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徒然草》中的无常观

2024-05-09 10:42:19曾欣雨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吉田藤原老庄

曾欣雨

《徒然草》由日本中世作家吉田兼好所著,全书由二四三段构成,成书时间大约在1330—1331年间。该书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鸭长明的《方丈记》并称为“日本三大随笔文学”。该书的作者吉田兼好生活在日本的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期,精通儒家、佛教及老庄的学问,是著名的歌人、随笔家、古典学者、书法家,在出家以前与顿阿、净弁、庆云三人一道被称为“和歌四天王”。其本名为卜部兼好,出家后被称为兼好法师。《徒然草》的内容涉及自然、人事、艺能、有职故实(1)有职故实,也叫有识故实,意为做事必问遗训,而取其对者之意,即日本历代朝廷公家、武家的法令、仪式、装束、制度、官职、风俗、习惯的先例及其出处的研究。有职故实的研究者叫作有识者。等极其丰富的方面,但是也可以说在精神上该书基本上是立足于佛教的无常观。

无常本是佛教用语,所谓诸行无常,是指所有事物都处在不停地变化之中的,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西尾实已经指出,《徒然草》中的无常观经历了从咏叹的无常观向自觉的无常观的转变(《徒然草与现代》,1938年10月号)[1]1。并且,西尾实进一步指出,《徒然草》以第三〇段为界,可以分为两部,第三〇段以前的内容充满了咏叹的无常观,而第三〇段以后的内容则向世人展现了作者的自觉的无常观。本文将基于西尾实的观点对《徒然草》中的无常观进行简要的分析,并试图寻找出书中充满无常观以及作者发生无常观的转变的原因。接下来,本文将简要地探讨一下《徒然草》中的咏叹的无常观和自觉的无常观。

一、咏叹的无常观与自觉的无常观

《徒然草》的第三〇段及之前的内容,主要是作者悲叹虚无缥缈的人生,充满了感伤的情绪,所以被称为咏叹的无常观。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受到了佛教无常观的深刻影响。例如,在第二五段中,从“飛鳥川の淵瀬常ならぬ世にしあれば、時移り事去り、楽しび·悲しび行きかひて、はなやかなりしあたりも人住まぬ野らとなり、変らぬ住家は人あらたまりぬ”[1]2(就像飞鸟川的深水一样,世界是变化无常的。就连曾经鼎盛时期的宅邸也变成了荒野,原本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发生了变化)[2]开始,作者借助在飞鸟川发生的巨大变迁,将不断变化的事物比作河流的流淌,以此来描述世事无常的状态。在这里,原本的“はなやかなりしあたり”(曾经鼎盛时期的豪华宅邸)沦为“人住まぬ野ら”(无人的荒野),“変らぬ住家”(原本一直有人居住的房屋)也成为了“人あらたまりぬ”(无人居住),其中可见作者当时存在着对事物灭亡的悲伤和怀旧的倾向。并且,第二六段将瞬息万变的人心比喻成随风飘落的花朵,为人们心中的无常而感伤。在第一九段中,在描述四季的变化时,作者的心情也随着四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秋季以后,草木凋零,作者亦觉伤感,在夜晚没有心情观赏风景。从以上所举的例句中读者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咏叹的无常观的氛围,充满感伤的情绪。

从《徒然草》的第三〇段以后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在感受无常带来的生活的苦恼的同时,作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无常,客观地面对它。这种无常观被西尾实称为自觉的无常观。例如,第三八段的前三个段落分别否定了金钱、地位和名声,其理由是金钱是招害之源,名声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这里,吉田兼好以无常之理来阐述名利的无益,在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种相对克制的感情,相当冷静理性的态度。在这一部分中,吉田兼好对于无常之事不仅仅停留在咏叹的层面,而是越发积极地去面对,去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此外,兼好在第一三七段的开头还说“花はさかりに、月はくまなきをのみ見るものかは”[1]3(花只看盛开的时候,月只看没有云的时候吗?)一改以往对花谢月落等颓废景色的感伤,展现出了作者豁达的心境。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人们赏花、观看贺茂祭的场面,倡导冷静观照的态度。在第一五五段中,吉田兼好认为患病、生育、死亡这三件事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这些事情就像是四季的顺序,结果是既定的,但不知何时发生,想要预测死期何时来临是不可能的[3]。在这些叙述中几乎感受不到作者之前的对世事变幻不测的伤感,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理智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二、作者产生无常观的主要原因

首先,无常观的产生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生活在日本的镰仓时代末期到南北朝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当时剧烈的时代变迁。这一时期,日本陷入战乱的泥潭,从平安时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信奉的价值观在慢慢地崩坏;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兴的武士阶级凭借实力试图掌握统治权,贵族处在没落之中,在逐步地失去自己的权势。

其次,与佛教在当时日本的广泛传播有关。佛教大约于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后,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吉田兼好所生活的年代,已经发展出了包括以法然代表的净土宗、以亲鸾为代表的净土真宗等等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镰仓佛教[4]。这些佛教的教派,不仅在当时日本的上层贵族之间传播,在广大中下层民众中间也广为传播。再加上连年的战乱,佛教的末法思想(2)所谓末法是关于佛教历史的观念,在释迦牟尼辞世之后(佛灭之后),相继出现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正法之世有的说是五百年,有的说是一千年;像法之世为一千年,之后就一直是末法之世。在平安时代末期,天灾地变以及瘟疫流行,进而发生内乱,当时的人们认为已经进入末世,只好向阿弥陀佛求得一点救赎。也在当时的民众中间四处传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下层贵族的吉田兼好自然就笼罩在无常的氛围中。他亲眼目睹了一场场灾难的发生,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当时的现状。结果,吉田兼好大概在30岁就出家了。因此,《徒然草》中充满无常观也是情理之中的。特别是第三〇段及之前的部分,让人强烈感受到了悲叹无常之痛的情绪。

三、作者无常观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

在众多专家看来,《徒然草》中经常能看到禅宗、老庄思想和儒家道德观念等中国文化的影子。这些思想经常能够在第三〇段以后的字里行间中找到。

例如,学者西田正好认为,兼好的无常观所体现的达观性,是由“禅的悟道精神所支撑”的,他对世事无常的冷静观照,反映了“禅僧清澄的‘无心’境界”[1]5。

除此之外,老庄的思想在《徒然草》中亦有所表现。在书中的第一三七段中,吉田兼好借用观看贺茂祭这一活动来展开自己的论述,告诫世人不能对所有事物都要求圆满,圆满之后必定会是不圆满。这里可以看到老庄的“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5]122的思想。此外,在书中的第三八段、第七五段、第八三段、第一五五段、第一六五段也引用了一些老庄的著述。由此可见作者深受老庄思想的熏陶。

《徒然草》中也有儒家学说的身影。在书中的第八三段中,作者赞美了西园寺公衡和藤原实泰这两位大人物,他们中一位官居左大臣(3)左大臣是日本古代律令制时代最高的常设官职,是太政官的长官,相当于正、从二位。,在将要担任太政大臣(4)太政大臣,日本古代律令制度下的官位,位居太政官四大长官(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与左大臣、右大臣并称“三公”,唐名相国,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二年至八年(758—764)一度改名为“太师”。的时候辞官;另一位也不想久居高官之位,曾两次辞官。像这样并没有达到巅峰的且在一般人看来不完美的人生,在作者看来是最好的。作者引用了《史记》中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常数”[5]123和《周易》中的“亢龙有悔”[5]123这两句话来作为自己所持有的观点的论据。

在笔者看来,吉田兼好博学多识,既然熟悉儒、佛、老庄之学,自然会受到禅宗、老庄思想、儒家等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儒家、老庄、禅宗等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作者的无常观渐渐地发生了转变。比起一味地哀叹物是人非,感伤人生的无常不定,作者开始积极地面对世事的无常,在无常中体味人生。可以说,这是作者由咏叹的无常观转变为自觉的无常观的主要原因。

四、与《方丈记》中的无常观的对照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生活在镰仓时代的前期,比吉田兼好生活的年代早了大约一百年。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历史上比较动荡的时期,在经历了保元之乱(5)是平安时代末期由于皇位继承问题和摄关家内讧,于保元元年(1156年)7月于平安京(即现在的京都)爆发的一场政变。政变导致了后白河天皇方与崇德上皇方的武力冲突,最终崇德上皇一方战败。保元之乱成为了之后延续约700年的武家政权建立的契机之一。和平治之乱(6)指平治元年(1159)十二月发生的内乱,起因于藤原通宪与藤原信赖、源义朝与平清盛的势力之争。藤原信赖与源义朝、藤原通宪与平清盛分别联手展开了斗争。结果源氏败于平氏,藤原信赖被斩首,源义朝被长田忠致所杀。以后,贵族势力逐步地减弱,渐渐失去对政权的掌控,而武士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在这一背景下,鸭长明本人也见证了许多灾难的发生。而《方丈记》是鸭长明于58岁时创作的作品,该书主要记载了鸭长明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年代的灾难的记录以及作者本人在隐居生活中的一些思考。

《方丈记》中全篇亦可见无常观的身影。比如鸭长明把人和住处有关变化的无常状态比作牵牛花。露水从花朵上滴落,花朵虽还在绽放,但是花朵最终还是会凋落。有时候花朵凋落了但露水还在,即使如此露水也无法坚持到傍晚。从以上的论述中读者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无常的哀叹与悲凉。此外,鸭长明还在书中记载了1177年的火灾、1180年的龙卷风、发生于养和年间的饥荒和1185年的大地震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在对这一系列灾害的描述之中读者可以深切地体会鸭长明对世事无常的悲观情绪,读出作者对生活采取的逃避的态度,以及在《方丈记》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消极的厌世的心态。

《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虽然生活的年代比鸭长明晚,但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可以说二人的人生经历有着相似之处。并且如上所述,《徒然草》中也透露着无常观的思想,特别是第三〇段及之前的部分所流露出的无常观是较为消极的。但是,相较于《方丈记》,《徒然草》的第三〇段以后的无常观即自觉的无常观则充满了积极的色彩,吉田兼好在面对世事无常的同时,不再像之前一样只是一味地叹息和哀伤,而是选择用达观的心态去对待这些无常,认真地感悟人生。可以说,相较于鸭长明的《方丈记》,吉田兼好《徒然草》在如何面对人生无常的态度上有了较大的进步。

五、结论

《徒然草》中无常观的影子随处可见。书中第三〇段及之前的部分的咏叹的无常观表现为对世事变迁的感伤,充满了消极的色彩,这种无常观主要受到了佛教无常观的影响。而第三〇段之后的自觉的无常观则表现为作者以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无常,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无常。《徒然草》中弥漫的无常观与作者吉田兼好所生活的动荡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在战乱等动荡不安的时代,无常观更容易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地流传开来。并且,吉田兼好关于无常观的思想转变与中国的儒家、老庄、禅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徒然草》中既蕴含佛家的思想,又有着儒家、老庄等中国古典学说的影子。另外,通过与《方丈记》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方丈记》中处处弥漫的鸭长明的较为消极的逃避厌世的心态,《徒然草》的后半部分表现出了吉田兼好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里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不像吉田兼好及鸭长明所处的年代那样动荡不安,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许多人生路上的坎坷。当我们在因为这些坎坷而焦虑、苦恼的时候,不妨读一读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看一看古人是如何面对这些人生中的坎坷和挫折的,好好地学习一下他那自觉的无常观即明知世事无常,却积极地审视无常,达观地面对生活的心态吧。毕竟,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所生活的大环境,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充实地度过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再者,由于笔者本人的能力有限,对于《徒然草》中的咏叹的无常观与自觉的无常观的分析、作者的无常观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以及与《方丈记》中的无常观的对比这三个方面可能存在许多不足甚至片面之处,诚恳希望广大读者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

猜你喜欢
吉田藤原老庄
大师道
安徽文学(2023年8期)2023-08-10 10:40:46
给我盯住他
故事会(2021年7期)2021-04-09 06:55:30
不想被喂“狗粮”,日本姑娘发明分手通知灯
不想被喂“狗粮”,日本姑娘发明分手通知灯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6
日本:用无人机“上菜”
恋爱之真味
谎言
跳动的章鱼
英勇不屈的“刘老庄连”
军事历史(1988年3期)1988-08-16 0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