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联储加息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美国支配和主导世界的能力。随着全球多极化的到来,美国支配整个世界资源的能力开始下降且利用美元来解决自身问题的副作用越来越大。文章首先介绍了美联储历史上两次代表性加息的不同背景与作用,进一步指出了美元不断加息扩表带来的问题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包括世界分工新变化、科技产品创新、国际资源支撑及发展高科技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金融行为;技术创新;高科技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00-00
引言
美國声嘶力竭的解决通胀问题的时候,世界各国也都没闲着,都在寻找新的发展和增长来源。尤其是在这轮美国加息的进程中,硅谷银行的破产,一些国家看到的,可能不仅仅是银行问题,因为硅谷银行背后,是美国金融业数十年来积攒下来的一整套投资银行支持科技发展的动能、经验和资源。
1 传统强国发展科技的紧迫感
就在硅谷银行破产前一周,英国政府公布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框架》,确定了5项关键技术组合,包括人工智能、工程生物学、未来通信、半导体和量子技术。英国还准备用10项关键行动,包括通过战略性国际参与、外交和伙伴关系塑造全球科技格局;为创新科技初创企业提供融资;在国内外展示英国的科技实力和雄心,以吸引人才、投资并提升英国的全球影响力等。英国的具体目标按照英国首相苏拉克的说法,英国要在2030年成为科技超级大国。而就在英国公布《科学技术框架》之后不到一周,美国的硅谷银行破产,这导致英国多家科技企业陷入困境请求政府援助,于是大约有180家英国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致函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请求政府出手干预,紧接着英国政府宣布,将在量子计算领域投资25亿英镑,旨在促进英国本土公司发展,同时在投资支持下吸引量子业务从海外转移到英国。按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的说法,希望为将英国变成“下一个硅谷”的承诺投入更多资金。
韩国方面也是类似的逻辑,正在制定《国家战略技术特别法》,而就在今年的三月初,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主持的国务会议上,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正式发布了一个宏大的科技发展计划,即经过数年的努力到2030年,韩国要成为全球科学技术五大强国之一。除了英国和韩国,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早在三年前就完成了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草案的拟定工作,为从2021年开始的为期5年的科技创新政策定下了目标。该计划也被称为日本科技创新“六五计划”。关于日本这个计划,日本政界等有一个说法,就是将未来5年称为“日本科技创新背水一战的5年”。其实除了英国、日本、韩国等,非常务实的德国、以色列等,还有包括新加坡、印度,以及欧洲诸多国家,都提出了相应的科技计划。
一直以来,发展科技的需求存在于每一个国家,但像如今这样,日本说未来五年是“背水一战”,英国说自己要成为一个超级科技大国,还说下一个硅谷要在英国诞生,韩国则明确说要到2030年成为科学技术五大强国之一,这样非常集中的体现决心和明确目标的计划,其实以前还是比较少见的。这或许预示着当美国这头牵引世界科技的火车头开始失去动力的时候,全球科技领域必将出现新的颠覆性变化。随着全球多极化的到来,美国支配整个世界资源的能力开始下降,利用美元周期等来解决自身问题的副作用越来越大,这里面最先受到冲击的将是无比庞大的“美国科技”体系,这一过程将是不可逆的,而全球科技市场也可能迎来一个类似苏联解体一样的时刻。或者说美国对全球绝对的科技主导能力已经逐步的走向瓦解。这使得全球支撑科技发展的主要资源将不再有单一的流向和突破点,开始趋势性的由美国向世界各国分散,这就是诸多国家看到的不同以往的危机和机会,而看不到的是这种趋势其实与美联储加息密不可分。
2 美联储历史上两次代表性加息的不同与作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面对难以遏制的通胀问题,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迅速且疯狂的加息,最终遏制住了通胀,为美国国内解决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并稳定了经济底层运行架构,恢复了全球对美元和美国的信心,给后来全球资金、人才等进入美国科技市场酝酿科技大爆发等奠定了市场基础。因此本次美联储的迅猛加息,也被很多美国人认为是要达到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样的效果,这就给此次加息增加了一定的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也意味着此次加息的理性成分减少,然而代价将是昂贵的。
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如今美国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美国加息的时候可以同时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情是,可以逼着日本和德国签署《广场协议》,直接可以操纵日元和德国马克的汇率,来平衡美国加息对美国科技和出口等领域的影响。那个时候正是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跟美国制造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战后全球爆发的第一次小规模“科技大战”,当时美国的乔布斯等都迷上了日本索尼等的产品。第二件事是,美国几乎完全控制中东产油国,整个八十年代的油价都是趋势性走低的,这有助于美国控制通胀。第三件事情是,美国的诸多爆款型科技产品走向世界,包括摩托罗拉的手机,1983年首次出现的时候,一部手机竟然能售价3995美元。还有苹果的电脑,IBM的打字机,软盘、BP机等等。那时候别说发展中国家加工纺织品换飞机,就是换一部手机或电脑,都得要好好干一阵子了。于是人们可以发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控制通胀方面,几乎拿着一手王炸,即:全球发展中国家大量制造物美价廉的商品用来换美金(美元那个时候堪比黄金);中东等石油输出国包括沙特等,基本上完全听命于美国;德国日本等虽然制造业崛起了,但无论是金融货币层面还是进出口贸易政策层面,都不得不任由美国摆布。因为当时美国加息的同时,可以摁住消费产品的价格(包括石油),以及发展中国家加工的基础性商品价格(发展中国家都迫切希望出口商品来换汇)。同时还能摁住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美国自己的科技产品有着绝对的竞争力和市场规模。所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加息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由于加息本身取得了真实的效果,而是美国可以摆平所有持续加剧通胀和影响产业资金等问题的国际因素,其根源在于美联储加息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美国当时支配和主导世界的能力。
3 中国开始切分越来越多的世界分工
回到当下的美国加息问题,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如今美国支配和主导世界的能力已经大不如前,就连让沙特增产石油都难上加难,甚至最后都闹翻了。为了配合控制通胀,美国还需要获取全球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但问题是美国要跟中国脱钩,要给中国商品加关税来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这就导致美国庞大的需求需要更加昂贵的成本来满足,不仅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通过加征关税之后价格更高了,而且替代市场首先就是一笔巨大的生产性投入,供给周期和供给规模都无法跟中国相提并论,这就导致美国就算迅速找到了替代市场,但也面临商品供給周期层面的紧缺性涨价。而产品竞争方面,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如今的美国已经没有令全球不计成本疯抢的基础性科技新产品了。
美国的科技产品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具体案例入手,比如电动汽车特斯拉、苹果、区块链技术,以及ChatGPT。如果对比特斯拉的股价和市值,就会非常明显的看到,特斯拉的扩张和现实价值,都是从中国工厂建立开始的。一百年前的这种高效生产线,出现在美国,一百年后的这种生产线和高效的配套支撑系统,出现在了中国。特斯拉这种制造业企业,需要另一个国家的配合才能完成自己的竞争力蜕变。再比如支撑苹果手机的主要工厂也都在中国,十多年苹果一直在努力转移生产线,但截至目前中国的产量依然占到总产量的接近九成。因为即便可以把工厂设在任何一个国家,但那个国家没有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也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成本控制系统体系。即便就算这些都有,也不会都给特斯拉和苹果等,因为他们自己都不够用,而中国不仅可以满足特斯拉和苹果,还能满足自己内部规模越来越大的手机、电动汽车等厂商。又比如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中一个重要的运行逻辑,就是相对的“去中心化”,这跟美国一直以来的各类中心化创新是完全不一样的,跟此前互联网平台巨头的创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运行体系。
从目前ChatGPT的耗能来看,简单的训练一次ChatGPT需要花费的电力就已经超过了100万度。未来这类产品对能源的消耗将是指数级增长的。而ChatGPT的训练和运行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未来还需要全球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工作者参与,包括各种识别认知输入等等,都需要现实的人去操作。在这种背景下,想让ChatGPT真能达到可以为美国生产力服务,也就是真能贡献GDP和规模利润的时候,实际上美国同时就要有控制全球芯片和能源系统的能力,否则大部分利润就不会流入美国,这跟类似亚马逊、苹果这类企业的全球化也都不在一个逻辑体系之下。
美国越往后的创新,其创造的后续价值和支撑,就越需要向世界分散。美国现在的很多创新必须要全球配合,也就是要牺牲“中心化”这个权力。美国越来越多的创新想取得全球性成功,就必须以牺牲以美国为中心的逻辑,这里面并不是一个简单工厂的逻辑,而是这意味着中国本身就是这类企业创新和成长的组成部分。当美国以普通制造业规模大幅降低等为代价,集中各种资源,搞出ChatGPT、搞卫星通讯、把人类送上火星的时候,中国的基础性制造业,已经遍布全球,渗透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影响着全球大部分人的衣食住行。我们暂不说中国的本土手机和电脑、汽车等,就比如中国义乌去年的出口额,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这个出口额超过了欧盟国家希腊的出口总额(希腊去年出口总额为573亿美元)。很多国家可以不用ChatGPT,可以不去火星,但很难不用中国制造的商品。假设现在一些国家不从义乌进口了,如何替代呢?义乌商品的种类就超过40万种,等你把这些商品都列全,可能就得几年时间,更不要说找到新的全球供应商。关键是中国也没有落下对人工智能、卫星定位/通讯、生命科技,以及火星探索等领域的追逐,当大家说百度的文心一言这里不好,那里也不行的时候,实际上你去看全球其他国家,包括欧洲、日本等都还停留在决心、计划等阶段,上桌的机会都没有。很显然美国有的,中国是有机会追上的,而中国有的美国已经很难再做到了,因为中国不是从点或线上面的追赶和覆盖,而是一整张网的覆盖和积累。
总结来说,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既能制造出全球为之疯狂的大中型科技产品,又不依赖于全球资源的支撑,而如今美国只能创造出非常垂直领域的科技产品,而且还需要全球各类资源的配合才能完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一个国家的产业,无法支撑更大规模的普通制造业产品创新的时候,就只能集中资源,去向非常小的领域发起攻击,这个时候在比较小的领域或许会有惊人的产品出现,但从整个国家产业规模的角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4 “硬脱”势必将失去最大的国际资源支撑
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是以创造出来了无数新的门类,是以整个世界难以想象的组织效率、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人口、能源变革等等为基础的。美国要想对世界发起对中国产品的替代,可能首先得从研究义乌有多少种商品,以及制造每一个集装箱,建设每一个沿海国家的港口、给每一个国家建发电站、兴修铁路公路、盖房子、开厂房、培训工人等做起。(特斯拉去墨西哥建厂,就是带着中国领班和工人)。美国原来想把“输出”的资源收回来,或者说用收割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来解决自己的困难,一个加息可能就够了,也就是搞一个美元的周期性循环基本就可以了。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元周期下爆发的拉美债务危机,拉美各国的自信和发展就被完全削弱了,发展停滞和倒退至今;再比如九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以及欧债危机之后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的欧洲等等。但这种周期对中国不会太管用,因为中国把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了,这里面也包括人文教育、科技研发等等领域。所以导致中国的很多“财富”无法用美元等创造的经济周期“搬走”,你再怎么搞也搬不走大坝、特高压、高铁、太阳能、高速公路、地铁、桥梁、天然气管道、开发区、学校、实验室、港口、高标准农田、每年新增超过千万的大学生等等。这不是简单的说数据和事实,而是这意味着,如果哪个国家需要创新资源,需要创新土壤,需要创新的变现,需要创新产品的循环,缺少中国将失去最大的国际资源支撑。
当美国的创新需要全球来支撑,需要中国来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美国却有了一个新的需求,那就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忌惮,于是在特朗普时代要退出全球,在拜登时代要求世界跟中国脱钩。这个时候无论是美国要跟中国脱钩,还是威胁其他盟友国家跟中国脱钩,实际上其说服力和底气都不会太足,这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控制通胀的时候,对德国和日本的做法没有什么可比性。目前看中国制造业占全球超过30%,是美国制造业规模的两倍。更重要的是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是基于自己的创新和中国更大的消费市场考虑,而不是什么成本问题。就拿美国来说,目前美国在中国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77%是用来满足中国市场的,只有7%被出口回美国。所以,慢慢的诸多国家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当美国无法用更大的规模、更高维度的产品,以及绝对的美国单一优势和对于盟友的超级重要性来主导这个世界经济的时候,各国一定会有新的“盘算”。
5 发达经济体认识到发展高科技是硬道理
这种“盘算”从简单的政治外交表演层面是看不出来的。如果跟中国脱钩产品卖给谁?这笔账其实非常简单,目前日韩加上欧盟这三个经济体,对中国一年的出口就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了,如果跟中国脱钩,这1万亿美元的东西卖给谁?美国要是敢说这1万亿美元的东西美国给包了,那意味着美国面临的通胀和加息就不是现在这个级别了,因为美国就得每年向大家发一次钱,而且要明确指示每次发的1万亿美元,都是用来购买欧盟、日本和韩国产品的,就是为了支持大家跟中国“脱钩”,至于美国民众会不会配合这种奇葩操作,以及会出现哪些市场性问题,恐怕很难想象。
日韩和欧盟发达国家不得不思考受美国威胁硬要其与中国脱钩的可能性,与其相信美国会替代中国市场不如这个时候想想如果真有跟中国“脱钩”的风险,那自己产品未来的出口市场主要就是G7彼此之间了,日韩、英国加拿大和欧盟必须得给美国大量出口,否则就无法维持了,届时国内将面临数百万人口的失业。而G7内部市场与中国市场结构、规模、增量等都不同,如果是给中国出口,中国则会进口如芯片、机电,能源、仪器、甚至农产品等大量诸多商品;如果是给美国出口,没有更具有高科技和独特性的产品,如何让美国市场突然间增加对自己产品的进口,那就必须要超越美国的现有技术和市场结构,这一点目前看这些国家基本是不具备条件的。
基于以上背景,包括日韩、欧洲等在内,会产生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紧迫感,即必须要抓紧搞科技了,必须要把资金和人才都搞回来了,否则等到跟中国脱钩,那就是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G7之间的深度内卷了,如果自己没有高科技,如何在彼此之间扩大出口?也就是说美国推动的要发达国家跟中国“脱钩”的预期,将触动发达国家之间更为激烈的内部竞争,反而会导致大家会从科技层面跟美国“脱钩”,否则科技资源如果都集中在美国,未来自己如何跟美国做生意?所以说,这个时候,包括英国、韩国、日本,以及欧盟里面的德国等等,就不得不喊出类似背水一战,一定要做到科技超级强国,要打造出下一个硅谷等之类的口号。而真正的影响还在于,这些国家一方面不得不配合美国的芯片等脱钩政策,另一方面,大概率会从美国硅谷等科技领域撤回资金,甚至想尽办法挖美国科技领域的人才等等。比如英国就明确提出:“将在量子计算领域投资25亿英镑,旨在促进英国本土公司发展,同时在投资支持下吸引量子业务从海外转移到英国”,并打造下一个硅谷。相当于说G7内部不得不开始有计划的分散原来都集中在美国的科技和资金资源了。
英韩日欧等国家提出的科技发展战略,以及美联储加息、美国推动脱钩、美国国内通胀问题、联储持续加息、美国主导和支配世界的能力下降等等,都成为了硅谷银行破产以及美国科技市场包括全球科技领域出现重大转折的大背景。随着美国主导和支配全球能力的下降,解决自身问题的资源本就不够了,这个时候可以配合美联储加息来解决通国内通胀问题的手段就变得十分有限,加息的副作用就需要自己承担,从而形成反噬。
美国越是推动大家跟中国脱钩,通胀就越难控制就越需要加息,美国科技企业融资就越难,同时一些银行就越扛不住。美国越推动其他盟友与中国脱钩,其他盟友就越需要科技层面的竞争力优势,就越需要为自己打算,以应对脱钩之后的生存和G7内卷性竞争,就越容易挖美国科技市场的墙角,美国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和资源就越下降了。而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因为如果美国不管通胀那国内就乱了,没有哪个政党敢无视美国国内的通胀问题。而如果不跟中国脱钩,意味着就承认了中国崛起和其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的自尊心难以接受,以及在盟友当中的各类权威就会被进一步削弱,支配和主导全球的能力就会加速下降,这个是美國更难接受的。于是美国就不得不持续加息,同时还不得不推动跟中国的脱钩,而这里面的副作用就是其他发达国家,不得不为自己长远考虑,发展自己的高科技,把资源从美国向自身回收和吸引。美国科技领域将面临人才、资金等趋势性流出,硅谷银行作为美国科技领域的典型服务机构,其破产的更大背景也就说得通了。
6 结论
其实发达国家内部之间,也存在民族文化等领域的巨大的历史融入性矛盾,当相对竞争力下降的时候,内部也需要到抱团,跟另一组进行竞争。可预期的是,几年之后全球科技大战势必爆发,因为当其他博弈达到一个平衡的时候,科技的力量最有说服力,谁能搞出令市场买单的科技,谁就能获得内卷当中的竞争优势,就能将国家的运转更好的持续下去,就能在未来三十年与中国这一世界最大单一经济体合作的更加密切,否则发达国家自己之间,总不能再用世界大战的方式搞内部分配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王立华(1986—),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