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电影里的北京脚步

2024-05-08 13:33宝顺
北京纪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北京生活

宝顺

打小就喜欢在电影院中感受光影的诉说,那时候首都电影院还在六部口,听着电报大楼东方红的乐曲,看着胶片流转下佐罗英俊潇洒的身姿;那时候新街口电影院的巨大海報与大杨树“聊着大天”,聊着《二子开店》的心酸与收获,年轻时的我不知在那儿刷过多少次夜;那时候红楼电影院的上座率还很高,坐在木板座椅上,西藏阿里干部孔繁森的事迹让我落泪。

可以说与电影作品一路走来,尤为喜爱80、90年代的作品,回望无数部陪我岁月前行的光影故事,经历不少、感慨良多,突然发现电影中不也正蕴含着我们这座城市与我们的故事吗?

198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夕照街》让我们认识了迟志强、陈佩斯等荧幕中的崭新面孔,谁会想到这些年轻人成为了日后首都乃至全国舞台、荧幕的主力军。

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一条名为“夕照街”的胡同中,一条让当时北京人倍感熟悉,让如今北京人看了亲切的胡同,那里有浓厚的邻里之情、有个性十足的人物、有丰富够味的浮生,也有一群满怀梦想的年轻人。

情节正由各家各户的经历展开,正如我们生活中的大杂院,本身便是一个不缺故事的地界。 待业青年石头的梦想是挣钱孝顺一直守寡把他带大的母亲,退休工人郑万全则想着决不能让做老豆腐的手艺失传,模范教师王璞夫妇是典型的学问人老实人,推土机手吴海波和女医生周燕燕则带着相互的爱展开着含蓄且浓烈的交往,扑克迷老孙头、鸽子王二子、认钱不认人的“万人嫌”……光看人物设计,这部电影的内容便很值得期待了。

正是因为如此之多个性与经历的编织,才有了接下来诸多北京生活线的展现,这些生活线承载了当时社会中所出现的“台港澳同胞回乡”“待业青年”“拆迁”“高考”等具有时代符号的热点现象,这正是当时北京与北京人生活中所真切遇到,甚至经历过的命运记忆。

尤其是“待业青年”的故事线与“恢复老豆腐手艺”及“改革开放个体经营”的几条线相互交融,让故事得到了共鸣与引人思考。胡同中的待业青年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身怀手艺的郑大爷带领下开起了小吃店,不单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让曾经的老豆腐味道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而推土机手与女医生的爱情长跑终于花开得果,故事借助推土机手因为拆迁工程亲手推倒小院胡同的心理焦灼,又延伸出大家住上舒适的楼房,让整部电影有了一个幸福延伸的结尾。

与《夕照街》以群像出镜的老街坊们有所不同,《北京,你早》则是围绕售票员、司机等几位主人公展开的故事。这部电影核心围绕几位年轻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从工作、生活、爱情等角度加以扩散,引出对当时北京合资企业、铁饭碗、个体户等不同维度的审视,年轻人脚下之路究竟去往何方?这不单是青年人的思考,也折射出当时由单一市场经济向多元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所遇到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记录了北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公交车的发展历程。当时主人公们工作的“阵地”公交车,正是一条穿越胡同的线路,影片中的不少场景都可以在记忆中找到。另外,当时的公交车与如今宽敞舒适的公交并不一样。

当年公共交通极不发达,甭说出租车了,就是连公共汽车都少得可怜。有时为了能等辆车,能花您半个多钟头。时间长了,等车的人也自然就多。每到上下班高峰,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二,三嘞!”的声音。可别误会,这决不是哪个工地在热火朝天的干活,这是人们在用力挤公共汽车呢。您想呀,这趟车要是挤不上去,您还得等半个多小时呀!

上了车的人,也别高兴得太早。此时的车厢,就像一个铁皮罐头,里面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人们只有肩并肩、脚挨脚地站在一起。不管您担任怎样的工作,不管您杨柳细腰美得出奇。您只要是上了这车,就得不分高低贵贱地站在一起。这时的人们可以说是最平等的,人人都是兄弟。

那些拥有三扇车门和两个卖票员的老式公交车已经成为了北京人追忆这座城市的“标的”之一。而片名《北京,你早》也正抓住了公交行业很早“出更”的职业特点,又传递出城市启航、人生阔步的积极信息。

之所以喜欢电影这样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是因为从作品本身,他在一个多小时(曾经的电影没有如今电影动不动就两个小时片长)的时间内,浓缩且承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以及人物生活为表现的命运叙事。又让你以“电影院”这样一种特殊的观影感受,与作品交流,这也是我如今在众多新媒体环境下,仍然喜欢亲身在电影院中与作品初见的原因。

谈起见证与感受,不得不提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我的九月》。在当时的一份对主创人员的采访中这样记录:“在《我的九月》之前,电影界关于儿童片的概念、儿童应该怎么拍有许多争论,但没有定论。导演尹力在开拍前就下决心要拍一部能终结所有争论的片子。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坚持影片要表现孩子的生活,要求所有主创人员放下艺术家的架子,深入生活,揣摩孩子的心理,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把握情节发展的每个环节,让它彻头彻尾成为一部孩子戏 。”

正是这样一部“放下艺术家的架子,深入生活”的作品,给更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安建军”是个性格内向,又多少有些自卑的孩子。其实他也是胡同中本分的“老根儿人家”的代表,他们憨厚、内敛,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又谨小慎微。但到他们遇到影片中“刘庆来”这样的孩子与家庭时,明显就处于了劣势。这类家庭竞争意识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中谦虚、忍让的习惯并不重视,两类人、两种处事方式,便形成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代表。

通过安建军的努力,与故事中若干环节的转折设计,老实孩子终于登上了亚运会开幕式的舞台;而趋利的另外一方,必定“西瓜芝麻”全未得到,这其实也是导演通过一部儿童影片而给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亮出“黄牌”。

当时隔30多年后,我们回眸于这部电影,仍然会被《亚洲雄风》的歌曲所感染,会被当时举国上下合力办起这样一个世界赛事的记忆所感动,勾起“热力不减”的回忆。尤其是北京,有着熊猫盼盼标志的彩票、将自家最漂亮的植物摆上街头、义务捡拾垃圾、组织队伍迎接亚运火炬……这无数的镜头背后均蕴含着更多人对这座城市名片的珍重。可以说,这座城市名片背后所蕴含的并不仅仅是变化与前行,更是珍重与相守。2009年,电影《万家灯火》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并没有之前在话剧舞台的同名作品那般巨大,但其中却拥有着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作品的故事背景为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金鱼池拆迁改造经历为背景,在反映出真正北京土著“因房而愁、因房而囧”的境遇前提下,融合了北京人乐观、自嘲的性格特点。而伴随着政府对于改善居民环境的力度加大,曾经住在大杂院里的居民们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活环境。

表面上简单的故事线,充满着正能量的传递,却与以往不同,作者在人物设计中融入了环保、夜大、传统文化等元素。尤其是传统文化这一元素,虽然是以人物经历、爱好、性格这一辅助线相随,但正是抓住了古旧家具收藏空间与住宅空间的矛盾点,藏品命运如人的命运,又因为命运产生矛盾……让观众深深记住了“传统”这一符号。这个符号与拆迁主题相互发展,最终也因为住宅环境改变,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收藏者更是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如今我们看到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系列电影,不得不说或多或少也能找到这些80、90“城市电影”的影子,这是外行人的角度,但却是我这个观众的感受。从童年到青年直至老年,相信这座城市还会有更多的惊喜成为电影作品中的元素,电影里的北京脚步同样会不断承载,越来越多人通过电影了解北京,感受这城、这人、这足迹。

猜你喜欢
北京生活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