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洁明
(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125000)
猪瘟对猪的危害性极大,致死率远高于其他畜禽疾病,且体现出强传染性特征,可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感染。猪感染猪瘟病毒之后会出现全身高热、广泛性出血等症状,治愈率较低,大面积感染后会导致大面积死亡,对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猪瘟一直都是生猪养殖业极为重视的问题,国内更是发挥各基层防疫部门的力量开展多轮免疫与扑杀防控工作,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猪瘟疫情基本扑灭,近年来未在国内大规模出现。但这并不代表猪瘟已经消失,各养猪场依旧存在疾病感染的风险。加之目前国内养猪场养殖模式不够标准、养殖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不佳、养猪场内外环境管理不当等问题,养猪场混合感染现象非常普遍,这也增加了猪瘟感染的风险。对此,养猪场应当做好生物安全管理与场所净化处理工作,达到猪瘟净化标准,从根源上控制猪瘟流行,降低猪瘟与其他疫病的感染率,提升仔猪成活率,推动养猪场规范化发展,保障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猪瘟,俗称“烂肠病”,是一种由猪瘟滤过性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瘟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感染力,一般来说,猪瘟主要经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途径传播。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病猪以及被病猪所污染的牧场、猪舍、饲料和运输工具等,均可传播该病。
猪瘟经过多年的进化和变异,临床症状也随之变化,从最初的大流行转变为散发流行,并跟随大环境不断进化出新的特点,而且常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和持续感染的情况,导致疾病症状更加严重和复杂。根据猪群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以及表现程度,猪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慢性型,患病猪只的体温呈张弛热,且病程较长,通常会在1 个月以上。消瘦、被毛粗乱、行走时走姿不稳后肢无力,有腹泻以及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部分病猪的四肢下部、尾端、耳尖有蓝紫色或脱落、坏死的情况。剖检时,部分猪只的心、肝等器官没有病理变化,但是在盲肠和结肠等部位有特征性的纽扣状溃疡。
第二,非典型猪瘟,常见于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病猪的皮肤上一般没有出血点,但是可以见到有淤血和组织坏死的情况。发病时间较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不明显,病猪瘦弱,致死率高。而耐受过的猪群,在成长和繁殖方面都将受到重要的影响,俗称 “僵猪”。
第三,急性型,发病前期大多数猪只有发热现象,一般体温在40~42℃,进食少或者不进食,皮肤表面会有出血点的现象,部分猪只有一定的神经症状,例如,痉挛,大多数会在发病后的10~20 d 内死亡。剖检时心脏有出血和充血现象,淋巴结外观呈现红黑色并伴有出血和肿大,胃部经常出现片状溃疡,大肠的回盲瓣处有特征性纽扣状溃疡灶。
第四,亚急性型,该类型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长(约在25~30 d 左右),多数病猪通体皮肤潮红,少数为腹下、会阴、四肢皮肤有散在出血点或局部瘀血疹快,并且便秘与腹泻情况出现,猪只剖检时可以看见肝、肺等器官有出血性病变,还常见回盲口有溃疡。
尽管我国生猪养殖已经趋向于规模化发展,但目前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以及养殖个体户为主,这样的养殖经营模式不足以引入高水平的养殖技术人员,养殖人员大多为家庭人员,具有传统养殖管理的经验,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环境消毒管控、生物安全管理、猪瘟防控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养殖场的疫病防治意识就会减弱,未采取科学性防治措施,日常管理方面存在较多技术和机制漏洞,无法落实猪瘟防控工作,增加养殖场的养殖风险。
目前我国大部分规模化养猪场依旧处于发展阶段,很多养殖人员过于重视养殖效益,忽略了科学养殖与养殖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通过喂食劣质饲料、无限度增大养殖密度等方式提升养殖效益,但这样的行为会加剧养猪场环境污染情况,造成内部通风不畅,为病菌、病毒的聚集、繁殖与传播创造条件。另外,部分养殖人员在选址时未综合考虑猪场环境对猪瘟防治的作用,出现了选址不合理、粪污难排放等问题,导致养猪场环境卫生不达标,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生猪每日排泄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细菌,若未及时处理就会造成病菌的传播,造成疾病感染。部分养殖人员盲目扩大饲养规模,加剧猪舍的负担,导致猪舍内空气无法流通,增加猪瘟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猪瘟防控技术是保障生猪健康的重要工作,但目前国内并未建立起统一、完整的猪瘟防控体系,加之很多小规模养猪场难以获得技术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导致很多养殖人员缺乏对猪瘟疾病知识的了解,增加猪瘟防控的难度。猪瘟对中小规模养猪场的打击巨大,这些养猪场的疾病扩散风险也最高,因此中小规模养猪场应提升猪瘟防控意识,各防疫部门应该团结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力量,分享猪瘟防控的技术与知识,联合建立猪瘟防线。
从规模化养猪场的日常管理来看,猪瘟防治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生猪购买、养殖、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监管不足、无法溯源等问题,防疫部门或畜牧站均无法明确养猪场中生猪的来源。这就给了不法分子机会,违规贩运生猪,运输中的管理防护不合规,极易感染猪瘟等疫病,且在转移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面积感染和传播,造成严重的影响。
其次,很多养猪场并未更新基础设施设备,尤其在清洁消毒方面更为欠缺,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清洁消毒效果,难以实现养猪场内外环境、人员、工具等的消毒管理。
最后,病猪、病死猪的不正确处理也会增加猪瘟扩散感染的风险,然而目前很多地区并没有无害化处理场所,有的养猪场甚至为了省事将病死猪直接丢弃在附近水源或荒地中,这样就增加了人员传播病毒的风险[1]。
首先,养猪场应调整养殖运营模式,实现自繁自养,这样能够确保养猪场内的生猪不受外来因素影响,同时也无需从外地引进种猪,保障本地生猪的健康。若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猪则应按照规定做好防疫管理,执行引进程序做好检疫工作,避免病猪、毒猪进入养猪场,成为猪瘟病毒传播的载体。养猪场需根据实际养殖情况制定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加强养猪场内部管理。养猪场内的繁殖母猪应集中配种与产仔,仔猪也应当接受集中管理,在断奶之后即可转移至育肥舍,保障同一批仔猪能够同时出栏,这样就能够提高养殖资源利用率。出栏之后需对猪舍进行消毒清洁,之后需空栏15 d 再投入使用,避免猪瘟病毒的残留。
其次,养殖人员应坚持科学养殖管理的理念,重视日常饲养管理。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养殖人员应调整饲料成分配比,提供充足的营养和优质的饲料,促进生猪的生长,提升疾病抵抗力,降低猪瘟病毒感染的概率。在日常饲养的同时,养殖人员还应添加酶制剂、益生素和有机酸,同时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保障饮用水的清洁,避免对生猪健康造成影响。养殖人员应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避免猪群拥挤,保持猪舍通风,调整猪舍温湿度,创设安全良好的养殖环境。此外,养殖场对于已经感染猪瘟病毒而病死的猪应当采取无害化处理,进行焚烧、深埋,彻底消除病毒感染的可能。养猪场内使用过的各类医疗和生活废弃物应当定点堆放后采取无害化处理,生猪粪便可采取集中发酵处理技术生产有机肥料,提升资源利用率。
最后,养殖场需针对场内外人员、车辆等制定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对出入养殖场的人员与车辆进行消毒,并每月定期开展养猪场内的消毒工作[2]。
要想预防猪瘟等疫病,养殖人员应定期开展病原与抗体检测,其中种公猪需全群采样,母猪群则按照10%的比例进行,检测后可了解养猪场整体的猪瘟抗体情况,若抗体合格率低于90%则需要再次实施全群检测。养猪场中的经产母猪、种公猪以及后备母猪应开展活体采集,利用荧光定量PCR 或RT- PCR 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对于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生猪应淘汰,保障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且个体抗体阻断率高于50%的猪群纳入留种,而检测阴性但抗体阻断率不足50%的则需要补免,补免后依旧需要进行检测,若个体抗体阻断率依旧不足50%则必须淘汰。以上抗体检测工作需每半年进行一次,每次需持续开展3~4 个循环。循环重复检查的目的是选出抗体合格率与个体抗体阻断率超过90%、50%的个体,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猪场猪瘟免疫净化标准。但一次达标并不意味着后续不会出现问题,因此在达标之后的6 个月时还需进行抽检,若抽检结果有阳性则需要开展全面检测,将阳性个体淘汰。若抽检结果均为阴性则说明免疫抗体合格,可以继续留作种用。
养殖人员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关注当地猪病、猪瘟流行情况,了解养猪场猪群的实际免疫情况,学习母源抗体干扰、疫苗免疫特性等知识,明确猪瘟等疫病的传播途径后调整和完善养猪场的猪瘟免疫程序,科学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发挥猪瘟相关疫苗的疾病预防作用。养殖人员应合理安排疫苗,避免造成猪应激影响个体产能。
首先,养殖人员应根据具体防疫要求、当地疫病流行规律以及养猪场整体防疫情况选择合适的猪瘟疫苗。当前国内用于预防猪瘟的常见疫苗为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根据生产原料类型可分为细胞苗和组织苗。其中细胞苗包括猪瘟活疫苗与传代疫苗,能够满足猪群首次免疫、超前免疫、大规模免疫等需求。组织苗大多用于中猪群免疫、紧急免疫和加强免疫。除此之外,技术人员也开发了基因工程疫苗,即猪瘟E2 疫苗,在有限的实践中也发挥出了极大的价值,可有效净化猪场环境,预防猪瘟的发生。疫苗接种存在最佳时间,养殖人员应综合考虑猪群免疫前抗体水平以及疫苗操作说明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注射时应按照疫苗说明调配剂量,不可随意增多或减少。养猪场中20~25 日龄的仔猪进行首次免疫接种,至60~65 日龄时可进行加强免疫,经产母猪与公猪则每年需免疫接种3~4 次,后备母猪需在配种之前免疫两次。最后,养殖人员还应联合兽医站监测和评估疫苗效果,即开展抗体检测工作,建议在猪群二次免疫之后的28 d 进行抽血检测,了解血清抗体水平,若检测结果未达到标准则应进行补免,循环3~4 次后依旧未达标的应淘汰[3]。
环境的卫生清洁能够预防疾病,因此养殖人员应加强养猪场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抵御高传染性的猪瘟。针对进出养猪场的车辆应实行消毒管理,有条件的可施工建立洗烘一体的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可为进出养猪场运送猪或饲料的车辆提供挂泡、清洗、消毒等服务。高温清洗也是消毒的重要方式,可使用70℃的水进行车辆清洗,并将其转移至70℃的烘干房中烘干45 min。大规模养猪场最好能够使用自购车辆或专门服务于养猪场的车辆,这样就能够避免车辆进入其他场所带有病菌。养殖场应严格管理各场所的人员,只允许饲养员和兽医进入猪场生产区,每次进出需进行消毒,更换隔离服,避免将病菌代入生产区内。进入场内的人员应注意不能够将场外物品或个人物品携带进入,且养猪场各区域工作人员不可随意进入其他区域[4]。
综上所述,猪瘟对生猪健康的危害极大,目前依旧是影响生猪养殖业的严重疫病。因此养殖人员应提升自己的猪瘟防疫意识,主动了解各区域猪瘟的流行情况,定期开展猪瘟病原与抗体检测,按时接种疫苗,加强养猪场环境管理与清洁,对于病猪应隔离处理,病死猪则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疫病扩散加剧,造成养猪场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