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露
虞 舜 医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医文献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方向带头人。从事中医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注重理论与临证的结合,擅长治疗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失眠、痛风和更年期综合征等。
门诊时间: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每周四下午。
五月初立夏节气过后,我们就从春季跨入了夏季,初夏的微风轻拂,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此时正是枇杷成熟的季节,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诱人采摘。枇杷,被誉为“开春第一果”,它的花期在萧瑟的秋天或初冬时节,而果实的成熟期则跨越了春季,一直延续到夏初。这一独特的生长周期,使枇杷得以充分吸收四季的天地精华,从而孕育出营养丰富的果实。
枇杷富含糖分、蛋白质、果胶等多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含有钠、钾、铁、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对维护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熟的枇杷果实口感细腻,汁水丰富,每一口都如甘露滋润。
除了作为美味的水果,枇杷还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在《日华子诸家本草》中,就有关于枇杷药用价值的记载:“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对风热或肺热引起的不适,食用枇杷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在中医理论中,枇杷性味甘酸、微凉,主要入脾肺二经,同时兼入肝经。这表示枇杷果实具有清肺、生津、止渴等功效,对辅助治疗肺热咳喘、呕吐呃逆、心烦口渴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
经过了春季肺病的肆虐,有些人可能还残留着咳嗽、咽痒等不适,便顺理成章地想要利用枇杷清肺、润燥的功效,吃水果治病,何乐而不为。目前销售比较好的止咳中成药,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枇杷”两个字,于是在枇杷的上市季节里,许多人会购买枇杷食用,或选择自制枇杷膏或枇杷汤来润肺止咳。这其实是普遍的认识误区。
中医临床并不否认枇杷的作用,但想通过吃水果就改善症状,水果的力量还是太弱了。其实临床真正用来治疗疾病,包括药品名称中含有“枇杷”两个字的药物有效成分,都不是枇杷果实,而是枇杷叶。
枇杷叶首载于汉代末年的《名医别录》,是中医临床治疗肺系疾病的一味非常常用且非常好用的药材;它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等症状。现代医学证实,枇杷叶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对改善呼吸道感染、缓解炎症反应等也有一定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体质情况,适量使用枇杷叶来保健养生。
搞清楚了药物本源,要想充分發挥枇杷叶的药效,选材也很重要,那么如何选择优质的枇杷叶呢?首先,观察叶片的颜色,优质的枇杷叶应为深绿色或墨绿色,表面富有光泽,这样的叶片新鲜且富含有效成分;其次,触摸叶片的质地,好的枇杷叶应该柔软且有一定厚度,手感细腻;最后,嗅闻叶片的气味,新鲜的枇杷叶应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这是其天然成分散发的独特气息。
除了选材技巧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枇杷叶的采摘时间和加工方式。一般来说,春季和夏季是采摘枇杷叶的最佳时节,此时叶片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在加工方面,可能许多人都会采摘新鲜的枇杷叶直接入药,这样确实也能发挥枇杷叶的药效。不过,也有人曾称“枇杷新叶有毒。”根据中医药历代典籍记载,不管是新叶还是老叶,枇杷叶本身并没有毒性,但是由于新鲜的枇杷叶背面有一层绒毛,直接入药会刺激咽喉,导致喉咙不舒服或咳嗽,所以一般入药之前,会把新鲜的枇杷叶晾干,再去除背面的绒毛。通常还是建议选择经过晒干或烘干处理的枇杷叶。
然而,尽管枇杷叶具有诸多益处,却并非适合所有人群。由于其性偏凉,孕妇和体寒的人在食用过多后可能会助湿生痰,反而对身体健康不利;脾胃虚弱的人则可能因为枇杷叶的寒凉性质而导致腹泻等症状加重,因此也不宜多食。此外,由于枇杷叶的药物成分较为复杂,过敏体质的人群在食用前应先确保不过敏,以保证食用安全。另一方面,虽然单独使用枇杷叶就有治疗作用,但经过炮制的枇杷叶(如蜜炙)以及和其他药物配伍的枇杷叶(如贝母、桔梗等)治疗作用更优。因此,即使枇杷叶获取容易、不需炮制、入药简单,也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或药师后在他们的指导下用药。
枇杷全身都是宝,枇杷的花、根以及核也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枇杷花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枇杷根则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而枇杷核具有理气止痛、散结消肿等功效。这些不同部位的药用价值使得枇杷在中医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最后,我们推荐一款枇杷叶做的饮品。
【材料】雪梨1个,枇杷叶5片,冰糖2颗,清水500毫升。
【做法】在水里刷去枇杷叶上面的毛,至肉眼不可见;将洗净的枇杷叶剪成小片,将洗净的梨(不去皮、不去核)切成小块,与冰糖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开;小火慢炖30—40分钟。
【功效】治肺热咳嗽,症见咳嗽日久,少痰或痰黏难咯,咽痒口干。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