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金阳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同的学者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电影是艺术表达的一种类型”,电影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或者说是满足人类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在今天,在后真相思潮的影响下,以及互联网的特性影响下,电影本身变得越来越不纯粹,其本质也渐渐模糊。
1.过度的保密政策
漫威电影公司在保密政策方面可谓做得滴水不漏,为掩盖真实的电影剧情,防止观众被剧透,漫威的预告片里不仅没几个镜头是真的,而且还煞费心机地利用假镜头蒙太奇传达错误信息,让影迷误以为剧情是某样的,甚至津津有味地猜测起故事走向,结果往往面临“打脸”的惨状。例如《复仇者联盟3》预告片中的经典镜头,很多漫威粉丝们在看到第一支预告片中绿巨人带头冲锋的画面时瞬间泪奔,然而正片里根本就没有这一幕,因为绿巨人浩克就没在地球上变身,这让那些受到欺骗的观众大感意外。
除了欺骗观众,漫威就连演员也不放过。由于电影中超级英雄众多,“涉密范围”很大,因此,剧组严格控制了“知悉范围”,不仅在拍摄前就与演员们签署了非常严格的保密协议,还上了“双保险”,很多演员在访谈中都表示自己完全看不到完整剧本。
比如“幻视”的扮演者保罗·贝坦尼就曾透露,拍摄《复仇者联盟3》时,为了防止剧透,导演甚至会给演员假剧本,结果自己也不知道“幻视”的命运,他非常好奇“幻视”最后有没有死掉。在漫威的众多英雄中,“蜘蛛侠”的扮演者汤姆·赫兰德由于年少青涩,一直是“重大泄密隐患”,这让漫威的工作人员有些头疼,因此,直接把他排除出了“涉密人员”范围。《复仇者联盟3》拍摄时,汤姆不仅连剧本都没拿到,甚至没有对戏演员:他只能对着空气拍摄各种打斗场景,然后再由技术人员做出后期效果。一方面,这的确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剧情的保密,但在另一方面,这种欺骗演员和观众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在电影上映后,观众们被其精彩的特效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观影情绪高涨。但是这种不告诉演员和观众真相的保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认同机制,降低了观众的信任度。一方面是观众不再认同电影内角色的行为动机;另一方面是演员也难以深度理解角色的形象和情感定位,因为演员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导演指挥,也就不在乎角色表达了。可笑的是,在这种模式下也没有人在乎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演员机械般地完成表演工作,享受外界的欢呼,而观众也在一味追求观影快感,满足自己的观影欲望。“真相”和“事实”似乎变得廉价,即便是导演在蒙骗受众或是消解事实,已然无人在乎,只留下这娱乐至死的时代狂欢。
2.复杂的叙事方式
提到漫威影业,就不得不提到它一手创建的漫威英雄电影宇宙。漫威影业通过多部电影的交叉叙事方式构建了一个英雄与英雄之间可以相互联系的宇宙观,从《复仇者联盟》系列开始,漫威宇宙已经开始并完成了初步的布局,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等超级英雄开始协同作战。一部电影里诸多英雄性格的碰撞,增加了影片的叙事张力,观众看到这些英雄携手拯救世界,更是增强了自身的猎奇性审美满足,强化了影片的“大众梦幻”功能。从客观上来看,这的确给予了观众更多的观影体验,也给予了漫威影业更大的运营空间。但就是因为这种复杂的交叉式叙事模式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电影的独立性,使得一部电影不再像一部完整的电影,而像是一个故事的冰山一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提高了观影门槛。在这种叙事模式下观众想要真正理解一部电影就不得不再去搜集其他资料来弥补相关知识的空缺,这就代表着漫威电影的观众有了等级之分,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观影快感就不得不“升级”,而受众们也沉浸于这种搜寻碎块一样的拼图游戏的快感,致力于完整得到电影内容的全部理解,却浑然忘记了电影本身被创作出来就应该完整地展现给受众,接受受众的评论,而这种区分观众等级的行为,客观上来看完全违背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初衷。
漫威独特的“彩蛋文化”也破坏了电影的文本机制。漫威电影会在电影末尾加入一些后续情节的片段,称之为“彩蛋”。而彩蛋的出现也让很多观众在电影院流连忘返或是津津乐道。这也是漫威影业加强各大英雄电影之间黏性的策略之一。但是这种彩蛋文化的出现却影响了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与思考,反而变成了一场对彩蛋的解密游戏。人们对电影彩蛋的执着,使其忽视了对电影本身文本的理解,这也一定程度上分离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联系。
3.抄袭现象
作文艺术的原创性才是其获得大众认同的根本所在,但在后真相时代,加上互联网的作用,文艺作品创作的抄袭现象层出不穷,去本质化更为严重。漫威和DC电影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两家英雄电影公司,双方在英雄角色方面都有互相抄袭的现象,特别是在角色创作的过程中的某些人物设计,甚至可以说是直接互抄,不论是人物名字、相貌还是人设,一大帮漫威和DC的角色都是抄来的,例如漫威的“金刚狼”和DC的“森林狼”,还有诸如“鹰眼”“钢骨”“哨兵”等角色。在互联网时代,“后真相”思潮也影响到了文艺作品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文艺作品的原创性,漫威的抄袭现象是在这种思潮下对文艺作品创作机制的不尊重,但更严重的是大众对这一现象的不在乎与漠视,这导致人们将艺术的价值定义为享乐,能否获得真相与怎样获得真相变得无关紧要,人们只在乎情感认同。观众们从未指责过漫威影业,而是执着地陷入电影的观影旋涡中,主动忽视客观真相,这就是“后真相”对大众最大的影响——陷于情感而消解事实。
何为艺术?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曾在《美学》中将艺术的最终目的界定为“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趣旨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作为艺术的存在无外乎有两个标准,一是新奇的或者令人愉悦的形式,并且体现出一种高超的技术,二是有着较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影视作品自诞生起就被视为一种影像艺术影响着大众生活,但在今天,这是否还是一种艺术呢?至少漫威给出的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1.“爆米花电影”
艺术价值永远是文艺作品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受“后真相”思潮的影响,很多文艺作品出现了反艺术化的特点,审美标准开始向视觉体验和感受靠近,这开始让电影公司花大价钱请明星参演,或是致力于大场面以及奇观异景的特效创作。漫威电影更是如此,其每部作品在演员片酬和特效制作上的花费傲视全球,而内容越来越向完全的爆米花电影靠拢,受众也是如此,热衷于视觉感受和娱乐因素,对文本内容的艺术性毫不在乎,只是在一味地体验特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丧失了判断艺术审美价值的能力。
美国著名的导演、演员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帝国》杂志采访时向记者表示,漫威电影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向其他人传达情感和心理体验的电影,他能想到最接近的是主题公园。他的这一番言论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战,很多人围绕着“漫威到底算不算电影”展开激烈论战。随后马丁导演也发文回复:“电影是关于启示的美学,情感和精神的启示。它是关于人的复杂性、自相矛盾和时而悖论的本质,他们彼此伤害、彼此相爱,和猛然面对自我的方式。它是屏幕上所能展示的不可预期,是生活被放大至艺术形式中戏剧化诠释的认识。”[1]可见马丁导演深刻阐述了电影应该具有的艺术价值,也就是精神方面的启示与共鸣。但在如今快餐式文化影响下的时代,人们追求极致快速的精神享受,鲜有人去认真思考真正的艺术内涵,而更多的人只是流于肤浅的表面,也即是指漫威电影的“爆米花”特性。
2.注重娱乐化和商业化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时代,人们的消费属性被扩张到了极点,漫威电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开启了它的商业帝国。过分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漫威影业,早已沉陷在“后真相”的旋涡中,一步一步地忽略了艺术性的表达,反而一味地追求特效场面所带来的震撼,从而忽略艺术内涵的创造。长此以往,只会让观众们沉陷其中,沉浸于这种满足自身欲望与需求的娱乐化消费中,最终成为商业时代下的祭品。不仅如此,这种虚伪的消费模式,使得电影只会成为观众宣泄情绪的地方,而不是追求精神升华的场所。电影到底是商业化的道具,还是人类寄托梦想的作品,这个问题如今有必要好好思考了。
在如今的时代,电影制作变得极其复杂,既要保证电影文本的可观性,又要做好对其宣传、情节解读等方面的工作,在这一方面上来说漫威影业是所有电影公司的翘楚,但从另一方面上来看,它过于干涉之前电影文本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文本含义。这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其受后真相思潮所影响的特点。
在使用交叉式叙事模式构建电影宇宙的同时,相应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即观众对情节或是角色的疑问,会出现这些疑问,一方面是其叙事模式的复杂使得文本混乱,另一方面也源于多媒体融合下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在电影播出后,以导演为首的工作人员对其故事情节的补充或是英雄角色的解释,不仅是对其文本机制的破坏,还影响到了观众对其电影文本的理解,而更夸张的是,导演对情节和角色的解读还会发生变化,这就代表电影的文本内容是流动的,甚至是可以随意解读的,观众不再依靠电影所呈现的影响来解读内容,而是逐渐地听从于电影之外的掌控,这使得观众们意识到电影仅仅是电影,所谓情节设定也是人为控制的,观众们所追求的真相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即是对电影“召唤结构”的破坏,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2]。不仅是文学作品,所有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着“召唤结构”,呼唤受众积极参与,用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而导演等人员作为上帝角色的解读也彻底破坏了电影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使得公众依赖于导演或是其他权威资料的解读来理解电影内容本身,电影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被瓦解,所谓的真相也变得脆弱不堪,因为在这个时代,人的情感已经凌驾于真相之上。
亨利·詹金斯将“媒体融合”的概念称之为“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徙行为”。漫威电影在宣传策略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种现代媒介的特点,多种媒体的融合也最大限度地扩散了电影的相关信息。文本资料或是现在时髦的短视频宣传,以及相关的媒体采访,各式各样的电影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扑面而来,这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媒体交融中会出现大量对电影文本的解读,这些方面包括一些网络自媒体的解读,原漫画的解释,也不乏一些电视节目对演员的采访,总之在媒体交融下对其电影文本的解读使得内容越来越难以理解,观众依靠这些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信息进行观影,再也无法仅仅通过影像来解读电影,而是通过“集体智慧”得到真相,这使得观众对电影文本的信任机制出现了问题,或者可以说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下观众与电影本身的认同机制已经无足轻重了,观众更认可这种在真实与虚假之中的第三种现实,即一种情绪化的现实。
漫威影业最近几年取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而且随着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三阶段的落幕,它即将展开的漫威多元宇宙的计划,未来将占据大量的电影市场,满足数以万计的人的观影欲望,但是其电影文本及运营模式对观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创造者及观众们应注意到其存在的“后真相”症状并加以调理改正。
对电影的创作者们来说,最应该思考的是何为电影?是在商业时代下搜刮金钱的工具,还是人类寄托梦想的艺术品?只有想清楚这些本源的问题,才能够创作出真正单纯的艺术品。
对受众们来说,摆正自己的态度是尤为关键的。当今时代的人们过于浮躁,对待审美的标准也变得模棱两可,在他们眼中,何为电影恐怕也难以回答,何为艺术更无法确定,只留下急于表达情绪的欲望和寻找情绪出口的眼光,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后真相”时代,一切都在跟着情绪走,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作品也难以挣脱这种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