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雅,张盼,林子曦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江苏徐州 221000;2.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烧伤整形科,江苏徐州 221000
烧伤患者常见凝血功能障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问题,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1-2]。其中,烧伤后贫血与多种潜在因素有关,包括红细胞半衰期缩短,未及时输血或输血策略不合理,机体持续处于促炎及高代谢状态造成的负面影响等,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可增加患者脏器损伤风险。输血是纠正贫血问题的重要方法,但Sen S等[3]研究发现,严重烧伤后患者的血液学相关指标可出现明显变化,血液制品输注过程的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开放性输血、限制性输血是维持重症病例机体血容量的常用治疗策略,已有研究指出,限制性输血能够帮助消化道出血患者快速止血,改善凝血功能并降低再出血风险,但关于烧伤患者治疗策略的讨论仍然较少[4-5]。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21 年7 月—2023 年6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开放性输血、限制性输血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今后重度烧伤患者血液制品输注的管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选取本院84 例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输血治疗策略分为两组,每组42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17 例;年龄23~60 岁,平均(41.27±6.59)岁;病因:火焰32 例,热液7 例,电3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龄24~58 岁,平均(40.33±5.71)岁;病因:火焰34 例,热液6 例,电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重度烧伤相关诊断标准[6];烧伤至入院的间隔时间<8 h;年龄18~60 岁;入院时未合并脏器损伤;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轻度、中度烧伤者;不需接受输血治疗,拒绝接受输血治疗或仅给予少量输血治疗者;烧伤前有重要脏器疾病史者;烧伤前存在躯体残疾者;因疾病治疗需要,存在长期服药史者;中途转入或转出者。
所有患者均于烧伤初期入院,入院后妥善处理创面,详细了解病因与患者伤情,采取积极抗休克治疗。按照急救处理要求,及早予以清创、抗感染治疗,降低失血总量,并根据患者急救情况,采取恰当的营养支持方式。液体复苏方案参考既定标准,入院后24 h 内补液量为2.6 mL/kg(按1%烧伤面积计),24~48 h 的补液量为1 mL/kg(按1%烧伤面积计),具体根据病因、烧伤面积与伤情评估等确定,并监测尿量。两组输血治疗方式如下。
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输血: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浓度<90 g/L,予以红细胞悬液及血浆输注,目标值为90~110 g/L。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输血:①输血过程中,除严格监测Hb 浓度变化外,根据治疗需要,及时完善凝血功能检测、血常规检查;②Hb浓度<80 g/L,血细胞比容(Haematocrit, Hct)<0.30时,输注红细胞,实际输注量=[Wt×V×(目标Hb 值—输血前Hb 值)]/红细胞含Hb 量,公式中的Wt 为患者体质量,V 为每千克体质量的血容量(标准值为0.07 L/kg),输血后Hb 维持在80~100 g/L;③治疗期间发现出血,复测血小板水平<5×109/L 时,及时予以血小板输注治疗,具体方法根据血小板的实际检测结果确定。
①比较两组输血治疗情况,包括红细胞用量、血浆用量与平均每次输血量。其中,1 U 血浆=100 mL 血浆,1 U 红细胞由200 mL 全血制备。
③检测两组输血前后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Hb 与Hct 水平,并计算每单位红细胞输注对应变化量△RBC、△Hb、△Hct,检测仪器为BC-6800Plus 全自动五分类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医疗电子公司),计算方式为输血前后数值变化/实际输注红细胞量。
③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分别于输血前、72 h 后进行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检测仪器为CS—510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希森美康)。
④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感染、过敏反应、发热反应。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输血治疗情况、△RBC、△Hb、△Hct、凝血功能为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红细胞用量与血浆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红细胞用量(U)11.67±4.23 20.85±5.38 8.693<0.001血浆用量(U)40.62±11.35 68.05±13.27 10.180<0.001输血量(U/次)3.37±1.04 3.12±0.71 1.287 0.202
观察组△RBC、△Hb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H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RBC、△Hb、△Hct 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RBC、△Hb、△Hct 比较(±s)
注:△RBC、△Hb、△Hct: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每单位红细胞输注对应变化量。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RBC(×1012/L·U)0.16±0.05 0.11±0.04 5.061<0.001△Hct(%/U)1.84±0.54 1.66±0.41 1.721 0.089△Hb(g/L·U)4.47±0.87 3.51±1.27 4.041<0.001
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PT、T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IB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PT(s)TT(s)治疗后4.52±1.57 3.83±1.20 2.263 0.026治疗前15.49±3.10 15.05±3.40 0.620 0.537治疗后11.01±1.06 11.95±0.92 4.340<0.001治疗前18.98±1.88 18.85±1.62 0.339 0.735治疗后13.08±1.65 14.12±2.74 2.107 0.039 FIB(g/L)治疗前2.38±0.93 2.31±0.98 0.336 0.738
两组感染、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的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输血是改善烧伤患者贫血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治疗实践中,除输血时机、输血量的管理外,凝血功能障碍、输血方式等对重度烧伤患者病死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7-8]。王默然等[9]统计发现,住院治疗期间,烧伤患者的输血量与烧伤深度及面积、手术次数、合并症、术中失血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患者的烧伤病情,选择合理的输血治疗策略,合理控制输血总量,是重度烧伤病例医疗决策的重难点。限制性输血是解决血液供需矛盾、避免临床用血环节资源浪费问题的重要方法,有研究指出,该输血策略对某些患者的预后状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此类方法的推广应用,也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认识层面的误区,“限制性”的理解以及输血指征及输血量的判断[10-11]。在缺乏明确的规范与量化标准的情况下,仍有必要对各类病例采取不同输血策略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鉴于现阶段关于重度烧伤患者采取限制性输血的针对性研究仍较少,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比较了限制性、开放性输血的差异性,结果发现,限制性输血在有效性以及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研究中,观察组红细胞用量为(11.67±4.23)U,低于对照组的(20.85±5.38)U;观察组血浆用量为(40.62±11.35)U,低于对照组的(68.05±13.27)U(P均<0.05),表明限制性输血策略能够减少重度烧伤患者治疗过程的输血总量。叶海婷等[12]指出,在重度烧伤病例中,限制组的RBC用量为(9.58±7.43)U,明显低于开放组的(22.24±20.08)U;限制组的血浆用量为(41.43±33.62)U,明显低于开放组的(72.43±63.36)U(P均<0.05),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还对两组输血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经比较,观察组△RBC、△Hb 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既往报道一致[12]。重度烧伤患者常见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发现,经持续72 h 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T、TT 分别下降至(11.01±1.06)、(13.08±1.65)s,FIB 水平升高至(4.52±1.57)g/L。陈妙婵等[13]发现,根据输血治疗期间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输血方案,烧伤后3 d,重度烧伤患者的PT 水平由(15.52±2.68)s 下降至(11.30±1.01)s,TT 水平由(19.38±1.42)s 下降至(13.38±1.92)s,与本文结论相似。同时,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也可发现限制性输血影响患者凝血功能的证据,如郭楠楠等[14]指出,成分输血与限制性复苏可纠正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赵自勇等[15]发现,限制性输血对消化道出血的凝血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由此考虑,不同输血策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后续可重点围绕限制性输血在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方面的临床价值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明其在重度烧伤病例中应用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重度烧伤患者输血期间,限制性输血的总有效性较高,可减少红细胞、血浆用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不会对感染、过敏等不良事件风险造成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