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传奇人物的草根性

2024-05-08 00:26王光明
福建文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菌菇菌草草根

王光明

出席“闽派批评学术周”的系列活动后,我回到北京参加了钟兆云报告文学《奔跑的中国草》(人民文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年)研讨会。这两件事表面上没有关联,实际上却契合了2023年“闽派批评学术周”围绕的主题“文化传承与文艺原创力”。

在“闽派批评学术周”开幕式主题发言中,我曾提出:“文化传承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面对空间的动荡与时间变化,如何延续与发展的问题。文化不像私人财产是继承得到的,不像宅第器物一样可以‘修旧如旧保护与修缮的。它的传承必须像艾略特说的那样通过转化之功来实现,通过新的创造的加入来实现,通过新东西加入后调整传统的秩序来实现。”

在通过创造实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历史舞台与个人才能都非常重要。一是个人才能能够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二是社会制度能够为个人施展才能提供广阔的舞台;三是文化底蕴和文化性格会决定前进的方向与抵达的远近。本次系列研讨活动之一“地方性诗歌与蔡其矫福建写作研讨会”的主人公蔡其矫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他是一个从印尼归国的华侨诗人,其传承文化传统的特点,是身心的回归,让新思想新文化接上了福建大地的地气,找到了生活与写作的“最称心的空间”。而《奔跑的中国草》一书中的主人公林占熺和它的作者,则展现了另一种文化传承的景观,它的特点是向远方出发,让吸足了地气和地域文化精神的“菌草”走出武夷山,奔向西海固,最终飞越千山万水,成了帮助非洲人民摆脱贫困的“中国草”。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和事迹是许多人所熟悉的,他成功置换了菌菇的人工种植条件,将使用特殊木材才能进行的菌菇生产,变成了以草做原料、可以普遍推广的人工产业。利用这项技术,先是作为地方对口支援的扶贫项目,帮助宁夏贫困地区异地搬迁群众迅速脱贫,后来又作为国家援外项目,让众多非洲国家的贫穷家庭受益,20多年来,创造了数百亿元的产值。当然,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增长的经济产值,20多年几百亿元算不上什么,但对于自然条件恶劣,渴望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家庭,却是天大的福祉,很多人对林占熺感恩戴德,称他为“菌草之父”,称菌草为“金草”。

林占熺的菌草技术也不是没有争议。产值不算大,技术含量也远不如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高精尖项目。食用菌菇的人工栽培,国外发明在先,置换生产条件和普及推广,是“第二次发明的自行车”。然而,不夸大其产值与技术含量,却也不可低估这种“第二次发明”的重大意义。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实际上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地区人民也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提供了一种“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由于他对菌菇生产条件的置换,给菌菇生产带来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东西南北的互通互补就成了可能,规模化与作坊式生产也可以各美其美。林占熺不仅让草长出菌菇,也试验成功了秸秆等培养基;不仅可以在控温控湿的大棚里规模化培植,也可以在简陋的窑洞、窝棚、沙地上生产,那些世世代代在贫瘠土地上谋生,没有家底、没有资金的百姓,从此就有了一条新的生路。

菌草的事业不是吸人眼球、花枝招展的事业,而是一种普惠黎民百姓的草根的事业。《奔跑的中国草》的突出优点,就是写出了这种草根性,写出了获得知识与技术后的乡土知识分子不忘根本、不忘初心的精神:他对于浮沉在生活海洋里的普通家庭、贫穷百姓感同身受的关切与惦念,以黎民百姓之忧而忧、以他们之乐而乐的情怀。书写这种人物的草根性,一方面是有宏观的时代视野,通过弃官从事自己热爱的科技工作,以及领导关怀、国内国际大舞台等,让普通知识分子见证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大国气象与个人活力;另一方面,是把人物描写落到环境与行为方式的实处,通过具体情境与细节生动呈现平凡人创造的时代传奇,从而让人们看到,不仅是时代的光芒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也由于流淌在我们血脉中、渗透于日常习惯和风俗中的文化给了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是林占熺性格气质中的客家文化元素。自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以来,一批又一批汉人往南迁徙,开拓新土,形成了有民系特点的文化风俗和性格气质。林占熺那种面向底層的学术选择,那种选择后不管不顾,不计后果,不仅搭进自己,甚至搭进一个又一个亲人也义无反顾的人生定力与情怀,正是客家后裔对客家民系传统精神的生动演绎。

《奔跑的中国草》不仅生动感人地讲述了“菌草”传奇的本事,也深入主人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揭示了草根人物与时代传奇的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现代烙印。作者钟兆云与主人公是闽西邻县的客家人,彼此知根知底,心心相印,因此给人超越之感也在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文学是试图融合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一种现代文类,虚构的空间非常有限,要想超越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而具备文学超越时空的价值,非得写好人物不可,非得打入人物的灵魂,揭示其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可。《奔跑的中国草》为我们提供的有益启示是:写事件必须先看人,进入人物的心灵,理解人与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人物在心中鲜活起来了,所写之事将更加真实生动,更有历史感。

责任编辑李锦秋

猜你喜欢
菌菇菌草草根
林占熺:用菌草造福世界
菌草是什么草
董帅:大棚里的菌菇王
韦禾菌菇飘香 健康美味护航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蘑菇点点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草根
草根
草根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