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玉玲
(义乌市小玩国幼儿园,浙江 金华 322000)
从字面上看,“行”的本义指路口。而我们,则把这条课程之路的两端进行了延长——一头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另一头从幼儿园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笔者认为,我们的行走课程既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试、不断追问、不断完善的前行历程,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样态。笔者幼儿园试图创新幼儿的生活理念和学习方式,提出“以儿童为出发点”,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实践经历为途径,根据季节、民俗节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幼儿走出校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我们通过设立一个中心、坚持两条原则、架构三类行走和完善四步策划来促使课程落地生根。
行走课程是基于特定办园理念和园所文化而建构的一种园本课程,旨在用适宜的方法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它的建构和实施需要设立一个儿童成长的行走课程指导中心,还需要一支分工明确且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园长和教学骨干组成,负责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包括确立课程理念和目标,筛选课程资源,制定实施体系等。
幼儿园与家庭、周边社区及所处区市构成了幼儿学习的重要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蕴含了诸多的教育资源,为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通过对幼儿园周边资源的调查发现,幼儿园3公里范围和义乌市域范围内有着丰富多样的社会资源,将周边的社会场所纳入课程体系(见图1),能够为幼儿体验生活提供机会,巧妙利用园本优势链接课程。
图1 幼儿园课程资源图
图2 行走课程目标框架
图3 行走课程内容架构
课程总目标:从“我”出发,游戏、体验、探究、发现……一路行走,一路欣赏风景,引导幼儿向真、向善、向美。
解读:从“我”出发——旨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每一个“我”出发,就是行走课程的出发点,也体现了课程中幼儿的中心地位;游戏、体验、探究、发现等——学前阶段的幼儿正是以这些直观行动去参与感知世界,从而收获真实的感受和认知,这也正是行走课程的实施方式。
一路行走,一路风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慢节奏地去体验、探究、发现身边的自然和社会,通过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真实的互动发展思维以及沟通、协作、创新的能力,凸显教育的过程性和生长性。
向真、向善、向美——真、善、美是人的三个最主要的价值概念。向真,追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向善,实现理想和社会价值;向美,将“真”和“善”体现在优美的形式中。
我们课程小组进行顶层设计,从幼儿年龄特点、季节特征和节庆民俗等各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建构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行走课程因其开放性而蕴藏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性,因此,要安全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行走课程,就需要在坚持安全性和可行性两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活动进行设计。
行走课程是走出校园,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存在着更多潜在的风险。因此,幼儿园需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和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守好“安全底线”。
课程的可行性原则是指行走课程的可操作性特点,便于实施。一方面是指距离的可行性,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体能,小班幼儿的行走范围在一公里左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的幼儿行走的路程会逐渐增长;另一方面是目的地教育活动的可行性,能将教育理念和幼儿兴趣融入其中,能感受、可探索。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从自我、自然、社会三个维度架构课程内容,在行走课程中,城市里的电影院、图书馆等都成了可供幼儿自主或自由探索学习的空间资源。城市里的各行各业的人和儿童真实地互动分享,引导幼儿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亲历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在游戏中传承,让幼儿可以更多元地认识社会。
幼儿在行走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季节特征和年龄特点,进一步挖掘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自然大探秘。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有多种分工的社会,幼儿对各种职业充满好奇心。行走课程可以让幼儿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意义,了解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在实践中领悟要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道理。例如,组织幼儿走进消防队、特警队等参观,感知各种职业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加深对不同职业的了解。
社会大发现以“学”论“教”,几乎没有教育的痕迹,活动中多了幼儿灵动的调查、访问、展现。用项目调查的方法,充分利用社会真实情境来延展课程空间。例如,在行走与观察之间,幼儿不仅了解了更多有关吸管的知识,还意识到塑料吸管对环境的危害。
为了让每一次行走课程发挥最大效能,幼儿园通常将行走课程划分为“对话—计划—优化—细化”四步来策划实施。通过这样不断论证、解剖、对话、审视、行进的过程,不断做出选择、决定,调整并适应。
每次行走前,我们都会与幼儿对话,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兴趣点,让他们站在行走课程的“最中央”。比如大班秋游活动,教师抛出问题,让幼儿思考秋游的地点、路线、物资和玩法。每个幼儿都会绘制路线图并阐述理由。在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其实更像是幼儿的同伴,共同商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计划是任何活动的“行前思考”,其中目标的定位与措施的具体将影响着计划是否可行与有效,同时对幼儿园组织管理实践中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倾听幼儿声音的基础上,根据场地资源和活动内容,各教研组初步研讨行走活动的组织形式。
年段组长负责制:以年段组长为行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根据该年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目标指向先制定一个实施框架。
班级教师交流制:针对各个班级特色和儿童实际需要,倡议各个班级在年段组长的初步框架上适度调整,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增减或者调整相应的板块和内容。
行走课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双向互动。在班级调整的基础上,由家委会多方论证行走活动计划,既是对幼儿园课程思想教育价值的解读,以达到对教育活动内涵的开发和认同,也可以避免形式化的目标和计划,提高可操作性。让家长把关和对实施方案进行补充完善,使教师大胆放手去实践,这样更有助于将教师的努力纳入与幼儿园总体发展目标同向的轨道中来,避免出现偏差。
在前三步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项目负责人需完善“行走课程实施模板”,向全体教师分享解读最后的实施方案,让教师更加明晰此次行走的目的、流程和内容。这个模板里包括主题、行前准备、任务清单、教师提问解说和资源解读等内容。
通过以上四步,建构和实施行走课程成为一个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动态过程。同时,幼儿园也邀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参与到课程中,不同领域的专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幼儿园的行走课程注入新的能量,让课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内的说教,更是有温度、有广度的体验。用脚丈量,看见更大的世界,是小玩国行走课程的初衷。
我们的教育要追寻孩子的来处,回归于家庭;孩子进入幼儿园,并非进入了“围城”,而是要有一个开放的、灵动的、行进的通道让他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这便是行走课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