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分析

2024-05-07 08:59王磊鑫
黑龙江科学 2024年7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受访者思政

王磊鑫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0 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1]。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能力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2],但课程教学中思政内容的开展主要以教师为主[3],还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产生协同效应。为了解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基于问卷星平台对某职业本科院校学习英语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情况、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及行为表现[4]。共回收有效问卷320份,受访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及年龄(见表1)。

表1 受访者的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n=320

1 调研结果

1.1 课程的启发性基本情况

如表2所示,86.5%的受访者反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会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说明教师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且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以教师提供的视频、口述、讲经典故事为主,由学生进行素材搜集与讲授的比例仅为1.9%。授课过程中,教师讲授范围较广,涵盖了时事新闻、理想信念、职业情感、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等内容[5],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英语课程中,60.6%的学生表示非常受启发,29.8%的学生认为一般,9.6%的学生认为不受影响,说明超半数学生能够在英语课程中感知到英语课程内容里涵盖的时事新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家国情怀和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这可间接表明英语课程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能够在英语课程内容里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表示英语课程思政对其影响力度不大,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一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事对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在英语课程思政启发水平上均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二是每个学生对于英语课程思政内容的需求都不一样,因此对于英语课程思政启发的评价不一。三是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坚持的过程,短时间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变化效果不大,因此部分学生会产生没有效果的偏差。

表2 课程的启发性基本情况Tab.2 Basic information of course enlightenment n=320

1.2 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

如表3所示,在对“您认为高校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程度如何”这一题目的调查中,9.1%的受访者认为教师涉及的课程思政内容非常多,41.7%的受访者表示相对较多,38.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11.1%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少。总体来看,认为教师授课时融入较多思政元素的受访者占比达50%以上,说明随着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学生的思政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下意识地了解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将近50%的受访者认为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的思政元素一般和较少,说明学校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而出现这一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一是英语教师需要利用较长时间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挖掘能力,研究与分析英语课程中可挖掘利用的思政元素,考量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的阶段和恰当性,短时间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入思政元素。二是英语课程教师会受日常工作和家庭的影响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去。三是不乏有部分教师存在疲于应付和搁置的现象。

表3 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程度Tab.3 Integration degr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by teachers n=320

1.3 不同特征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状况

通过统计教师特征得出不同特征教师在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程度(见表4)。男性教师的均值为2.56,高于女性教师的2.43。从教师的学历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的均值为2.67,高于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的2.41,原因可能在于学历为本科及以下的教师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社会实践能力突出,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经验还有所欠缺。从职称方面来看,初级职称教师的均值为2.67,高于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

表4 不同特征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状况Tab.4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by teacher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1.4 学生的适应程度及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探究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接受还是被动适应,设计了“您认为教师在哪些方面能够促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这一调查题目。调查结果表明,选择最多的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视频动画(64.7%),其次是历史典故(56.27%),学生小组讲述互动位列第三(52.1%)。进一步探究学生在英语课程思政中的积极行为次数(见表5),以此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发现积极行为数量在1~3次的学生较多,分别占46.9%、24.1%,17.5%,4次及以上的比例较少,说明学生会采取有效行为增强自身学习投入,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投入行为还需进一步加强。

表5 学生学习的投入行为Tab.5 Student engagement behavior in learning n=320

为进一步探究学生在何种情况下更愿意投入时间学习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回归模型。模型的因变量是学生参与课程的数据,学生选择“Y”赋值1,选择“N”赋值0,对最终得分进行求和。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6,参与数量越多说明学生的投入越多。自变量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认知主体三方面。其中,“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赋值为0=不了解,1=了解不多,2=有一定了解,3=比较了解,4=非常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赋值为0=不重要,1=不太重要,2=一般重要,3=比较重要,4=非常重要。“课程思政的认知主体”,赋值为1=学生,0=其他。控制变量分别为性别、年级、年龄。

采用泊松分布进行回归分析(见表6)。模型1只包括控制变量,模型2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相关变量。无论是否存在自变量,性别和年龄都能正向影响学生的认知情况。

表6 泊松回归分析结果Tab.6 Results of Poisson regression analysis n=320

年级对学生认知课程思政的影响不明显。就自变量而言,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及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均没有显著影响他们的认知情况,而课程思政的认知主体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2 结论与建议

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接受主体,其认知及行为表现会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及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分析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课程思政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认知主体会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同时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仍浮于表面。

建议:①增强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以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积极组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课程内容变得新颖充实。课程思政是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之余的延伸与拓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其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共同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②加强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英语课程思政教师可在课余时间组织英语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类团建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欲,在游戏中渗透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并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进而提高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实现以游促学。③组织与建设英语课程思政类社团。英语课程思政件事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拟定英语课程思政类社团建设方案与执行方案,最终实现以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主、以英语课程思政类社团为辅的新型教育模式,其既能扩大学生获取课程思政内容的途径和方式,又能快速推动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受访者思政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