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昌文
盱眙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苏盱眙 211700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发生在股骨的上端,即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其高发病率和相关并发症使其成为骨科领域的重要挑战。此种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因为这种骨折类型不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还会增加医疗资源的负担[1]。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骨科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包括内固定技术的改进。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系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技术,通过内固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2]。然而,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不同治疗方法和技术仍存在争议,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它们的效果[3]。本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3年3 月盱眙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9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109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54)中男25 例,女29 例;年龄60~90岁,平均(76.29±3.4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4.53±2.17)d;骨折位置:左侧26 例,右侧28 例;骨折原因:摔伤38 例,撞伤16 例;合并冠心病3 例,糖尿病6 例,高血压8 例。研究组(n=55)中男24例,女31 例;年龄61~89 岁,平均(76.37±3.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4.62±2.42)d;骨折位置:左侧28 例,右侧27 例;骨折原因:摔伤36 例,撞伤19 例;合并冠心病2 例,糖尿病8 例,高血压7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对于本研究内容和方法完全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确诊需行PFNA内固定治疗;术前同侧无髂骨、股骨髁部骨折;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者;不能耐受手术及麻醉者;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既往存在髋关节疾病者。
对照组行常规仰卧位牵引床辅助下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患者仰卧在骨科牵引床上,受伤侧下肢被伸直并定位,而健侧下肢被适度屈曲并定位。然后,医生用骨科牵引床帮助将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头恢复到正确的位置。经过X 线透视确认复位无误后,行一小切口,植入了内固定装置,包括主钉、定位器、螺旋刀片和锁钉,以稳定骨折。最后,缝合切口,手术完成。
研究组行改良仰卧位牵引架复位PFNA 内固定治疗。患者仰卧在手术床上,患侧下肢被伸直、内收、内旋,而健侧下肢被稍微屈曲和外展固定。通过调整床位,确保患者身体适度倾斜,有助于手术操作。同时,X 线设备被正确调整,以获得股骨近端的清晰影像。在准备好手术区域后,医生在患侧的髂前上棘附近植入骨圆针,然后在股骨髁上植入另一枚骨圆针。这些针与矩形架连接,帮助进行骨折的复位。牵引过程中,医生确保骨折复位后,将固定夹锁定。接下来,医生进行切口并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包括植入导针、扩髓和植入内固定装置。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定期检查,平均随访1 年。
①两组临床指标对比。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②两组髋关节功能对比。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4]评价两组髋关节功能,量表分值1~100 分,得分≥90 分为优,80~<90 分为良,70~<80 分为可,<70 分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量表Cronbach's a 系数为0.81,效度0.87。③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包括肺栓塞、肺部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统计总发生率。
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临床指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研究组(n=55)对照组(n=54)t 值P 值切口长度(cm)6.31±1.22 6.29±1.26 0.084 0.933手术时间(min)50.26±7.91 63.81±10.21 7.754<0.001术中出血量(mL)75.91±12.57 125.64±15.27 18.578<0.001骨折愈合时间(个月)4.12±0.81 4.09±0.87 0.186 0.853住院时间(d)10.52±2.61 12.03±2.43 3.125 0.002
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5.45%)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对比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PFNA 内固定是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5],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将患者固定在牵引床上,易发生过牵问题,导致骨折断端出现不稳定,引发骨折移位[6]。如术中骨折移位,护理人员需要重新调整牵引床,这样就增加了术野污染的风险[7]。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侧卧位医护人员辅助下复位PFNA 内固定治疗,虽然侧卧位骨折端复位良好,但是对于肥胖患者并不适用,具有一定局限性[8-9]。
改良仰卧位牵引架复位PFNA 内固定是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技术,它结合了牵引、复位和内固定等步骤[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50.26±7.91)min]短于对照组[(63.81±10.21)min],术中出血量[(75.91±12.57)mL]少于对照组[(125.64±15.27)mL](P均<0.001)。研究组住院时间[(10.52±2.61)d]短于对照组[(12.03±2.43)d](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5.45%)高于对照组(66.66%)(P<0.05)。这表示改良仰卧位牵引架复位PFNA 内固定疗效显著,并有助于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究其原因,在改良仰卧位下进行手术,患者患侧臀部垫高,避免了健侧髋关节及患侧股骨近端髓内钉定位器成像的互相干扰,可获得清晰的透视图像,从而减少了手术时间[11-12]。改良的牵引架结构简单,安装与拆卸便捷,可根据术中情况随时调整,且避免了牵引床机械牵引,牵引力度更为适宜[13],从而有效缩短了术前准备与骨折复位时间,降低出血风险,并减少手术对于患者的机体损伤,提高术后患者康复进度[14]。本研究结果显示,此种方法并不会增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在刘寒江等[15]研究中,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65.1±10.4)min、(129.8±16.7)mL,大于B 组的(50.2±8.7)min,(74.6±13.2)mL(P均<0.05),与本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改良仰卧位牵引架复位PFNA 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显著,并能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同时安全性较高,有较高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