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珍
(贵州省三穗县农业农村局 556500)
规模化养鸡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蛋类、肉类及其副产品。然而,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养鸡场疫病的暴发和传播问题日益凸显。疫病不仅严重影响养鸡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危害公共卫生。因此,研究和探讨规模化养鸡场有效消毒方法对于疫病防控和养鸡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消毒方法正确有效可以减少病原体在养鸡场的传播,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目前,养鸡场消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各种消毒方法各具优缺点。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这些消毒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和应用效果,以期为养鸡场疫病防控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消毒方法在养鸡场管理中的整合和新型消毒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养鸡业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规模化养鸡场中疾病通常呈暴发式增长,危害巨大,常见几种疫病包括[1]:第一,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病毒具有多种亚型,其中H5、H7 和H9 亚型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导致鸡群死亡率极高。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喘息、喉头肿胀、蛋产量下降等。第二,新城疫: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饲料污染等途径传播。临床症状包括鸡群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蛋产量下降、神经症状等。第三,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病毒可通过空气和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侵犯鸡的呼吸道、生殖道和肾脏。临床症状包括喘息、流鼻涕、喉头炎、卵巢萎缩、蛋产量下降等。第四,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鸡的免疫系统。临床症状包括严重腹泻、出血性肌肉炎、法氏囊炎、免疫功能下降等。第五,鸡痘: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可分为皮肤型和腺肉型两个主要类型。皮肤型症状包括皮肤损伤、鳞状皮炎、结痂等;导致肉品质外观出现不良影响,从而影响鸡的商业价值。而腺肉型鸡痘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形式,主要通过飞虫(如蚊子)叮咬进行传播。该类型的鸡痘会引起鸡体内脏器官的病变,特别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鸡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消化问题和体重下降等症状。腺肉型鸡痘对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有严重影响,包括肉品质和产蛋率的下降。
规模化养鸡场中疫病传播速度迅速,常见传播途径包括[1-2]:第一,直接接触传播:病毒通过病鸡与健康鸡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当病鸡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等含有病毒的物质,直接接触到健康鸡时,病毒便有可能传播。此外,密集饲养环境下,互相啄食、打斗也可能造成疫病的传播。第二,空气传播:病毒可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悬浮传播。病鸡在呼吸、咳嗽等过程中,将病毒带入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当健康鸡吸入带有病毒的气溶胶时,便可能感染疫病。第三,饲料污染: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传播。若饲料中含有病毒,鸡便可能感染疫病。此外,饲料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都可能受到污染,因此要确保饲料的卫生安全。第四,器械和饲养设施:病毒可通过共用的器械、饲养设施传播。如饮水器、饲料槽、捕捉笼等设备的共用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因此,在养鸡场内,要定期对器械和设施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疫病的传播风险。第五,人员传播:养鸡场工作人员在接触患病鸡后,可能将病毒带到其他健康鸡群中。因此,工作人员在进入养鸡场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洗手、换鞋、穿戴防护服等消毒措施。第六,野生动物及害虫传播:野生鸟类、啮齿动物、昆虫等可能携带病毒,通过接触饲养场设施、饲料等传播疫病。因此,要加强养鸡场周边环境的管理,防止野生动物及害虫的侵入。
养鸡场消毒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以及生物消毒法,其中物理消毒法包括热消毒、紫外线消毒、曝晒消毒、过滤消毒和机械清洗。通过物理手段,有效杀灭病原体,使养鸡场环境达到卫生标准。常见化学消毒剂包括酚类、碱类、卤素、醇类、表面活性剂和复合型消毒剂。它们具有不同的杀菌特点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3]。而生物消毒法作为当前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主要包括:微生物防治、植物源消毒剂、酶类消毒剂等,以下进行重点介绍:
物理消毒是通过物理方法消除病原体,使养鸡场环境达到卫生标准[3]。物理消毒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2.1.1 加热消毒
热消毒是利用高温作用来杀灭病原体。通常分为干热消毒和湿热消毒。干热消毒主要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器皿等耐高温物品的消毒,一般在160~180℃下进行,消毒时间为1~2 h。湿热消毒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的物品,如布料、橡胶等,使用100℃左右的蒸汽进行消毒,时间为15~30 min。
2.1.2 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的照射来破坏病原体的DNA 或RNA 结构,使其失去活性。紫外线消毒灯应距离地面1.5~2 m,照射30~60 min。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线消毒仅适用于空气、水及光照直接照射到的表面,不能穿透遮挡物。
2.1.3 曝晒消毒
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热量,对物品进行消毒。曝晒消毒适用于耐高温、不易损坏的物品,如床单、笼具等。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中,将物品曝晒在阳光下至少3~4 h。需要注意避免高温下的长时间曝晒,以防物品受损。
2.1.4 过滤消毒
过滤消毒是利用过滤器将病原体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过滤器包括活性炭过滤器、陶瓷过滤器等。过滤消毒可应用于饮用水、空气等的净化处理。注意定期更换过滤器以保持过滤效果。
2.1.5 机械清洗
机械清洗是通过高压水、气体喷射或专用清洗设备,去除物品表面的污垢和病原体。适用于地面、墙壁、饲养设施等的清洗。需要注意的是,机械清洗后,还需配合化学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
化学消毒是利用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来杀灭病原体。化学消毒剂种类繁多,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2.1 酚类消毒剂
酚类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如苯酚、甲酚等。在养鸡场中,通常使用浓度为1%~5%的酚类消毒剂溶液,对地面、墙壁、器具等进行喷洒或浸泡消毒。需要注意的是,酚类消毒剂对人畜有一定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2.2.2 碱类消毒剂
碱类消毒剂包括石碱(氢氧化钠)和烧碱(氢氧化钾),具有很好的杀菌和去污能力。一般使用0.5%~2%的碱性溶液进行消毒[4]。碱类消毒剂对人畜有腐蚀性,使用时需佩戴防护装备。
2.2.3 卤素消毒剂
卤素消毒剂包括漂白粉(次氯酸钠)和碘酊等。卤素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快速杀菌的特点。在养鸡场中,漂白粉可用于消毒饮水、器具等,使用浓度通常为100~200 ppm。碘酊可用于消毒创伤部位,使用浓度为0.1%~0.5%。
2.2.4 醇类消毒剂
醇类消毒剂包括乙醇、异丙醇等。醇类消毒剂适用于对病原体具有较高要求的场所和设备,如孵化室、注射器等。使用浓度通常为70%~75%,对器械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2.2.5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包括洗洁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虽然表面活性剂本身无杀菌作用,但可以去除油污和附着在表面的病原体,是清洗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清洗过程中,可与其他消毒剂一起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
2.2.6 复合型消毒剂
复合型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这类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能力,且对环境和人畜的毒性较低。在养鸡场中,常用浓度为100~500 ppm,在养鸡场中被广泛使用。这些消毒剂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也可以去除异味和污渍。
生物消毒法是一种绿色、健康、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消毒方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使用。常规使用包括以下几种:
2.3.1 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抗病原微生物,降低疫病在养鸡场的发生。微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无抗药性等优点,成为了养鸡场疫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微生物包括以下几种[5]:一是芽孢杆菌:芽孢杆菌是一类产生抗生素的益生菌,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将芽孢杆菌添加到饲料或喷洒在环境中,可提高鸡舍内有益菌群的比例,降低病原菌的生存空间。研究显示,添加1%的芽孢杆菌制剂到饲料中,可以显著减少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发病率。二是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生产抗生素和酶的微生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在养鸡场中,将放线菌制剂喷洒到鸡舍内或添加到饲料中,可以有效抑制疫病的发生。例如,每立方米鸡舍空间喷洒1 g 放线菌制剂,可以减少鸡场内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数量。三是酵母菌:酵母菌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β-葡聚糖、甘露聚糖等,能够增强鸡的免疫力。将酵母菌添加到饲料中,可提高鸡的抗病能力。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1%的酵母菌制剂,可显著提高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
2.3.2 植物源消毒剂
植物源消毒剂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具有天然、环保、低毒性等优点,逐渐成为养鸡场疫病防控的新选择。包括以下几种:丁香油:丁香油是从丁香花蕾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精油,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研究表明,喷洒0.1%丁香油溶液可有效抑制鸡舍内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生长;茶树油:茶树油是从茶树的叶子中提取的一种精油,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活性。将0.2%茶树油溶液喷洒在鸡舍内,可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数量;槲皮素:槲皮素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活性的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可用于养鸡场疫病的防治。研究发现,添加50 ppm 槲皮素到饲料中,可减少鸡的肠道病原菌数量,提高鸡的抗病能力。植物源消毒剂可通过喷洒、饲料添加或水源添加等方式应用于养鸡场。在喷洒时,需保证鸡舍内空气流通,以利于消毒剂的传播。
2.3.3 酶类消毒剂
酶类消毒剂主要利用酶的生物活性分解和破坏病原体的生物结构,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这些酶类消毒剂具有高效、环保、低毒性等优点,逐渐成为养鸡场疫病防控的有效手段。常见酶选择包括:溶菌酶:溶菌酶是一种能够分解和破坏细菌细胞壁的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喷洒500 U/mL 溶菌酶溶液可以有效降低鸡舍内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数量。蛋白酶:蛋白酶是一种能够分解病原体表面蛋白的酶,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使用100 U/mL 的蛋白酶溶液喷洒鸡舍,可显著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存活。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是一种能够分解过氧化氢为水和氧气的酶,具有抗氧化、抗菌作用。将100 U/mL 的过氧化氢酶溶液喷洒在鸡舍内,可有效消除细菌、真菌和病毒。
养鸡场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可确保消毒效果。准备工作包括清理鸡舍、清洗器具、通风晾晒、检查设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配制消毒液、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和鸡只隔离。这些步骤和注意事项可减少病原菌在鸡舍内的滋生,同时也可以减少人畜和环境的污染和危害[6]。
消毒效果评估有助于确保消毒工作达到预期效果,降低疫病的发生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微生物检测、病原体监测、免疫反应评估、疫病发生率等,以获得准确的消毒效果数据和实际效果评估。消毒后细菌和真菌计数应低于一定数值,监测时间要在消毒后的24~72 h 内。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消毒措施,调整消毒剂的浓度、使用方法等,可提高消毒效果,保障养鸡场的健康和安全。
确保养鸡场消毒效果达到预期,消毒方法的优化至关重要。建议定期评估消毒效果、调整消毒剂浓度、改变消毒频率、结合多种消毒方法、优化消毒流程、定期培训员工以及监控疫病动态。通过这些措施,可发现消毒不足的地方并进行针对性改进,提高消毒效果和养鸡场的健康安全水平。
未来养鸡场消毒方面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新型消毒剂的研发、绿色环保消毒技术的发展、消毒方法与生产管理的整合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消毒。这些趋势将推动养鸡场消毒技术向着更加环保、高效、智能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和养殖效益,促进养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养鸡场的消毒对于疫病防控和养殖效益至关重要。通过对疫病的简介、传播途径、消毒方法的分类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可以得出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等多种消毒方法在养鸡场的实际应用中各具优缺点。为确保消毒效果,养鸡场应当针对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并关注消毒流程、效果评估和优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