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肖勤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课,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法律素质、个性修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使之成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自信,从而为培育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有理想、有本领、有责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如何准确把握德育的学科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目前德育与法制课程改革的重点。笔者结合作者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察和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一、重建理念,重温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反思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进行新的认识,构建新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重塑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把德育与法制课的学科性质弄清楚,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重建理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時代新人,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校外,走向社会,面向未来。
二、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六大生活领域组成,教师的知识水平、思维素质和视野等都会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职教师,都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既要系统学习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体例,也要梳理与探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的政策。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分学段、分课题,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
三、巧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让课堂含金量高一点
笔者认为,利用现代化的教育科技手段,对道德与法制课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很大的提高。道德与法治老师要按照课程的需求,创造充足的教学环境,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更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文化要及时地接受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新视野,使他们对新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可以使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品质得到最大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们放眼天下,展望未来。
四、追求生活化、情境化教学,让课堂体验性浓一点
1.学生的学习之本在于生命体验,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本亦在于生命之中。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中,要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生活经验等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生活中的案例导入到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巧妙运用教材资源,达到教育目的。
2.寻求情境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老师要完全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尽量创造现实的生活情境,营造出现实的道德事件发生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各种角色的同时,对人物的心灵进行解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实质含义,从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五、以人为本,尊重差异,让课堂更有层次性
在德育与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尝试分层教学。首先,教师要树立分层教学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调查他们对道德与法治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分层教学,并依照学生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各个层次应达到的目标。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掌握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内容,能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对掌握水平中上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把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更高的要求,才能造就优秀的人。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