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照南
筹峰
初春时节,来到长乐筹峰二刘村。筹峰,也称龙峰。举目望去,只见峰峦叠嶂,巍峨险峻,岩石耸立,轻烟浮绕,古树山花,苍翠蓊郁,令人产生无限联想。我从小受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影响,又长期在山区工作生活过,对大山情有独钟,又闻长乐民谣有“溪山不数吴航胜,第一曾闻品晦翁”,因此前来探访。
筹峰是闽江口第一高峰,与福州鼓山遥遥相对。筹峰山不仅风景秀丽,胜景迭出,而且历史悠久的古迹众多。历代文人登临览胜,吟诗作赋,筑室读书。福州民谣有“一旗二鼓三筹峰”之说,指的就是闽江下游三座文化名山:福州旗山、鼓山和长乐的筹峰山。筹峰山俯瞰滔滔千里闽江入海,显得雄奇壮美。
到了山门,“晦翁岩”三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民族英雄沈葆桢的榜书。这位近代船政大臣喜好读书,仰慕朱子。他登临筹峰,拜谒朱子旧居,并用敦厚隽毅的字体,在翠绿的林木衬托下,镌刻“晦翁岩”,表明朱熹为避祸曾居此地,以志留念。踏着古道落叶,环顾四周,林木茂密,奇岩嵯峨,景色清幽。山道两旁,巨大的榕树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地面,斑驳陆离。据说筹峰有红榕、油杉、罗汉松、红枫等树木360多种,其中不乏百年以上老树。
不远处,巨大岩石如刀劈削,左右对峙而立,形成“石门”。上书“入德门”。跨入石门,两边险壁肃立高耸。最惹人注目的是在岩壁上还有朱熹手书“读书处”三个大字,每字长约1米,宽0.9米,全高3.1米,其字瑰奇雄伟,稳健典雅。这里古木参天,鸟鸣啾啾,远离尘嚣,是绝佳的读书处。对着石桌的一面崖壁上横刻着“朱刘讲席”。还有许多题刻,青苔遍布,充满沧桑古意。明代首辅叶向高于明丙辰(1616年)秋来此,他非常敬仰朱子,重修了晦翁岩三先生祠,写了祠记,立碑于“读书处”石刻前。祠记回顾朱子讲学长乐、教化一方的历程,又对当时学界背离朱子思想的不良倾向表示忧虑。叶向高赋诗二首:
其一
寂历岩扉昼不扃,昔贤曾此授遗经。
年深但见松杉古,人去长闻俎豆馨。
苍藓剔残余片石,白云踏尽出孤亭。
一从凫舄飞来后,夜夜空山有客星。
其二
松径萧萧路几盘,芳祠瞻拜肃衣冠。
天涯何代无逋客,海上千秋有讲坛。
古戍梅花残月晓,荒村荔树早霜寒。
怀贤莫起前朝恨,留得名山此日看。
朱子一生酷爱读书、讲学。他字元晦、仲晦,晚自号晦翁,表明他韬光养晦、谦逊自敛、不事张扬的性格和情操。读书、思考、写作、讲学成为朱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习惯。他是一位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学者。
相传朱熹在此读书,感动了天地,有一只美丽善良的小白鹿,天天衔着粮草鲜果等许多美味食品,送到山中,给日夜苦读的朱夫子充饥果腹。
筹峰山下村中有兄弟刘砥、刘砺两人,同拜朱熹为师,虚心请教,跟随朱熹读书,研究其理学思想。史书载,“朱熹避伪学禁来此,二刘(刘砥、刘砺)师之,大书‘读书处三字,勒于石。后人因名其岩云。”朱熹对二刘兄弟很满意。他在《跋刘世南行状》中写道:“长乐刘砥及其弟砺,相与来学,累年于兹。更历变故,志尚愈坚。”赞赏之意,溢于言表。在朱熹的悉心指导下,二刘刻苦读书,学问精进,成为朱熹的得意门生和学术助手,参与学术著作编修。长乐二刘,名扬儒林。
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的环境清幽的“龙峰书院”也称“三贤祠”,是朱子和二刘兄弟读书处。书院正厅堂中供着神态飘逸的朱熹画像,左右是刘砥、刘砺。龙峰书院紧靠石岩,林木遮光,显得十分清静。龙峰书院的对联也很有书香味。朱熹的“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古人心”富含哲理。另一副联“六七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更道出了晦翁岩清凉的小环境和学子们夜以继日读书的情景。
筹峰一带,至今有“鹤腹夜读”的传说。刘砥、刘砺在龙峰书院求学之始,因朱学道理深奥,兄弟苦读,仍不解其意。一日,二人上山,不觉天色已晚,便走入“鹤腹洞中”,借著月光,苦读至深夜,困极和衣而卧。第二天日头高悬,兄弟醒来,如醍醐灌顶,竟觉以往难题通解释疑。老师学友惊奇不已。此后,村中学子求学赶考,都会“夜宿鹤腹”。这离奇而美好的传说也激励着后学们奋发向学。
2002年,长乐重新修建晦翁岩景区。复建了山门、叠泉、瀑布、接官亭、天桥,还新建了龙峰书院。同时大量收集历史资料和朱子研究成果,再现朱子当年办学风采。龙峰书院院内的桌椅、墙壁、木柱、地板等保持宋朝风格。院内收藏有朱子语录等拓片,还有历代研究朱熹的学术论文集及志书等。诗人施平《游晦翁岩》写道:
危岩卓石各成材,左右平分一曲开。
想是山灵施斧削,千秋留护读书台。
“千秋留护读书台”,道出晦翁岩“读书台”深蕴的文化内涵一直延续至今,未曾泯失。
德 成 岩
德成岩,是朱子命名的。
我们从晦翁岩走到德成岩,一路苍松翠竹,郁郁葱葱,楼阁亭台,错落有致。德成岩原称筹岩。朱子仰慕唐代林慎思的“儒英忠义”“续孟功业”“忠义报国”,深感其“德成于此地”,遂题林慎思读书处为“德成岩”“德成精舍”。
林慎思自幼喜爱读书,还影响和引领五位兄弟都读书。唐咸通元年(860),他带领兄弟五人,在长乐建起福建第一座书院,称“月楼精舍”。兄弟五人在此相互勉励,揽月苦读。唐咸通十年(869),林慎思得中进士,次年又“宏词拔萃魁”,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后官从校书郎至水部郎中(相当于水利部副部长)。其兄弟先后都中进士,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家“兄弟五进士”,时称“五子登科”“五桂联芳”,誉满八闽。林慎思还是一位忠义之士,他任京兆府万年县县令,曾英勇领兵抵御黄巢军队,不幸遇害。朝廷旌其忠义之门。
德成岩的“止水泉”最为著名,该泉从巨石底下涌出,清澈无比,水质极优,入口微甜。虽近山顶,清泉总是不溢不漫,纵然久旱亦不干涸。百千年来,百姓称神,上山取水者不绝于途。
林慎思筑室读书于筹峰山中,打下坚实学术基础。他利用两次进士考试时间,写成《伸蒙子》三卷八篇四十章,之后又写成《续孟子》二卷十四篇,以孟子久行教化,倡言仁义,以治时弊。还著有《宏词》五篇及《文集》二卷。林慎思坚持继承孔孟思想,表现出坚定的爱国爱民观念,具有开化民智大义。在当时佛道盛行、孔孟思想被边缘化的背景下,他的著作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
明朝郑和与筹峰山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数次登山,而且在山上山下修建了龙峰书院、天妃庙、三宝亭等,推动长乐文化繁荣。
筹峰山上还有星罗棋布的书院,有坑湖草堂、文峰书院、沧州草堂、鳌峰书院、鸿山草堂、鲤冈书院等历代文人读书的地方、祭祀朱子祠宇60多处。明代,陈全于永乐四年(1406)中榜眼,马铎于永乐十年(1412)中状元,李马于永乐十六年(1418)又中状元,还有闽中十才子中的高棅、王恭、陈亮,才子陈大初、刘炬等文化名人也出自此地。
二 刘 村
二刘村的村名,与晦翁岩一样,来源于朱熹的两个学生刘砥、刘砺。当年11岁的刘砥和9岁的刘砺,同登宋乾道二年(1166)童子科进士,家乡因之得名二刘村。
二刘村是朱子文化之乡、科举之乡。村庄以筹峰为景,龟山为背,田园环绕。这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村,保留了多达70多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据介绍,由宋至清,二刘村走出了76名进士,其中宋代就有43位,保存50多对旗杆碣,让人钦仰!村庄保留横跨长溪的宋代古桥——云龙桥。石桥两墩三孔,用长石条架设,石条与石条衔接,工艺精湛。古村河畔耸立着“先贤里”牌坊,重檐歇山式,翘角飞脊。顶层门坊中央立“圣旨”二字,二层中央竖“先贤里”三字。当年康熙将朱熹升入“大成殿”,列入十哲之列,大力表彰朱子和朱子学,在全国兴起新一轮学习朱子理学的热潮,先贤坊就是这一时期建成的。村庄里,遍布古井、书斋、古屋、旗杆碣等众多胜迹。进村古风扑面、书香盈门。
这个古老的村落,被誉为“忠信孝悌之里,读书袍笏之乡”,走出了许多为国为民廉洁奉公的官员。
北宋年间,刘彝受命到赣州上任后,经过实地踏勘,见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排水分界线,西北部名以寿沟,东南部名以福沟。福寿沟总长12.6公里,在城墙脚下开设水窗12间,视水之消长,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当贡江水位高于水窗时,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借水窗内沟水之力将闸门冲开。刘彝历经10年建成浩大的古代城市地下排水工程,可与李冰父子建造的四川都江堰相媲美,都是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福寿沟是古代城市富有创造性的综合工程。据赣州史志记载,福寿沟建成之后,解决了江水倒灌和城区内涝的水患,成为历经千年,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城市建设史奇迹。
二刘村耕读为本、清廉传家。刘沂春是明代进士,著名的“铁面侍郎”。刘永标家族三代出了11个进士。第六子刘建韶与林则徐同科进士。二人惺惺相惜。林则徐充军时,将妻儿托付于他。辛亥革命广州七十二烈士中的刘六符、刘元栋也出自二刘村。
二刘村还有一段中日海上丝绸之路的佳话。明朝万历年间,刘一水沿海上丝路从长乐到了日本长崎,他有见识,遇事沉着果断,且有语言天赋,到日本不久就學会了日语。从福州到日本的商船,需要与日本政府当局、商人沟通,多委托他去帮忙,后来他被长崎当局任命为唐通事。他在日本娶妻生子。为了铭记刘姓祖籍地彭城,刘一水将“彭城”作为自家姓氏。他带头传授中华文化,推动中日友好。彭城宣义与他的父亲、儿子、孙子、曾孙,形成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中文翻译世家。
长乐筹峰,书声琅琅,墨香幽幽,锻造出文化长乐、未央长乐、繁荣长乐。归程途中,不禁口占一绝以纪此游:
筹峰独秀峙平江,灵秀层峦砥砺强。
曲径石门读书处,犹闻往岁翰墨香。
责任编辑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