前,感觉热闹而不失自我,丰富而不至浪费,复杂而不欠规则,统一而可显个性,多样而可供选择,众多而可调和,完全是一道独立的美食盛宴,一个人能吃得好、吃得完的盛宴。

古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还需一方人的调养。过桥米线发源于蒙自,过桥米线养育了蒙自人,但蒙自人爱吃、爱热闹的性格也成就了过桥米线。蒙自人的爱吃,要吃得实惠,吃够数量,吃得营养,过桥米线能提供这样的条件。现在,一套过桥米线有三两米线、半斤米线,不够还可以自己加,加米线不要钱,一大海碗米线吃进肚里,很够量;盘盘碟碟的,有肉、鱼、蛋、蔬菜等,内容丰富,荤素齐备,很营养。蒙自人的爱热闹,体现在餐桌上,摆得满满的,人多热闹,餐具多也热闹,只有热闹才能显出快乐,只有热闹才能显出好客。过桥米线是很热闹,一套过桥米线端上桌,入碗进口,是复杂化的简单,简单化的复杂。那盘盘碟碟碰撞的声音,听着悦耳,听着热闹,听着舒心。一家人吃热闹,约三两个人去吃也热闹,一个人去吃仍然热闹。独立落座一角,像美食家一样,把面前的一二十样食物有序汆入汤碗中,享受着一个人的盛宴,不能不说不热闹。

世人皆知蒙自人爱吃过桥米线,蒙自人离不开过桥米线,其实我体会到的是过桥米线也离不开蒙自,过桥米线更离不开蒙自人。蒙自人吃过桥米线,使用筷子极其娴熟,是用筷子边搛边裹着米线吃的,很有技巧地在不知不觉中把油水、佐料裹在米线间,待吃完米线,只剩半碗清汤。蒙自人是真正会享受过桥米线这道盛宴的食客,他们吃过桥米线是对生活的享受。蒙自人视过桥米线为命根子,喜欢把吃米线说成甩米线。一个“甩”字,足以表达吃得痛快舒畅。天天甩米线,家家甩米线,全城都在甩米线,一日三餐甩米线都不厌。

外地人到蒙自,慕名来吃正宗的过桥米线,面对一套盛宴无从下手时,老板就会教食客先把两颗鹌鹑蛋倒入汤里,再汆入脊肉片、腰花片、乌鱼片等生肉,接下来放熟的鸡腿、火腿、香酥等,接着放豆坨、豆腐皮、韭菜、豌豆尖、草芽、菊花等,最后放入米线算为过桥,再加些油辣子等佐料就可以吃了。常有心急的人,会一股脑地把那些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东西全倒入汤里,也不管过桥不过桥了。

吃过桥米线,一个人是一桌,幾个人也是一桌,自由聚集成席,分餐同享美食。一个人吃是一种情调,是一种盛宴。几个人、几十个人吃是一种热闹,是更大的盛宴。几百年来,过桥米线从蒙自南湖一路过桥闯关,成了闻名中外的一道大众美食。无论春夏秋冬,风雨阴晴,蒙自人的盛宴都是一套过桥米线。蒙自城越来越美,过桥米线越来越丰盛,百年美味源远流长。清代书生一个人的盛宴,想不到如今成了一座城市的盛宴,成了一份越吃越鲜的文化遗产。

在风光秀丽的蒙自南湖中,屹立着一座洁白的雕塑——《桥之情》,静静地讲述着过桥米线的传说,那是过桥米线这道美食的来源,是历史对蒙自的馈赠,是蒙自这座人文古城的福气。民间流传的过桥米线传说,有多种版本,但都离不开蒙自南湖、秀才夫妻、过桥送米线这三个要素。古老的南湖滋养着古老的传说,每当走过石拱桥,顿觉这湖不止秀美,更独具人间烟火、日常温情。蒙自的滋味就是那碗高汤的温度,在四季中传递,在时光里穿越。从田间稻米到过桥米线,蒙自人把日子捯饬得顺顺溜溜,把生活拾掇成诗情画意,在云间烟火中乐享过桥米线的温情。舌尖上的蒙自,密闭在西南夷古城里,躲避在米线一样细长的街巷中,在碗筷间演绎过桥,不为外界所知。直到滇越铁路的米轨火车穿越蒙自,奔赴昆明时,伴随火车的呼啸,蒙自过桥米线迅速传至云南府。喧嚣的昆明,陆续出现经营蒙自过桥米线的店铺——一品园、德鑫园、仁和园,家家生意兴隆,过桥米线逐渐由昆明传播开来,成为云南的时尚饮食。

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建于昆明,并在蒙自设立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文学院、法商学院的师生曾在此办学。那时,一大批杰出的文化精英,在战乱中纷纷投入蒙自这座小城的怀抱,于是有了品尝过桥米线的机缘,有了迁徙日子中的一碗温暖。易社强教授著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们尝过蒙自有名的小吃——过桥米线和又香又甜的年糕。在大西门外的货摊上,这两样东西被当作早餐卖给顾客,学生坐在低矮的木板长凳上吃这些美味。”作为蒙自人,读到这段文字感到异常亲切与温暖。当时在西南联大文学院就读的任扶善,年迈时还写过《怀念蒙自》一文,说道:“我在蒙自还吃过许多当地风味美食,如过桥米线、八宝甜粥、杂果酒、大石榴等,都给过我美的享受。”在西南联大师生的日记及文章里,定然还有不少关于过桥米线的记忆。蒙自过桥米线给西南联大师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西南联大师生的蒙自经历也不经意地促成了过桥米线的人文影响。

过桥米线的吃法初见繁复,但也不算难,吃过两三次就大体知晓食材汆入汤中的程序。最复杂的是过桥米线的制作技艺,全靠一代代师徒之间口传心授,需要制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领悟真谛,慢慢谙熟门道,直至出师。

过桥米线最重要的是煨鸡汤,煨汤的核心技艺是制作料包。料包的制作极为复杂,也是每家过桥米线店的独门绝技。有的料包含十一种配料,有的料包有十六种配料,这是各家店的核心秘诀。煨汤是冷水下盐放骨头,猛火煮三个小时达到汤白,四个小时就飘香。其实,历史悠久的蒙自过桥米线,并非一人或一家之发明,而是历代烹饪大师与美食家的共同创造,也有百姓的普及参与。在蒙自,很多人家都会居家做过桥米线,我岳父在家做的过桥米线就很好吃。所幸的是,过桥米线早已突破家族传承,现有的过桥米线各级传承人,都是有缘遇到一个好师父,得以学成为师。

面对南湖里的雕塑,我浮想过桥米线的传说,也在体会过桥米线传承人的人生。有了过桥米线,有了一代代的传承人,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百年前云南人在吃过桥米线,百年后云南人还在吃过桥米线,这就是充满云南味的一种人间烟火。我们吃着祖先喜欢的过桥米线,我们与祖先的距离从未遥远。所谓血脉,所谓乡愁,何尝不是端一套过桥米线上桌,祖先坐那头,我们坐这头,任由米线在时光之桥上穿越,任由米线化解千丝万缕的乡愁。

猜你喜欢
过桥米线蒙自过桥
蒙自市关工委开展传承弘扬中国民俗文化活动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习作点评
过桥米线
好吃的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
过桥
Des nouilles pour vivre longtemps
过桥
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