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08 08:45李如军吴立鑫
今日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安龙县石漠化畜牧业

李如军,张 勇,吴立鑫

(1.兴仁市真武山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562300;2 贵州省安龙县农业农村局 552400)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当前资源约束下保证畜产品供给、缓解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1]。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段,最低海拔为407 m,最高海拔为1966 m,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部较为平缓,地貌呈多级台阶逐级下降至南盘江河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多雨,常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气温15.6℃,年降雨量1225.8 mm,无霜期286 d,年日照时数1565.6 h,雨热同期,终年温暖湿润,喀斯特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山草坡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物生长繁殖,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开发具有优势。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安龙县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治理石漠化,在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安龙县在石漠化荒山区里,找到种草养牛项目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以场带户、利益共享”方式,五年来,草地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2022 年底种植人工优质牧草19.07 km2,发展肉牛存栏6.61 万头、出栏2.81 万头,肉羊存栏3.42 万只、出栏2.86 万只,通过发展种草养牛养羊,带动1.6 万户农户实现增收,有效助推了安龙县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在推进草地畜牧业发展进程中,为喀斯特山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助农增收提供了发展借鉴模式。

1 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内容

草地畜牧业是一种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是调整优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稀缺、粮食生产压力大的国家。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目前我国的畜牧业仍然采用一种耗粮型的生产结构,长此以往必将给粮食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能把人类可以利用的肉、蛋、奶,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高效化和优化。据测算统计,通过种植优质的牧草饲养草食动物,能够提供70%~80%的饲料蛋白质。发展草地畜牧业,可有效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粮食使用投入。

1.2 发展可持续生态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人工建植的草地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是治理石漠化、减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贵州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战场,发展现代山地草地生态畜牧业是治理石漠化、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全面推进山地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1.3 助农增收的有效措施

养牛业是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见效快、收益高、投入低的一项高新技术产业,且优质牛肉具有“三高两低一丰富”的特点。即:蛋白质含量高、热能值高、屠宰出肉率高、脂肪低、胆固醇低、营养丰富的特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膳食结构的改变,对草食家畜肉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同时由于养牛投入低、产出高、入户率高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合理开发利用饲草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2];是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实施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石漠化、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现实需要。

2 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的放牧方式导致畜牧业资源利用率较低

草地资源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础,目前在天然草地和草山草坡开发利用上,主要在海拔300 m 以下的坡度较平缓、土层较深厚的丘陵岗地及农林间歇地的利用率较高[3]。据统计,贵州省安龙县有宜林宜牧荒山荒坡301.93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6.94%,人均2266.67 m2。其中有人工草地面积42.33 km2、围栏改良草地29 km2、封育草地8.67 km2,对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牛产业极为有利。安龙县草山草坡、饲草资源虽然丰富,散户主要还是传统的放牧方式,规模养殖场主要是种草养畜,资源利用不充分。

2.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限制草地畜牧业有序推进

基于贵州省安龙县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现代山地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但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又能有效促进当地群众提高收入。但是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在边远山区、深山区、石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当前县域内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养殖的大型企业较少,农村以家庭农场或养殖大户、散户居多,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大多以传统放牧、种草养畜为主,农户生产投入能力较弱,草地资源改造利用程度不高,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3 养殖水平不高导致草地畜牧业发展受限

发展现代化养殖投入生产成本高,技术要求严格,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投入解决畜禽养殖粪污的资金较多,大部分养殖户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发展养殖,他们主要把养殖当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对畜禽粪污的处理意识相对薄弱,思想和技术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畜禽养殖粪污已逐渐成为制约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人畜饮水健康安全也带来一定威胁。

2.4 当地牛羊品种退化制约草地畜牧业发展

安龙县农业农村局下属事业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草地生态畜牧股、畜牧技术服务股、动物疫病防控服务股等业务股室,负责组织开展畜牧技术培训工作,推广畜禽良种,草原改良、草业和饲草技术试验示范,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服务工作,县、镇两级品改网络基本建成,但部分群众对品改的认识程度不高,部分牛羊繁育还存在野交乱配的现象,致使品种退化,草地畜牧业不能在高起点、高品质基础上发展。

2.5 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贵州省安龙县农业农村局从事畜牧业技术服务仅有23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 人、副高级职称5 人、中级职称11 人、初级职称5 人,县镇两级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技术力量的薄弱,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草地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发展对策建议

3.1 聚焦节约理念,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

所谓“畜牧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源以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操作原则,以经济与生态效益并重的,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合作发展的全新经济模式。安龙县依托贵州黄牛集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地畜牧业发展,用好用足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安龙黄牛”品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冬闲田种草、粮改饲等草地建设工作,通过选择适宜优质牧草、多种牧草混播,科学管理、合理载畜,从而实现保水、保土、保肥。同时积极推进以玉米秸秆、稻草秸秆以及薏仁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处理利用,推广青贮、氨化技术,优化放养、种草养畜等养殖模式,提高草地畜牧业在畜牧业中占比,全面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逐步成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3.2 聚焦主体带动,鼓励农户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对一些基础设施薄弱,但养殖户积极高和荒山草坡面积较大、适宜种草养畜的地区,统筹匹配专项资金,统一采购草种,按照养殖量分户核算免费配发,切实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同时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发挥省州科技特派员团队优势,加大生产技术配套服务指导。

二是大力推广“六方合作”养殖模式,由地方政府牵头抓总,统筹业务部门、银行、保险、企业、村民委、农户等各方力量,落实相关责任。通过开展“六方合作”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着重解决当前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资金不足问题。“六方合作”银行利率低至3.75‰,贷款年限为1~3 年。通过1 年的“六方合作”示范村将实现养殖存栏量、基础母牛饲养量、贷款养殖量“3 个翻番”的总体目标。

三是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组织方式,重点推进家庭牧场牛羊产业发展,培育适度规模牛羊养殖家庭牧场。逐步形成大养殖场带动小养殖场,小养殖场带动农户,农户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牛羊养殖发展格局。

3.3 聚焦人才培养,提高农户养殖水平

以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等为培训载体,加大现代新型职业养殖农户培育力度,采取理论讲授+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讲授推广以草定畜、舍饲、青贮料制作等科学养畜技术,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养殖户科学饲养能力和水平,切实降低动物疫病防控带来的风险,降低种草养畜的生产成本。

3.4 聚焦品种改良,提高牛羊良种率

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为契机,基本查清全县域家畜种质资源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开发利用状况,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培育新品种提供可靠信息,逐步建立起全县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在保护地方特色品种的同时,加大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的改良选育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品种质量,大力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和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的畜产品。

3.5 聚焦技术服务,提升草地畜牧业饲养水平

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才技术力量,加大技术服务和指导力度,以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和“揭榜挂帅”等为契机,整合省州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资源优势,组建技术服务队伍,深入基层、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技术指导提高饲养水平,提升畜产品品质,从而提升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6 聚焦疫病防控,增强畜禽养殖的风险抵御能力

动物疫病是影响草食动物发展的一种灾害性因素,制约着草食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重大动物疫病对养殖业会带来毁灭性打击,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人畜共患病不仅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还会造成肉食品安全事故,影响社会安定。草食动物中的牛、羊,主要发生的疫病有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山羊痘、小反刍兽疫、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其中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在偶蹄动物中容易传染,又以牛最容易被传染,不仅影响牛的正常饲养,还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对于牲畜的预防控制,比如对饲养环境的消毒,对患病牲畜的扑杀等。长期接触牲畜的人群要注意做好自身的防护,日常饮食要完全煮沸消毒完全。加强日常动物疫病防控,应重点从防疫知识宣传、日常监测、加强日常防治等方面着手。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不断增强养殖户防疫意识。县镇两级兽医部门要加大“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宣传牛、羊等动物的疫病防治知识,不断增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二是加强检疫管理,严格调入动物检疫检验制度。养殖户要严格执行动物调运检疫申报制度,尤其从外地调入购买的种牛、种羊或幼畜时,必须严格执行“事前申请、凭证调进、调回检疫、复检进场”的规定,即向县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提交申请,调运前要在当地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运输检疫,购买后要在隔离圈内饲养14~30 d,由检疫人员确认健康监测合格,方可混群饲养或放牧。

三是加强疫病防治,定期接种疫苗实行规范管理。养殖户要重点加强口蹄疫、山羊痘、炭疽、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要按照县镇两级动物防疫部门的指导意见,定期接种疫苗,建立免疫档案和养殖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

4 结语

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作为治理石漠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还可以通过放牧采食、排便等动物行为将粪便返还草地,达到粪污循环利用的目的,成为实现“生产——生态环保——再生产”的循环经济。其中主体培育、人才培养、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是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安龙县石漠化畜牧业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贵州“木纹石”绿色开采之路——安龙县玉素石料厂矿山调研报告
映像畜牧业
一片丹心献石斛——记贵州安龙县铁皮石斛产业发展带头人孙墅东
映像畜牧业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