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芯宇,付光玺
(1.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科技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备受各界关注,在综合实践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具体细化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评价方式[1-2]。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教育农园、研学基地、乡村露营游、乡村文化体验游等新模式,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3]。劳动教育地位逐渐显现,研学旅行发展迎来新契机。但当前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重劳动轻教育”的教育缺失现象,研学旅行在实际发展中存在“重旅轻学”的现象,因此如何开展和落实劳动教育,实现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成为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探讨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提升策略,对落实劳动教育、发展研学旅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有序开展,国内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相关研究快速增长,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实践路径研究等方面。关于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一是以劳动教育为视角,对劳动教育融入研学旅行展开研究。如章静波以日本劳动教育实践为例,提出从挖掘劳动教育师资、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升级劳动教育形式、全面优化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升研学旅行的劳动教育绩效[4]。韩英以太行山现代特色农业山西药茶为例,提出从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科学的劳动认知体系等方面,探究其实践应用[5]。周方以西湖区现代特色农业龙井茶为例,探究劳动教育融入乡村研学旅行中的实践应用[6]。二是以研学旅行为视角,对研学旅行融入劳动教育展开研究。如马素萍从讲解引导、实践体验、创意物化、反思深化等方面,探讨非遗研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和路径[7]。王定国等以白银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例,探索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模式[8]。李杰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为例,从加强基地建设和强化课程开发设计出发,探索三线建设红色教育研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9]。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学者对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以个案分析、区域分析为主,根据个案或区域资源优势,探索二者融合实践路径。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研究成果较少,且在二者融合发展中寻找创新与突破的思考与实践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现有学者大多从研学或劳动教育的单一视角展开研究,多角度研究较少。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教育和旅游融合视角分析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可行性,以蚌埠禾泉小镇研学基地为例,充分考虑双方需求,探讨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发展路径和提升策略,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同时为区域劳动教育和乡村研学提供新发展思路,促进乡村振兴。
总体目标趋于一致。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均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各地区中小学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0]。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二者在总体目标上趋于一致。
课程性质较为相近。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均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教育性和实践性特点。教育性表现为强调跨学科有机融合,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合理安排不同学段课程内容,注重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实践性表现为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的过程,二者在课程性质上较为相近。
实践方式大体相同。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均注重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强调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试验、探索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及体验感,学会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二者在实践方式上大体相同。
实践场所有所交叉。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均是中小学开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活动场所包括家庭、学校和校外劳动场所。其中校外劳动场所包括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高等院校、山林、草场、厂矿企业、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实践场所仅在校外,包括综合实践基地、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场所等,二者在校外实践场所上有所交叉。
评价机制较为相似。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均注重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化发展下进行综合性评价。表现为开展多维度的评价内容,既关注学生成果,更关注学生实践过程情况;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采取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鼓励教师、家长、学生等参与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二者在评价机制上较为相似。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在总体目标、课程性质、实践方式、实践场所、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共性特点。这些共性特点能够帮助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在发展中逐渐融合,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内容,以研学旅行为实施载体,实现教育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因此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可行性。
研学旅行涵盖自然、历史、地理、科技、人文、体验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而劳动教育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蚌埠禾泉小镇研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以劳动教育作为主题开发,实现了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课程融合。基地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逐步构建小学阶段以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初中阶段以兼顾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高中阶段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的研学活动课程结构,实现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培养过程。如小学阶段体验个人清洁卫生、整理收纳等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热爱劳动和生活的态度;初中阶段体验陶艺、扎染、草编、泥塑、糖画等项目在内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学习关于种植、养殖类农业生产劳动项目中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高中阶段结合学科知识,参与农业、工业、传统工艺制作等生产劳动项目的完整实践过程,体验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职业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强化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基地以劳动教育为主题,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实现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课程的融合。
劳动教育的开展鼓励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研学旅行作为校外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当前研学旅行基地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自然观赏型、知识科普型、文化康乐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等。基地以研学旅行为载体,通过考量研学资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其中以农业研学资源和传统工艺研学资源较为突出,实现“劳动教育+研学+”模式。一是劳动教育与农业研学旅行资源融合。农业旅游资源是基地发展的重点,以农业研学旅行为载体,依托基地的菊花产业示范园,融入菊花栽培和养护、菊花盆栽造型设计与创作;食用菊采摘、晾晒、烘干、封装等加工与制作;菊花菜品制作;菊花茶艺、手工制作体验;菊花醋等衍生产品的产品展销职业体验等劳动项目。另外依托基地的果蔬采摘基地和酱菜园,融入蔬菜栽培与管理;蔬菜采摘、清洗等;加工制作酱菜;“助农体验官”——销售酱菜等劳动项目。最后依托基地的鹿儿岛,融入梅花鹿生长习性、药用知识科普;饲料制作及喂养;手工制作体验:草编小鹿、糖画小鹿、陶艺小鹿等劳动项目。基地凭借菊花等特色资源,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引导中小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体会持续性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感受新时代农业劳动职业特点,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的情感等劳动素养要求。二是劳动教育与传统工艺研学旅行资源融合。传统工艺旅游资源也是基地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传统工艺研学旅行为载体,依托基地作坊群,融入陶艺、扎染、草编、泥塑、糖画、蛋雕等传统工艺设计与制作劳动项目。基地凭借草编等特色资源,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引导中小学生参加传统工艺制作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认真劳动、乐于动手实践的习惯和品质;体会传统手工艺技术中蕴含的劳动智慧,形成传承并弘扬传统工艺的意识等劳动素养要求。基地以研学旅行为载体,从农业研学旅行和传统工艺研学旅行方面,实现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资源的融合。
相较于研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发展相对落后。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场地融合表现为基地共享性,即依托现有研学基地,共享基地资源,形成固定的劳动研学场地。禾泉基地凭借研学资源优势成为校外实践主阵地,通过挖掘利用现有场地,进行教育化微打造,实现基地的轻资产运营。一是农业研学场地共享,为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内容提供新的劳动教育环境和劳动体验场所。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基地的菊花产业示范园、鹿儿岛、果蔬采摘和种养殖基地等农业生产场地,结合农业资源的季节性特点,开展应季的农业生产劳动项目,打造沉浸式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项目,丰富劳动研学体验。二是传统工艺研学场地共享,为传统工艺制作劳动教育内容提供新的劳动教育环境和劳动体验场所。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基地的陶艺、扎染、草编、泥塑、糖画、蛋雕等手工作坊场地,结合传统工艺制作劳动目标和素养要求,开展不同的传统工艺制作劳动项目,打造优质的劳动研学资源。禾泉基地作为校外实践主阵地,充分考虑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双方需求,从农业研学场地共享和传统工艺研学场地共享方面,实现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场地的融合。
研学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项目则是落实劳动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的重要实施载体。针对基地存在劳动课程内容构建浅层化的问题,从深度开发和拓展开发两方面,优化劳动教育主题研学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围绕基地农业旅游资源特色,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和要求,通过考量旅游资源中的劳动教育价值,对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以农业生产劳动和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劳动教育主题研学课程内容结构,突出学段之间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实现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培养过程。如围绕农业生产劳动,依托基地的米粒花世界——菊花产业示范园资源,开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涂山”的研学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小学阶段以了解和掌握菊花的栽培、养护方法,菊花盆栽造型设计与创作为主;初中和高中阶段则在前者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开展食用菊采摘、烘干、封装等加工制作活动,菊花茶、菊花糕点、菜品等烹饪体验活动,泡菊、品菊、咏菊等茶艺体验活动,禾泉菊花特色产品(菊花米醋、菊花米酒等)模拟展销会职业体验活动等内容。通过以上活动内容让学生真正实现动手操作,深度参与其中,实现了解掌握菊花栽培和养护基本方法,感受劳动过程的艰辛与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课程目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基地可以引入木工、电子等工业劳动项目和三维打印技术等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劳动项目作为辅助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加深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现劳动研学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研学专业人才在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基地存在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应不断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基地的发展需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加强与地方院校合作,聘任高校教职工开展校外兼职,提高基地劳动实践专业化水平。2022年安徽科技学院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立项建设单位,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师资建设和项目安排等方面已具备优势条件。目前,基地已与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另与食品工程学院吴晓伟教授达成合作,为禾泉烘焙坊进行指导授课,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基地在此合作基础上,聘任安徽科技学院教职工开展校外兼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提升基地研学人才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与高校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旅游和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保障人才供给的稳定性。2017年蚌埠禾泉小镇与江苏师范大学建立校企合作,禾泉小镇成为江苏师大就业实习实训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同时禾泉董事长蒋保安被聘为江苏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兼职教授、旅游专业MTA硕士生导师。在双方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禾泉企业资源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薪酬福利、发展机会、实践平台、企业文化和氛围等方面,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吸引高校毕业生前来就业,保障人才供给稳定性。三是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进基地。
当前,基地聘任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作为研学兼职指导师,并成立大师工作室、作坊群。非遗及相关传承人包括花鼓灯传承人金明、尹派凤画传承人曹秀成、“老石家”百草梨膏糖传承人王蕾、蛋雕技艺传承人张广超、草编传承人何树育等。能工巧匠包括铁匠夏师傅、面塑何桂侠师傅、紫砂蒋保荣老师、烘焙吴晓伟老师等。在此基础上,基地可以通过确定保护资金,扩大宣传力度,定期对工作室、作坊装修改造,加强沟通联系,合作研发新产品,以稳定现有传承人和工匠,吸引潜在人才加入基地。四是鼓励和支持基地内的员工提升专业水平和素质。基地可以鼓励和支持工作人员进行研学指导师资格认定,不断增加基地研学专职人员数量。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素养提升,解决员工在知识讲解和沟通引导方面的专业性缺失问题,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研学场地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和场地环境的教育化程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针对基地场地设施和场地环境亟待完善等问题,对照2022《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进行改造和提升[11]。具体来说,禾泉基地对具备劳动教育体验功能的农业资源场地和传统工艺场地进行重新规划和科学布局,根据所在研学场地资源优势,打造对应的劳动教育主题场景,形成固定且专业的劳动研学场地。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轻资产打造,即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微改造手段拓展劳动研学场地的教育功能。如依托基地的菊花产业示范园、鹿儿岛、果蔬采摘和种养殖基地等农业资源场地为农业生产劳动内容开辟劳动体验场所,打造菊花、梅花鹿、蔬菜瓜果、果园鸡等农业劳动主题场景,改造和提升农业劳动场地的教学工具、导向标识等基础设施,提升场地环境的和谐性。另外,依托基地的紫荷雨砂坊、扎染坊等传统工艺场地为传统工艺制作劳动内容开辟劳动体验场所,打造陶艺、泥塑、扎染等传统工艺劳动主题场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艺劳动场地的教学物品、劳动器材、垃圾箱、卫生间等设施设备,提升场地环境的整洁度和安全性。基地教育化改造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的过程。
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关措施的保障。目前,基地相关保障措施参照所属安徽禾泉农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文件《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执行,此文件于2016年发布,实施年份已久。《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于2021年发布,文件对保障措施的参考标准划分清晰,包括组织管理、安全保障、经费保障及后勤保障[11]。对照上述标准发现基地在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方面较为完善,在经费保障和后勤医疗保障措施方面有所欠缺。基地应在健全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加强经费保障和后勤医疗保障措施,不断强化科学管理。具体来说,一是健全经费保障措施。禾泉基地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教育研学基地的经费建设投入,坚持公益性原则,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只收取基本费用,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费用减免。二是完善后勤医疗保障措施。禾泉基地应有效利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固定的医务室,配备至少一名执业医护人员及基础医疗物品,同时定期邀请专业医护人员为基地员工开展紧急救助培训,保证基地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医疗水平和能力。
随着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申重视和对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总体目标、课程性质、实践方式、实践场所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得出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融合发展具有可行性。基于此,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研学旅行为载体,校外实践基地为主阵地,从课程、资源和场地融合角度探索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路径。通过优化劳动教育主题研学课程设置、加快专兼职人才培养、教育化改造劳动研学场地、健全劳动保障机制等策略,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教学成效。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提升,有助于落实劳动教育,发展研学旅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