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欢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最具表现力的文学样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巧妙设计,融入艺术元素,借信息化手段加强直观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对古诗文有更深层次的情感,文化自信得以凸显。并多方位挖掘古诗文中的精神,让思想光芒照亮心扉,增强文化自信。
一、融入艺术元素
参加了关于国学教学的线上培训后,笔者在反思自己过往古诗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古诗文教学与音乐、美术、舞蹈等整合起来,在交叉渗透、有机融合中,表现其意境,展现独特的魅力。
在备参赛课《伯牙鼓琴》时,我们通过以下教学设计环节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层层展现意境之美,提升古文的表现力。
课前三分钟:看视频《艺术殿堂》加配乐“高山流水”,以一首曲、一盘棋、一幅画、一支舞……开启一段美好的学习之旅。
第一步:释题——了解伯牙和古琴。
第二步:三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语句读通;二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变化;三读课文:借助注释,读懂故事。
第三步:走进情境,感悟知音情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再以PPT配上画面加音乐感受山之巍峨,志之高远,水之宽广,胸怀之博大。当学生在一次次的品读中体会到其艺术之美时,老师请大家听一段《高山流水》的古琴曲,并边听边想象,把其美再次助推,然后一起再读读这篇古文,去感受艺术之美。此时响起古琴忧伤之乐,课件配图为“一抔黄土、一块墓碑”,老师声情并茂地带入,反复诵读着:锺子期死!……在学生的静默中推动情感的升华: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时节,同样的琴声,然而,听琴的却在这冰冷的墓碑之下!课件呈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既然子期已死,这琴也就随他而去了!学生诵读全文。这样的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只是由八十三个字组成。这八十三个字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还是较大。
第四步:拓展延伸,感受艺术魅力。这一环节中音乐与古文相融合,课件分别展示了《诗经·小雅·鹿鸣》,王维的《竹里馆》等感受古人用音乐来表达心情,用音乐来表明志向,也用音乐来完善自我。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这么一道选做题:找一找描写音乐的古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试着品读赏析。
以舞为引,激发学习兴趣;以画为引,领略诗文之美;以乐为引,感悟诗文情感;以诵为引,展现内心深情……在融入艺术元素的教学中师生共同触摸到古诗文每一个汉字里蕴含的独特生命。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阶段,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受限于自身的文学素养,无法将古诗文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古诗文意境,使学生对古诗文有更深的理解。
“古诗文经典导读课”比赛的任务落到了我校,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如何导读《三字经》一书,让这些小不点在交流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发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呢?
课的伊始,老师视频引入,借助哆啦A梦的时光机穿越到了古代。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在学习历史篇这一内容时,虽然我们备选了“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但对于一年级的學生来说难度还是较大。为此,我们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延伸,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赶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好时代,现在好多平台都开发了与古诗有关的节目,尤其是跟古诗游中国读古诗游中国之类的,我把这些文稿、图片、视频等筛选后分享给学生,师生一起品千年古韵,游大好河山,班上小小的中国地图打上了一面面红色小旗。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三、融合实践活动
文化自信是隐性的,需要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式地渗透培养,但是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文化自信得以凸显。
而北宋的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的诗、词成为中国人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康震语)。苏轼与鹤山有着一定渊源,东坡亭枕在西江之畔,至今有800多年历史,东坡亭两根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成为文坛佳话。为此语文科组开展了“走进苏轼—品诗词之美,增文化自信”这一项目式学习。我们在学生充分地品诗鉴词诵苏轼后,设计了如下四项任务:
任务一:金笺片片画诗意
请大家把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化为了手里的一幅幅画,通过自己对诗篇的理解,绘制出丰富生动的图画作品,再配上诗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任务二:童声朗朗颂诗情
以班为单位,开展一次苏轼诗词朗诵(吟诵)会,感受经典诗词的蕴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任务三:诗意绵绵小书签
同学们,我们在感悟诗文意境的同时,来一次大胆实践,自由表达。请你发挥想象,用苏轼诗词的创新性地制作书签,让造型、色、文字相映成趣。
任务四:带上诗歌去远方
(1)与爸爸妈妈读苏词,赏春景。
(2)江边怀古品古韵,游东坡亭、东坡公园,并吟诵诗词一首。
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进行古诗文的活动中,学生爱上了旷世奇才——苏轼,同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一点一点加深,在自豪感与归属感中确立文化自信。
伴着二月的春风迎来了新的学期,我们围绕“生活中的诗篇”推出一系列实践活动。
大自然中找诗影。有的学生把其画下来,进行诗配画,在老师眼中只要用心,无论水平,都是佳作。有的学生写成作文《我找到了诗影》,文中惊喜发现犹如找到了春天般美好……
大自然中的诗声。同学们穿上自己喜欢的服饰,走进公园、河畔、山上……以流云为背景,以草木作装饰,让书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当然忘不了叫上摄影师把这美好的时光拍下来发到班群里共赏。
四、挖掘精神内涵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古诗文中有先贤伟大的灵魂,他们在历经坎坷与磨难后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单元的开篇是《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抒发了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来挖掘精神内涵,让学生在先贤的思想光芒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文化自信。
课前围绕人物人生经历、人物形象、人物品质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我初识的(谁)》为题在小组内以故事的形式从一个方面介绍人物。课上在学生读通句子,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课后练習第三题:“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通过品读,在反复朗读想象中,将马的轻捷矫健、石灰的清白、竹石的坚劲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接着采用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诗人生平的坎坷经历,深入体会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从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读出古诗更深层次的人性美。最后联系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在拓展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让学生拓展自己读过的其他古诗,说说还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并且创设生活情境,把这些诗句运用到生活之中。当我们在被诗人所流露的真善美所感动时,这些思想光芒也成了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月端午到,酒浓粽飘香,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班上举行了“走进端午,对话诗人”的活动,让诗词教学融入育人课程。读端午的诗词,读屈原诗词,“风雨端阳生晦暝,汨罗无处吊英灵。”“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离骚》《九章》《天问》《梦辞》……不朽的诗篇,千古流传。学生乘着诗词的翅膀,感受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情怀和精神世界。大家结合屈原生平与作品出了一期手抄报,深化人物形象;与父母品古韵,尝节味,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写给屈原的一封信,实践情感的互动升华。我理直气壮地将这些民族精神植入学生灵魂深处,成为流入学生血脉、影响学生一生行为的精神营养。
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让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智慧的中华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血液里,融化在学生的灵魂中是每个语文人使命。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