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创新板”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5-10 05:34:16李亮明
人民之声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广东

李亮明

在今年的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新质生产力”是代表们特别关注的焦点、关心的热点。“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造一个新广东”是代表们热议频率最高的话题之一。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新质生产力’一词写入,既绘制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又提出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的新举措,吹响了新的一年为持续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创新板’的‘冲锋号’,真可谓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报告中的落子布局,不仅是施工图、目标单、任务表,更是动员令、决心书、责任状,让人眼睛一亮、信心倍增。这些硬招、实招、真招、大招,不仅彰显着省委、省政府的集体智慧与战略思维,也蕴含着省委、省政府浓浓的民生情怀,更浸透着广东聚力聚焦‘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干劲、勇气、决心与政治责任、示范担当。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与落实,都必将给广东人民送来摸得着的好处、带来热腾腾的希望!”面对新闻媒体采访,不少代表给出如是评价,激动、振奋之情溢于言表。

因势而谋 突出“新质生产力”正当时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新词。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概念,不仅指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2023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核心在“创新”,落脚于“生产力”。“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广东迅速行动起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响亮提出: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变革,也是一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比拼。抓住了这次机遇,就能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全省要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全力向着总书记指引的目标奋勇前行,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力书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画卷的广东新篇章!

回望极不平凡的来路,眺望先行示范的前路,今日之广东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为逐梦新征程凝聚更强大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广东,对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谆谆指引。总书记强调,广东要做创新驱动排头兵;总书记要求,广东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总书记寄望,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关乎此,都极大振奋了全省上下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总书记的厚望重托和赋予广东的新的使命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使命并重,既是重要要求,也是时代考卷。答好考卷,是新时代广东干部群众的职责和使命,抓住了、用好了,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历史的青睐。随着全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跃升期,“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越来越成为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当下,广东如何又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造一个新广东?广东如何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板”,坚决扛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这是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一道迫在眉睫的“必答题”。

为持续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创新板”,就是要创造、培育新的“动力源”,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深挖新动能、新优势。改革开放45年来,务实的广东让“世界工厂”这一标签增添了新的发展底色。近年来,广东发展的“含新量”很高,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头良好,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迅速壮大,具备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

其一,经济实力实现大跨越。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57万亿元、增长4.8%,是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全省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全年净增172.8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000万户,企业达780万户、占全国1/7,呈现出韧性强、活力足的良好势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1∶40.1∶55.8,金融业增加值达1.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均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 ……这样骄人的“成绩单”,无疑给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信心、活力。

其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提质壮大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把新能源、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打造成新的万亿元级、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253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290亿元。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汽车芯片应用牵引工程,全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加快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省产业园新增2个、基本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县域全覆盖,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601万亩,实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近7000亩,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腾出新空间。新增10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投资超500亿元的惠州中海壳牌三期、投资约300亿元的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项目年投资额均超100亿元。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4万人、690万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一大批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这意味者,广东具备了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由此,广东坚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更加高远而笃定。

其三,广东还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主体信心。2023年,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1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A股上市公司总量、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出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融资租赁、降低制造业成本等惠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000亿元。推动“个转企”1.9万家、创5年新高,推动“小升规”超7000家。省财政新增1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超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出台“技改十条”,推动超9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增速创6年新高……这表明,广东工业经济顶住了冲击,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发展实力。

无疑,广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力“很硬核”。但与此同时,广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经济外向度高,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更直接。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新动能培育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件事上,广东还要快马加鞭,关键是“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2023年12月29日,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做好广东2024年经济工作,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切实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18日,广东再次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创新,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两次重磅会议,显示出广东全力向着总书记指引的目标奋勇前行,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向实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用力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种种事实表明:广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扛起“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旗,不仅是对自身优势的坚守,也是胸怀大局的抉择;广东当下“突出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板’”,不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势在必行、恰逢其时!

战略布局 以新发展理念擘画蓝图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围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如何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鼓足干劲迈好第一步、开局起势夺取“开门红”?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字频现,绘制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从方位、集群、企业、创新、区域、供应链、政府、人才、未来等多角度进行了“排兵布阵”。

报告首先设下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的预期目标,并以持续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创新板”为突破口,全力谋划推动经济增长。这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特别是海内外投资者信心,有利于稳定全省经济预期并锚定目标,扎实、系统推进有关工作。

广东希望通过“创新板”的鲜明导向,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的政策驱动力。为此,报告提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明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思路、主攻目标、主要任务、主导园区、主打产业。同时,明确了从产业集群、产业链到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一系列任务路线。

为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报告提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推进粤芯三期、华润微、广州增芯、方正微等芯片项目建设,推动肇庆宁德时代一期、江门中创新航一期等项目稳产达产。发展低空经济,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我省算力设施、产业规模、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等优势,统筹做好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安全性评价、行业治理等工作,集中力量突破底层技术,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以上种种,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为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和方案的“盘子”,确保“事事有相应项目支撑”,报告提出,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推动广州华星T9工厂、东莞OPPO智能制造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超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培育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让广东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这些强链补链目标,符合广东的定位,既是出于自身建设发展选择的产业领域,更是契合当今产业发展大方向、布局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持续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报告提出,新推动9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抓好IPv6规模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推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大项目、大产业。报告提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内外资一体化全产业链招商。

在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方面,报告提出,推动出台科技创新条例,深入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优化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管理机制,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开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中心)建成运行,积极争取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等建设,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实践,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工程,加快破解“卡脖子”技术。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海洋科技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专项旗舰项目,加大源头性技术创新和储备。探索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项目经理人制改革,推广应用“业主制”、“板块委托”等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形成科技创新揭榜领题、赛龙夺锦的生动局面。提升创新驱动力,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机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提升创新支撑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提升创新源动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报告提出,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加博会、中博会等重大展会和“粤贸全球”系列展会,稳住欧美日韩等市场,加大力度开拓东盟、中东、非洲、俄罗斯、拉美、南太平洋岛国等新兴市场。推进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等进口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南沙、黄埔和前海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大力招引全球贸易商、采购商,支持广东企业设立海外销售公司,培育本土有实力的供应链龙头、平台企业。加快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加强海外仓布局。支持汕头、湛江建设大型出口加工区,促进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发展。大力建设智慧口岸,优化重点海运航线,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在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方面,报告提出,深化财税国企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试点范围,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数字有爱,承诺铿锵。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值得广东期待,值得中国期待!

代表支招 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新征程新使命,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和经济大省、科技大省的广东,如何把握发展大势和抢抓重大机遇,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集中攻坚、加速奔跑,真正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展现“勇挑大梁”的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分组审议会上,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他们一致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不仅超前布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而且写入‘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等内容,这让我们民营企业家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省人大代表、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源浩如是“开场白”。他建议,要继续关注工业、服务、消费等领域的机器人,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中,机器人产业十分关键。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是中国最具备基础与优势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区域之一。这一产业也是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加大战略投入的一个方向。

省人大代表、广东太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正兵表示,广东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要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实现“换道超车”。同时,要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强力推动新兴产业壮大新形态、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把广东的未来产业培育成“参天大树”。对未来产业不仅要精准“选种”、精心“播种”,更要悉心“育种”、用心“培苗”,让其更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此外,还要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产业集群向重点园区聚集,优化产业集聚布局,推动创新产业由“单枪匹马”变为“握指成拳”。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蒋伟楷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依靠“量”的提升,更需要“质”的升级,提质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他建议,进一步加大科创支持力度,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现在广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也在于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攻关。只有在软件、操作系统等方面发力,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新兴产业质的提升。

“去年广州有8名技能人才上榜首批‘特级技师’名单,广州的技能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省人大代表、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解律师刘东林非常注重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他指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变化以很快的速度传递到产业生产端,产业工人如果不及时调整思维,不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转型,很容易被产业淘汰。对于产业工人来说固有的思维就是手工操作,但是目前不少工厂生产车间已实现了数控智能化,因此需要在培训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省人大代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姚国军非常关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他建议,广东要继续在产业集群工作上发力,力争尽快培育出第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接续新增更多的50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更高立起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同时,推动食品工业、家电等传统产业沿链聚合做强,巩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强链延链补链,培育做大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特别是要重点抓新型储能产业大布局、硅能源产业大发展。聚力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下好先手棋、占据好位势。

近年来,广东全面建设数字经济强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省人大代表、唯品会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张亮亲历和见证了数字赋能品牌和平台大发展的时代机遇。他举了一个“上线即爆款”的案例:广东有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国货护肤品牌,借助广东完善的美妆产业链和电商平台的数字赋能,短短几年时间,全渠道销售额就跃升到十亿级别。为此,他建议,要从人才、政策、技术等支持层面进一步释放数字要素动能,激发企业和产业链的创新动力和政府、企业等各类主体优势叠加。

省人大代表、广东盈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总监戈燕红深知企业对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助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她建议,进一步推动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中来,以企业的应用性难题为科研院所拟定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从应用中来,再到应用中去,共同解决行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在细分领域内,企业也应该把握后发优势,矢志攻克行业的技术难题,突破瓶颈,共同推动行业设备国产化、技术研发规模化;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高科技人才的重视,让他们更好地能在企业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

省人大代表、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飞建议,要围绕重点领域,更系统化构建应用创新矩阵,通过场景的商业化闭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具体而言,就是:要从“给政策优惠”到“给场景机会”,给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商业化业务化示范应用空间,加快推进创新应用成果全面推广,试点解决法规、标准等准入问题;构建“特色”场景IP,解决应用场景碎片化等问题,例如打造水陆空物流体系等;谋划产业升级场景,以能源、制造、物流等领域国有、大型企业为试点,融合新兴产业,打造可复制的应用场景创新,通过场景创新,撬动“大产业发展”。

近年来,广东积极融入国家科技战略大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此,省人大代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今年再次建议,打造粤港澳共同关税区,在前海建设粤港澳单一自贸试验区,便利内地与港澳人才往来,推动形成新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他表示,在广东和香港、澳门实现人、财、物、数四个基本要素“无感通关”,有助于全链条打通三地联合科创的堵点,推动大湾区成为世界科技创新“领头羊”,对科技人才实行“白名单”管理,让他们快速通关。另外,政府列出一个科研的特种设备清单,允许人才在保税情况下快速、便捷通关。这一旦成为经验,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科技创新将迈上新高度,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省人大代表、民航中南局党委书记梁世杰建议,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探索航空运输如何更好融入城市飞行器这个低空产业,助力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等方面的部署落地见效。

“传统行业也能迸发新质生产力!”在省人大代表、香港美心江门知美屋食品公司工会主席、品质保证部经理王哲看来,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指国家一直倡导的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也指在传统产业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新品牌、新产品。他以国内积木产业最大的生产商高德斯为例,该企业将各种精致的玩具模型拆解为颗粒积木,将每块积木尺寸精度提升至0.02 mm,高质量、高性价比的材料实现国产替代,同时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这何尝不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提出,广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是必由之路,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走自主研发之路。广东应瞄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全球“最强大脑”集聚的创新创业环境,引进一大批全球顶尖的人才,并优化科技攻关机制、评价机制,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姜保国说,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生产企业数量突破3万家,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但是,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超九成依靠进口,这种局面亟须改变。深圳高科技企业发达,又有一流的投资环境,建议在深圳建设国际医疗产业城,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培育壮大产业链,突破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设备的自主发展和国产替代,推动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应加快广东与香港在企业市场准入和人才准入的规则对接。”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广东省市场主管合伙人王斌就广东与香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出建议。她举例说,对内地企业和港资企业可考虑“同事同标”,在大湾区范围内取消港资企业市场经营准入、政务服务电子化、政府采购以及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她还建议广东加快推动粤港澳专业组织之间对接、合作,共同服务于大湾区的专业领域行业监管、治理,同时支持广东与港澳各类专业组织开展国际化交流活动,借助港澳专业机构国际网络,实现内地专业服务与国际对接。

……

创新无止境。不懈探索、勇于创新,是广东的气质。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一年春作首,万象始更新。如今,广东已吹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嘹亮号角。随着一个个新决策落地生根,一个个新布局逐渐变成现实,广东成为科技强省不再遥远!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广东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广东舆情
大社会(2016年3期)2016-05-04 03:41:11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