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输血安全

2024-05-09 03:25余月白瑜安焕平通讯作者
人人健康 2024年8期
关键词:献血者血型交叉

■余月 白瑜 安焕平 通讯作者

(1 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汉中市临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输血是临床上挽救患者生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也是重度贫血患者对症治疗的基本方法。临床输血在产科、外科、血液科及消化科较常见。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很多患者担心因输血而致病。临床报道的免疫性溶血反应与非溶血性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属于输血安全隐患,另外,经输血感染血液传播疾病也是不安全因素之一。对于这些潜在问题,临床与采血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主要从以下6 个方面进行讨论。

成分输血技术

成分输血是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输血形式,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不同血液成分分离,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性输注。研究表明,利用成分输血技术输血的患者,急性溶血反应、发热、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与病毒感染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血输注患者,可作为降低输血安全问题发生的主要方式。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首要环节,也是保证输血安全的第一步。若血型鉴定错误或血型不合输血,会引起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交叉配血试验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多项报道表明,凝胶微柱卡式鉴定法具有较高准确度,是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验的一种准确性高的新方法。凝胶微柱卡式鉴定法与传统的盐水介质试管法相比,血型鉴定结果较一致,交叉配血成功率较高,配血不和率较低,且输血意外事件发生率与输血服务质量评分显著升高。凝胶微柱卡式鉴定法与凝聚胺法相比,交叉配血结果较一致,符合率显著升高。

有时血型亚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易被误判,因此在鉴定血型时,需借助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例如,一些血液样本正定型为O 型,但实际上为Lewis 血型或类孟买血型,血清学复检为非O 型,且凝集强度改变。对于一些弱抗原,可通过吸收、放散试验检测,还可结合血型基因检测综合判定。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出血倾向的患者,通过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输注相合的血小板,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与凝血功能。

不规则抗体筛查

不规则抗体阳性是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有报道。

有研究表明,患者红细胞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以Rh 血型系统抗体为主,高达90%以上。Rh 抗体中,抗-E 抗体较常见。Rh 血型系统抗体为免疫性抗体,本质为IgG 型,对Rh 抗体阳性患者进行抗原检测,选择含有相应抗原的成分血,经交叉配血输注给患者,能降低与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与输注不同Rh 抗原(RhD 抗原相同)相比,其疗效显著升高。

其他血型系统抗体阳性也有报道,如MSN 血型系统抗-M 抗体与抗-Mur 抗体、Lewis 血型系统抗-Lea 抗体与P 血型系统抗-P1 抗体。不规则抗体以IgG 型为主,与机体免疫应答相关。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或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发挥免疫、防御作用,而血浆蛋白含有免疫球蛋白。因此,对于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可采用输注浓缩红细胞、血浆、机采血小板等成分血,替代悬浮红细胞或浓缩红细胞,从而降低溶血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传染病筛查

人们早期对输血传播疾病的认识可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当时,经输血或献血感染肝炎或艾滋病病毒的案例时有发生。虽然现在此类事件极少发生,但是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进行病毒标志物检测是保证输血安全、避免医患纠纷必不可少的环节。

献血者传染病筛查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报道较多,除采用胶体金法进行初筛外,还要进行初检与复检。核酸检测(NAT)是判定隐匿性HBV 感染的好方法,能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降低血液传播病原体残余风险。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相比,NAT 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显著升高,窗口期明显缩短。由于其漏诊率与ELISA 相似,且抗体持续时间持久,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较好。巨细胞病毒(CMV)也可通过输血传播,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CMV 可引起严重感染,甚至死亡。我国献血人群CMV IgG 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既往感染。提供浓缩红细胞和(或)血清NAT 阴性血液制品,可降低经输血感染CMV 的发生率。对于血小板和血浆制品,还可采用病毒灭活技术来降低感染风险。

近几年,人们证实戊型肝炎病毒(HEV)也可通过输血感染,并且在全球范围进行相关研究,目前我国尚未对献血者进行常规HEV 筛检。

另一方面,受血者传染病筛查也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HBV 感染率较高,且感染率具有性别差异,加强受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能早期发现患者的感染类型,减少医患纠纷。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建立

采血机构与医院输血科或血站都应有完善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以医院为例,从用血申请到临床输注,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另外,人们还提出一些新的制度来规范用血,保证输血安全。例如,建立二次血型复核制度与疑难配型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等信息记录。结合信息化技术与物联网平台,建立血液制品从血站到医院及在医院血库储存与发放的冷链系统,实现整个血液运输过程可监控与追溯。同时,加强与临床的有效沟通。通过了解血液发放的及时性与临床需求满意度等情况,反映血液使用情况,从而进行调整,提高参与临床输血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意识,优化输血工作流程,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献血者服用药物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献血者服用药物会影响血液制品安全性。如果,献血者血液中残存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可能会给受血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直接影响临床用血安全。有研究者提出,使用处方药治疗的献血者,应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推迟相应时间献血。

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宗旨,也是血液及其制品有效输注的前提。为了保证用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临床提倡成分输血。且在血液制品发放与患者输注前,要进行一系列检验,例如,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与传染病筛查等。同时,建立输血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全面落实,保证输血安全。

猜你喜欢
献血者血型交叉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连一连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