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但如今部分青少年对民乐喜之甚少、知之甚浅。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长沙市芙蓉区育英第二小学(以下简称“育英二小”)通过与专业团队建立协作关系、营造校园民乐氛围、创新民乐课程体系和搭建民乐展示平台,探索了一条民乐项目化育人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传承能力的优秀学子。
一、民乐项目化育人模式的创新举措
1.与专业团队建立协作关系
育英二小积极与专业团队建立协作关系,致力于保障学校民乐项目化育人模式的水平和质量。2019年,育英二小与湖南省湘剧院湖湘民族乐团首次合作;2020年,育英二小与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建立了合作机制,并邀请省内民乐专家来校讲座授课。
2.营造校园民乐氛围
为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校设置了多个民乐相关的设施和文化场所,如“民乐文化廊”“民乐画廊”“民乐名人墙”等。“民乐文化廊”用来展示民乐发展史和民族乐器图,讲述民乐相关的故事;“民乐画廊”陈列了与民乐学习和课程相关的活动作品,集中展示民乐的活动风采;“民乐名人墙”用照片的形式展示学生在民乐活动中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
3.创新民乐课程体系
学校将民乐列入学校总课程计划,利用音乐课和校本课程进行器乐教学,构建了“基础课程+俱乐部课程+三点半课程+团队课程”四大课程体系,推进民乐梯队分层建设。同时,学校还根据民乐俱乐部的需求编撰了《基础民乐课程》《葫芦丝课程》《民乐团课程》等七本校本教材。
4.搭建民乐展示平台
为加强学生对民乐知识和文化的了解,学校不断搭建民乐展示平台,并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了相应的民乐主题活动。学校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设置风华国韵民乐展示环节,3~5年级每个班选派本班优秀的民乐小演奏者进行表演。此外,学校还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艺术赛事,如艺术展演和班级器乐比赛等。
二、民乐项目化育人模式的主要成效
1.激发了学生学习民乐的积极性
育英二小的民乐氛围、课程改革和展示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目前,学校共有一百多名学生参与民乐学习,民乐爱好者将近千人。学生每天定时打卡,每周进课堂学习,每月汇报演出,每年参加古诗词会,积累了大量民乐作品。
2.提高了学生舞台实践能力
育英二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演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2022年6月,育英二小在湖南音乐厅举办了古诗词主题民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育英二小的音乐教师李晓云策划和执导,学校民乐团和怀化市溆浦县北斗溪镇学校的小溪流合唱团共同演出。演出被人民网、湖南教育电视台、红网等媒体多次报道。
3.提升了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教师的专业素养
民乐传承活动掀起的热潮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乐的魅力,也提升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使命感。此外,民乐传承活动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在各种传承活动中不断迸发新的创作思路,其相关论文也多次获奖。
4.形成了学科融合的美育实践新模式
学科融合的美育实践新模式通过传承活动,将民乐与文学、民乐与美术项目化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让文学之美、艺术之美相互交融,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这种美育实践新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礎。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教学改革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学校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民乐的大环境,广泛开展民乐宣传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