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让诗词从小众走向大众

2024-05-09 04:00莫道才
古典文学知识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大会诗词

莫道才

诗词创作和斗诗赛诗历来是文人间的活动,属于小众的文学活动,诗词赏读品鉴也是读书人群的小众活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这种小众的活动推广,变为更大范围的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央视与高校诗词专家合作的《中国诗词大会》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开创了将诗词从小众引导走向大众的一个成功范式,成为现象级的文化节目。作为一直参与这个节目的命题专家,经历了从第一季到第九季的过程,我觉得有几点体会和思考值得分享。

中国深厚的诗词文化土壤

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是诗的国度。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史基本上就是以诗歌为主导的文学史,传统文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就是诗歌。可以说,没有诗歌就没有中国古代文学。崇尚诗歌文化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左传》中,各诸侯国在外交场合上竞相引用《诗经》是常见的礼仪活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具有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诗歌可以作为心灵情感的寄托,可以观察社会的舆情,可以作为一种社会交际方式。中国人从小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诗教,从启蒙时期开始接触的就是诗歌,甚至从胎教就开始了。可以看到,在小学和中学语文课本里入选了大量的诗词,这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课程内容。中国一直有诗教的传统。古代的启蒙读物都是诗体的,比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用的就是三言诗体,《千字文》用的是四言诗体,都是两个节奏停顿,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而传授诗律知识和对仗知识的也是启蒙读物的内容,比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信念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承的。由于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这类诗词选本的普及,使得“唐诗”“宋词”成了家喻户晓的日常词语。可以说,诗词是驻守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是古典诗词。中国文化诗心不死,这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所以,这个节目的受众涵盖了各个年龄层、各个行业层、各个学历层。由于节目在春节黄金档期间播出,也就成了可以三代人共同观看的、继春晚之后的新年俗。

从记诵到理解

在《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出版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诗词类的书籍销量倍增,引发了新一轮的诗词阅读热,也带动了各地学校的诗词活动热。中国文化对传统诗词的继承是讲究背诵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档电视文化类节目,要设计有看点、有吸引观众的内容。在节目里主要通过在短时间内迅速回答出各种有趣味性的问题来比拼各自的诗词记诵量,通过紧张刺激的斗诗竞技方式来吸引观众。但并不是只靠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而是建立在充分阅读理解和灵活运用基础之上,还要反应敏捷。我们第一季的目的就是“唤醒国民的诗词记忆”,第二季的目的就是“推动国民的诗词狂欢”,第三季就是“拓展诗词的阅读理解”,第四季是“享受诗词带来的生活之美”。古典诗词绝不仅仅是背诵这么简单,更需要理解和运用。我们强调大中小学学生选手既是参与节目的主体,也是观众的主体,更是推广的主体。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也是主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要通过走入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来传播,也要走入社区,走入社会,需要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民大眾来参与。有人以为《中国诗词大会》是背诵诗词的大会,这其实是只看表面。没有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文本细读,怎么可能在超短时间里选择准确的答案。选项也不是死的,而是很灵活的,很考验选手的分析能力和反应能力,要对诗词内容有充分理解和分析才能排除干扰项。

从书本到生活

看历代诗话、历代词话可以知道,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写作与阅读诗词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诗词创作就是生活的记录,就是“立言”。而传统诗词在当代来说,传承与运用是第一位的。所以,《中国诗词大会》定位的目的不是创作诗词,而是传承与运用。传承诗词文化不仅是书本的学习,也存在于生活的运用中,将传统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但诗词创作评判有很大主观性,而要在录制现场当场创作的话,时间太短也无法创作出有水平的作品,也难以评判高低,同样一首诗词,见仁见智,即使合乎格律,审美也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诗词创作是高与低的判断,并非是与非的判断,在节目中就很难恰当引入,所以节目中并未引入诗词创作。而真正善于创作的人士也不屑于上场展示,也难以找到既擅长记诵大量古诗词又善于写作诗词的最佳的选手。而电视节目还要注重观赏性、趣味性及节目的流畅性,我们预研了多种方案,最终还是不得不舍弃。但是在选手出场亮相时可以选择朗诵自己的诗词作品佳句作为定场诗,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虽然在节目现场不安排比拼诗词创作的环节,但是节目火爆后却带动了全国各地传统诗词的写作热潮,对诗词有兴趣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同时人们在生活中对诗词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了。各地的景区用诗词作品来装点也多了,人们写演讲稿时嵌入诗词名句也成为标配了。同时,也带动了很多诗词所描写到的地域的研学旅游。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了这些诗词名篇后,都想到这些诗词的描写地和诗人旅行过的地方去做沉浸式体验,感受诗中的意境。这就是《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八年多来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真正达到了寻找诗意的生活的目的,让诗与远方成为现实。

《中国诗词大会》还能走多远?

节目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作为一档普及诗词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办了9季,成为观众喜爱的春节贺岁档大型语言类的高雅节目。每一年都在不断改进和尝试创新。从内容来说,第一季定位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目的是唤醒观众的记忆,可以视为热身。而现在节目内容已经扩展到上下两千年、从古代到现代的所有诗词名家名作,有了一定难度和深度,甚至有一些偏了。这样选手容易失误退出比赛。所以,我们要通过在赛制形式方面不断改进作为补救,每一季都有新的改进,通过创新来吸引观众。比如,诗词接龙“飞花令”是从传统酒令中发掘出来的内容,是一种很有竞技性的斗诗方式,通过规定特定的“字”来看比赛者的诗词储备。这一环节收视率特别高,参与者和观众都很紧张,对观众来说很刺激、很有吸引力。从开始的简单诗词接龙,不断升级改造,丰富形式,增加难度。这个内容我们一直保留,但是每一季都有些微的创新,限“字”的方式在不断加大难度。观众的诗词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欣赏力也在提升。在第四季开发出“绝地反击”的形式,让失误将退场的选手有一个自我拯救返场的机会。这个设计也扣人心弦,很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有引人入胜之效。每一次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都是排在上星卫视各档节目的前列,反映了观众对这一节目的持续性肯定和喜爱。新的一季,我们还将秉承守正创新的精神,继续完善,奉献出一台有创意的诗词类文化节目。不断在深度上和视角上继续挖掘熟悉的陌生题,深挖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形式上,还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虚拟呈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让参与者“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与古代诗人们对话,重现诗歌创作的历史环境与情境,这样沉浸式体验诗词的原真内容。还要走出录制舞台,在实景中体验诗词之美。诗词的赏读不能只是看节目,要让诗词走进今天的生活,成为活态的文化,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传承发展。

“双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作为一种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新特点和新要求,对那些有借鉴价值的思想内涵和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双创”理论的提出,让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有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方向。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进步的灵魂,是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源泉。创新才能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作为诗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延续,在语言类的大型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后,又有了歌曲类的大型节目《经典咏流传》。而将唐诗、诗人李白和高适的故事演绎成电影动画片的《长安三万里》获得了热烈的反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长安三万里》的成功说明《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把埋藏在观众大脑深处的诗歌记忆激发了出来,说明诗词是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文化里一直流淌着诗词的基因。诗词是中国人抹不去的记忆。人们不仅仅感受诗词文本的韵味,还渴望了解其背后的人和故事,这些故事挖掘出来就是栩栩如生的中国故事。《长安三万里》可以说是诗词热从电视节目到电影的延续。用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诗词中有大量的素材。因为古代诗词本身蕴含了很强的叙事性、故事性,往往在创作本事中就有一个个美好的传说。在新的时代,诗词普及一定需要借助新媒体形式用创新的呈现方式、叙述方式和创造性的构思来表达。这将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尤其重要的是拓展思维的方式,将古代诗词的故事与现代人们喜欢接受的表达方式结合,用现代人们熟悉的话语方式和新传播技术来重构、阐说。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继承,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大会诗词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