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林 于泳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19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1FZSB019);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华优秀史学传统‘双创研究”创新团队成果(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泓林(1990-),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28
摘 要:四方机厂的百年历史,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在微观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实践上和实现“八个相统一”教学目的上具有明显优势和可行性。依托已有的章节内容,借助实践教学、VR虚拟技术等,通过历史观的价值引导、问题意识的针对性引导、实践教学的认同感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四方机厂百年历程为载体,构建历史情境,可以拉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内涵,利用地方史、微观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相结合,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四方机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16-05
Abstract: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the Sifang Machinery Factory is highly in line with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nd feasibility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eight unification". We can rely on the existing chapters to build a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the help of practical teaching, VR virtual technology, etc., through the valu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view, through the targeted guidance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dentity guid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rough the problem as the center and the hundred history of Sifang Machinery Factory as the carrier. This can not only narrow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students, but also enable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also use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history, micro history and the grand narrativ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Keywords: Sifang machinery factory; Chinese modernizatio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过程,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意义,深刻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四方机厂①作为切入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纲要课、如何借助微观史案例透视宏观历史叙事并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现“八个相统一”等重要问题作一具体的探讨,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 纲要课教學中四方机厂百年历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 契合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主题、主线,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首先,纲要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1]”。四方机厂从最初的德国人修筑,到日本人占有,再到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最后到新中国成立后回到人民的手中,其百年历程可视为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微观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以四方机厂厂史和今天迅猛发展的高铁对比作为问题生发点,通过启发式思考引导学生思索:新中国成立前已有40年厂史的四方机厂,为什么只能完成简单修理工作?底子薄、基础弱的四方机厂,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就自主研发成功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实现了从简单修理到独立制造的飞跃?通过丰富的史料作情景式还原,使学生主动探寻分析问题,了解四方机厂百年历程背后折射出的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迁,引导学生从四方机厂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中总结出隐含的历史发展规律。
其次,通过1949年前后四方机厂的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挖掘历史细节,微观、细致地呈现四方机厂在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方面发生的巨变。通过“深描”式的叙事策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四方机厂被人民接手后的飞速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后高铁技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具体过程和历史细节,营造体验式、沉浸式的历史情境,增强亲和力,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加深学生对纲要课教学目标中“四个选择”必然性的理论理解,加深对“四个选择”的认同感。
最后,探寻四方机厂不断打破技术壁垒创造出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引领全球高速动车组技术潮流背后内在逻辑,以启发式思考回应“新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四方机厂的这些科技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四方机厂的发展历程,是对“三问”最好的回应。利用史实构建的鲜活历史场景回答“新时代之问”,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和认可纲要课教学目标中,更加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1]”。
可见,将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作为纲要课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分析利用,是与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完全契合的,且沉浸式的历史情境、启发式思考和师生合作探究的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深入对纲要课中理论的理解,达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效果。
(二) 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主线,有利于多元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教师在授课中,怎样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内容的理解,如何将这个宏观概念性的问题讲透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纲要课面临的一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3]。而微观案例教学因地制宜,有利于多元呈现历史视野,使学生在微观视角中获得多元化的历史认知,并在丰富的历史事实中完成意识形态的引导。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素转化成具体的历史事件,提升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主要内容的感知力,是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重点。而四方机厂正是这样一个极好的教学案例。
首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人口、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道路发展等[4]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四方机厂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高度耦合。通过对四方机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介绍、对四方机厂如何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的介绍、对如今高铁对百万人口城市如何一步一步达到95%覆盖率的介绍、对中国高铁技术怎样惠及他国的介绍等,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成就,而且也能更加清晰明了地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其次,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原则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5]”这五个方面,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的原则。对于这些原则的讲解,不能是干巴巴的灌输,或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更应该是让学生感同身受地领悟透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原则?其意义到底重大在何处?以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作为历史载体,通过对比德占、日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方机厂与新中国成立后四方机厂的新旧面貌、发展方向、发展效果、经营理念和科研技术等,通过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四方机厂工人们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通过这些具体数据、具体事例,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主动观察、主动分析中,透过四方机厂走向成功、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微观视角,领会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原则真正的落脚点所在。
最后,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来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6]”。这一具体内涵,其实也就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为何要实现?怎样能实现?有何特征?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先深入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但这些问题的本身,又都是一些抽象的知识理论,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人、事、物,在一些生动的历史情景再现中,将抽象的知识灌输转化成具体的、实际的感悟,进而升华对理论的认知度。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恰好可以成为连接这一“具体的、实际的感悟”的媒介。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四方机厂为什么实现不了现代化的分析;对为什么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四方机厂才能取得技术突破的探讨;对四方机厂在之后发展中遇到什么困难的展现;对四方机厂又是在坚持了怎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再次实现飞跃的剖析;对四方机廠在国际合作中坚持的怎样的原则的解析等,进而向学生更好地呈现这些“为什么”“怎么样”中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的中国特色。
二 纲要课教学中四方机厂百年历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理路
(一) 历史观的价值引导:唯物史观的有机嵌入,提升对纲要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知和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纲要课教学需要坚持的方法和原则,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法。就当前纲要课教学实际来看,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他们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掌握和运用,相对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如在授课过程中,从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的案例入手,则更能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度。
将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作为纲要课和中国式现代化相融合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是要讲清楚德国建立四方机厂的目的、德国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四方机厂近代化发展举步维艰的现状,引导学生认清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本质、理解“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与祸害的总根源,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认识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二是要讲清楚西方殖民者在近代中国设立的诸如四方机厂等现代化工矿企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在有力驳斥“侵略有功论”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同时,让学生领悟西方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所在。三是要讲清楚四方机厂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成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8]”的重要论述,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全面的、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四方机厂的发展,进而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二) 问题意识的针对性引导:以“四方机厂百年历程”之微,知“中国式现代化主要内容与理论内涵”之著
在第一章的讲解中,抛出问题“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投资设厂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必要前提是什么。可准备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思考:德国在青岛建立四方机厂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修筑铁路、修建机车吗?是为了给中国带来先进的机车制造技术吗?是为了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吗?授课时,通过例举《四方机车厂厂志》中记载的真实历史情况,让学生了解德建、日占期间的四方机厂根本没有能力独立建造机车,也接触不到先进的机车制造技术,推导出此时的四方机厂根本没有独立自主研发能力,仅能称之为是个简单修理厂。同时,通过例举德占青岛时期德国领事的言语记录、德占青岛的方针政策,让学生认识到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修建四方机厂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继而扩展至西方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这些诸如铁路、机车等所谓的现代化的东西,并不是要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也不可能让中国走向现代化。以此层层论证分析,加深学生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目的的理解——就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9]”,进而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伴随的是殖民和侵略,这才有了近代民众为推翻资本-帝国主义进行的反抗抗争。由此点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必要前提——必须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在第二到五章的讲解中,抛出问题“为什么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无法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命题形成的历史逻辑所在。作为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洋务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一小步。由此引导学生先思考如若给清政府的军队全部配备上先进的近代化武器,清政府就能打赢数次反侵略战争吗?继而分析导致了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根本原因所在。随后点明,如若四方机厂被晚清政府接管,也不可能使四方机厂变成现代化的军工企业。因为洋务运动的腐朽性、封建性、依赖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在晚清政局下生根发芽,也不可能依靠清政府的封建官员得到实现。此后,南京国民政府虽接管过四方机厂,并在全国开展了新生活运动,企图通过模仿美国的政治制度推动中国的工业近代化进程。但新生活运动依然以失败而告终,四方机厂依然还是曾经那个简单的修理厂,根本没有任何独自生产机车的能力,也没有任何自主创新的潜能。从四方机厂无法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中,引出毛泽东同志发出的疑惑,“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10]”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学习西方“行不通”,既然晚清、民国政府都不能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那么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该由谁来领导?又该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
在第八章的讲解中,抛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四方机厂就能够自主研发出第一辆火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领导力量只能是谁?根本保证是什么?道路选择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既是作一历史性的逻辑式承接,也回答了上文第二至五章最后留出的思考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并由此开创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而四方机厂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自主研发、并成功下线了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八一号”。随后,在内燃机时代和电力机车时代,四方机厂从无到有,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相继创造了五十个中国第一,步入了辉煌期。可见,四方机厂在短短数十年间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这说明四方机厂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获得独立自主、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对此讲解,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同时,教师通过例举四方机厂在从无到有的艰苦创新过程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总结其间体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斗争精神”的具体内涵。
在第九到十章的讲解中,抛出问题“改革开放到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四方机厂为什么能攻克新的技术瓶颈,为什么能再次迎来新的历史性飞跃,又为什么能走出国门,获得他国好评和认可?”引导学生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发展道路、战略步骤布局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本质的不同,进而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道路选择问题。20世纪末21世纪初,铁路技术开始更新换代,高铁时代正式来临。中国的高铁事业虽初露曙光,但还是雾霾重重。面对西方对中国实行的技术封锁,四方机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突破重重技术关卡,仅五年时间研发成功了世界最先进的动车CRH380系列,并形成了近千项专利。此后,在机车制造业,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四方机厂为骨干的研发和制造产业格局,再一次提升了中国铁路的运输装备现代化和装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新时代以来,四方机厂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共建中,于2022年生产的雅万高铁列车由青岛港发往印尼,成为了中国高铁出口国外的第一单,再次用实际践行着中国和平发展理念、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这样的事实分析,引导学生深究四方机厂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特色,对比分析中国与西方就高铁运输业而言的对外發展策略、发展目的、发展方式等的不同之处,继而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坚持和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之路。
(三) 实践教学的认同感引导:在实地走访参观四方机厂中,提升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使命感、责任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发展历程等的理解,在纲要课具体教学中,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现知、信、行的统一。
第一,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参观四方机厂。可以与四方机厂和其相关研发基地,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教学参观。在参观前可布置学生思考:四方机厂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动车组技术对中国铁路的影响和作用有哪些?四方机厂的国际合作方向是什么?等等;在参观后引导学生思考:四方机厂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四方机厂由衰到兴的历程背后,说明了西方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哪些不同之处?四方机厂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哪些理论内涵?等等。
第二,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哪些科学内涵。在开展讨论前,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拟定题目如:从小到大,你家乡的铁路运输发生了哪些变化?你知道中国的高铁是怎么研发出来的吗?你是如何看待四方机厂的百年发展历程?你觉得如果四方机厂继续走新中国前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还能取得这些成就?你是怎样看待2022年四方机厂出口印尼的中国首列高铁列车的?等等。以这些身边的素材作为问题索引,拉近学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理论素养中,主动思考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科学内涵,观察在中国式现代化下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继而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三,组织学生体验VR虚拟云参观。教师在课前通过编辑制作相关短片,借助VR技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四方机厂在不同时期发展的情景情境中去,全过程式感受中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创新历程,全方位体会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四方机厂的新生与飞跃。以此沉浸式接触,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特色性、开创性等内化入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中,让纲要课在“可视化”中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形象。
三 纲要课教学中四方机厂百年历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后的教学反思与启示
(一) 增加微观案例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拉近纲要课与学生的距离感,激起中国式现代化与学生的共鸣
由于纲要课内容与初、高中历史课在知识时段、重难点、主题等内容上有不少重合;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在初高中的历史、思想政治课上亦有涉及。因此,教师在讲解具体知识点时,要避免让学生产生“炒冷饭”的感觉;在讲解历史事件时,要让学生避免产生这还是一门中学历史课的感觉;在论证理论内涵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的引导。要想兼顾如此,则可充分运用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大众化的微观案例,对事件或历史进程进行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有吸引性的、有启发性的、真实的还原与再现。如本文例举的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就可将此微观案例围绕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主题主线等进行恰当处理后,再合理地规划入纲要课的章节教学中,以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方法、VR实践参观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感同身受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和价值,进而认同纲要课、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
(二)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在纲要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
纲要课不能仅仅是教师进行呆板、机械的文字陈述,中国式现代化也不能仅仅是枯燥晦涩的知识传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实践等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1]”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延伸至今,也是从1840年始,无数的中国人开始追寻和探索现代化道路。这其中,就有很多典型的事例,也留有或仍然现存着很多典型的工矿企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走访参观,感触真实的历史境遇,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道路。以笔者所在城市青岛为例,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背景时,除四方机厂外,还可引入德国在青岛修筑的排水系统,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查找数据资料,自行得出结论——德国排水系统在如今的青岛根本不占任何作用。由此在实践探索中,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中,自觉运用起唯物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现代化也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四 结束语
将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与地方史、微观史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环境、人物出發,由爱乡到爱国,构建政治认同感,是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实现“八个相统一”的教学改革方向。四方机厂作为微观透镜,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本文将“四个选择”等宏观叙事融入地方史、厂史等微观叙事中,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实践”和“实体课堂—虚拟现实—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在知识上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在教学情景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教学方式上达成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在情感上达到个人-家乡-国家三者的统一,进而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达到“八个相统一”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四方机厂的百年历程仅是纲要课在讲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案例之一,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多挖掘、多发现、多思考这类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如何更好地讲好纲要课、更好地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分析和实践研究。
注释:
① 四方机厂全称为四方机车车辆厂,成立于1900年。自2002年7月,注册成立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为行文方便,统称为四方机厂。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1.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1.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27.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7] 习近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M].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1-162.
[8]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2.
[9]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8.
[10]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1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