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时的一场轰炸,让他立志造飞机

2024-05-10 04:15:52罗元生
领导月读 2024年2期
关键词:顾诵芬卡脖子航空工业

◎ 罗元生

顾诵芬选择航空研究,源于自己儿时的一个梦想,一个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梦想——拥有“有底气、能争气”的飞机。

2021年11月3日,顾诵芬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记者向顾诵芬问道:“为什么会选择航空这个领域?”顾诵芬的回答意味深长:“选择航空研究,源于自己的儿时的一个梦想,一个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梦想。这个梦想出现在我脑海的时候,我只有7岁。”2022年时,记者问他:“现在您搞出让您满意的飞机了吗?”他回答说:“现在还不满意,要满意了就用不着再干了,还得努力。”记者很惊讶:“您都92岁了,还在研究飞机?”顾诵芬只是简洁又有力地说:“当然,一生的事业!”

7岁时那如噩梦般的一场轰炸,催生了他毕生为之献身的梦想。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肆无忌惮地盘旋在中国东北、华北的领空轰炸中国兵营之时,顾诵芬正在燕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7月28日,日军出动了他们的轰炸机编队,目标就是驻扎在南苑的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军营。而二十九军的驻地,距离顾诵芬家所在的蒋家胡同3号院不到2000米。顾诵芬对那一幕终生难忘:“剧烈的爆炸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连忙跑出房间,只听见天上不断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抬头望去,日本人的轰炸机排着整齐的编队向西飞去。”

“为什么日本人的飞机这样野蛮?我们怎么没有飞机回击?!”此刻,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飞机,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轰炸我们的国土,我们就只能受欺负。“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抵御外侵。”顾诵芬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1947年,17岁的顾诵芬高中毕业,他分别报考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填报的都是航空专业。结果,顾诵芬被三所大学同时录取。最终,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得异常惨烈,志愿军急需空中掩护。面对国防建设的需要和资金短缺的矛盾,国家领导人下了很大的决心,要排除一切困难,把航空事业搞起来!几个月后,航空工业局(代号第四局,简称四局)正式成立。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就此启航。当时,航空工业局隶属于重工业部,国家号召所有航空专业的师生赶赴东北,尽快开展我国自己的航空工业研究与建设工作。

这个号召正是顾诵芬期盼已久的声音。这一年8月,21岁的顾诵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属于祖国的时代。顾诵芬说:“1951年初我要毕业的时候,正碰上抗美援朝战争需要飞机,所以国家决定要建航空工业。”顾诵芬到航空工业局报到以后,被分到生产处。航空工业局的办公地址没放在北京,而设在沈阳。

1952年,航空工业局机构调整,成立了飞机技术科,即第一技术科,主管各飞机厂的设计科以及飞机制造的工艺技术问题。顾诵芬被调到了第一技术科当技术员。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横空出世。26岁的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担任气动组组长。当时飞机生产线虽有苏联援助,但自行设计却是禁区。顾诵芬认为:“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我们必须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壮志凌云。顾诵芬一生立志让中国人自己拥有“有底气、能争气”的飞机。他直接组织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他以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捧出了我国喷气式飞机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累累硕果……

顾诵芬曾在《我的飞机设计生涯》一书中动情地说:“歼-8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一直以来,外界都亲切地赞誉顾诵芬为“歼-8之父”。歼-8系列飞机是中国航空自主研制的一代传奇。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上,歼-8站在了自主研制的起点,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捍卫中国领空长达半个世纪。

顾诵芬说:“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有70%的技术可通用,通过实施大型运输机项目,将提高我国在大型飞机的气动力、机体结构设计、发动机、航电设备以及材料和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制能力,为大型客机的研制创造条件。”这是顾诵芬在2006年7月参加一次高层会议上的发言。2006年夏末,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大飞机专家论证开始,顾诵芬是论证会三位主持者之一。2013年1月26日,中国新一代战略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顾诵芬的设想得以实现,中国的大飞机已经展翅翱翔,必将飞得更远。

2021年11月3日,顾诵芬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国之栋梁,为“战略科学家”立下了鲜明的标杆。

当前,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如果没有以强烈爱国精神争生存、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的。顾诵芬院士说:“参加两院院士大会,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后,整夜没能合眼,感觉压力很大,一直在思考航空工业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和技术问题。”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唯有胸怀祖国,才可能认识到“卡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唯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会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

猜你喜欢
顾诵芬卡脖子航空工业
志在冲天顾诵芬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本期导读
环球时报(2022-04-18)2022-04-18 14:51:42
顾诵芬:志在蓝天航空报国
少儿科技(2022年3期)2022-02-27 11:44:39
从小种下航空梦的顾诵芬
种子科技:打赢种业翻身仗 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今日农业(2021年3期)2021-12-05 01:46:23
航空工业计量所60年发展史的回望与传承
计测技术(2021年2期)2021-07-22 09:16:52
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会在黄冈召开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中关村(2020年11期)2020-12-21 03:46:16
淬火冷却介质在航空工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