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岚岚
摘要: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运用与各行各业的每个岗位都紧密相连,英语听力教学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培养中职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能够用英语处理业务并进行交流。但就目前形势看,“聋哑英语”现象在中职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中职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令人担忧。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听”并非简单竖起耳朵即可理解,考虑到“听”的瞬间性和相对抽象性,本文着力探讨了在人“机”互动下,中职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带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听力;计算机;中职生;“互补策略”
一、现象描述
(一)“听”教的效率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教学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然而,传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主要通过教室内单一的一套多媒体系统对学生进行听力教学,忽略了个体对英语听力的不同需求,不利于整体发展。由于中职学校存在专业分班的差异,中职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重专业、轻文化课(包括英语)”的思想日渐泛滥,影响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大多数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词汇量积累不足,语法掌握较不扎实,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要在英语课堂上全面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而在这四项英语基本技能中,掌握“听”的精髓更是难上加难。
(二)“听”策的选择狭隘
长久以来,对听力理解本质的不同认识相应地派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听力理解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学者Helgesen和Brown在2007年总结的三种听力加工模式:“自下而上”加工模式、“自上而下”加工模式以及交互加工模式。从目前中职的听力实际教学来看,由于受到听力环节中各类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困扰,听力教学成为中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最难突破的教学环节之一。
目前,中职英语听力课堂仍旧是以“从下往上”逐级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反复地引导学生从最低层次的语音等进行听辨,并逐渐向高层次的语义转化,“机械性”和“反复性”常是这类课堂模式的代名词。长此以往,这种程序化的单向传递信息模式必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从而冲淡语言的交际功能。
事实上,“自下而上”模式在听力习得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积极的效果,但是听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困扰。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听力效果,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习者运用技巧和策略去理解听力语篇中的寓意,还应該鼓励他们在“自下而上”的基础上运用“自上而下”的策略进行大胆地去听、去预测、去猜想听到的真正含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诊断
(一)学生英语素质情况
笔者观察苏州某校,发现此校的生源主要来自苏州市吴江区各个乡镇,大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处于全市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选择读中职主要是为了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以便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在这种学习动机下,学生往往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英语课的重要性相对而言认识不足,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英语基础不扎实而觉得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一般困难,难以理解。中职生的英语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再加上听力教学理念的滞后,使得许多中职生对原本可以提升英语听力技巧的听力课堂逐渐失去兴趣,进而丧失了对听力学习的信心。
(二)听力教学实际情况
据笔者观察,该校学生在英语各项技能,尤其是听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教授英语听力的时间远远少于阅读,也正因如此,“听”有时被错误地视为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附属或补充教学,导致其被轻视或忽略。笔者学校的英语听力教学和大多数中职学校一样,是在非自然的环境下展开的,并且大多数情况下,英语听力教学“轻输出而重输入”,所谓“输入”主要依赖于视觉内容输入(阅读输入)。这导致很多中职生在听力的过程中虽然掌握了大量的听力文本内容阅读技巧和词汇学习方法,但在改善和提高听力能力方面却毫无进展。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中职生的听力能力习得进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设施和教学改革逐步得到完善后,笔者尝试将任教班级带到先进的“未来教室”,通过人手一“机”,人“机”互动,达到听力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教学对策
(一)“自下而上”策略训练
“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过程强调从文本中分离出语言单位,从解码的最小单位(音素、音位)开始,再到词、句、段、篇章等层层递进地理解,最终解码出“意思”。也就是说,“自下而上”是一个从部分开始慢慢过渡到整体理解的线性加工过程。此模式强调语言知识在听力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形式本身,注重语言细节。恰当运用此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词汇的积累以及对句法的掌握程度。
(二)“自上而下”策略训练
“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过程常常被描述为一个宏观的加工过程,也就是说,听者要从听力“语境线索”中推断出意义,必须将听力语篇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此处的“语境线索”可能会来源于多种渠道,比如说话者、说话环境、话题、语篇的目的等,还要依赖于听者脑海中已有的“先前经验或知识”。这些所谓的“先前经验或知识”就是术语中的“图示知识”。
在实际听力课堂教学中,“自上而下”这种听力策略的关键是教师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了解听力语言的认知过程,因为信息的含义不在文字中,而是由听者基于各种知识来源进行理解,比方说语言学知识、原文知识、情境知识和背景知识等组合构成的一些内容。课堂主要训练有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动机的情境,根据一定的因素(如语调、重音、习语或题型特征等)来通过预测达到理解话语的目的。
(三)“互补策略”训练
在上述提到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听力加工模式中,可以发现这两种模式在加工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是相互独立的,信息传递只能是单方面的,这样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绝对不可能单靠其中的任意一种模式就可以解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学者提出了互补模式,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模式融汇在听力理解的每一个阶段。“互补模式”是汲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各自的精髓,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除了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知识外,还需要能动地借助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对短时记忆中的材料进行信息处理加工,从而在背景知识和听力材料的互动过程中理解意义。
可见,听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当从中职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借助“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同步进行的互动模式在中职英语听力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巧妙运用听力互动模式技巧教学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步骤和任务。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强化“互补策略”运用
带领学生进入先进的未来教室后,教师需要有一个计划来监督学生的培训过程,并帮助他们逐渐熟悉计算机操作和培训流程。此外,在每次听力活动之后,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他们的听力策略运用,紧跟听力训练的步伐。教师除了在课上尽心指导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监督中,充分运用“互补策略”法处理各类听材料,从而更加充分、有效地获取听力信息。
(一)听前预习和热身
听前预习是帮助中职生建立有效听力图示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周的训练课前,通过网络进行相关话题的云词汇储备和信息收集活动。例如,第一课时是有关医院就诊类的话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索关于西方国家就医的相关背景知识,如填写病人信息采集表、就医制度的差别等,这样学生在正式的听力阶段,就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等与所听内容更好地建立联系,以旧图示带动新图示,不断地向更高的听力目标迈进。
在听前热身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查看电脑屏幕上的标题和图片,运用背景知识激活已有的图示,引发他们对相关话题的讨论,并对文本进行大胆预测。同时,学生还应充分开动他们在“自下而上”词汇加工层面的能力,将其与“自上而下”法中的内容和概念层面的知识相融合,充分为下一步的听力任务做好准备。
(一)“互补策略”训练与听力练习、测验相结合
在培训课上,听力集中训练阶段的录音通常只会播放两遍。在第一遍录音播放之前,学生必须明确他们的听力任务,如第一课时中的听力任务是听后采集病人信息,相当于要总结整篇对话的中心思想,那么学生在听第一遍录音时就需要运用“自上而下”的思维加工方式来验证听前的预测。教师需要在听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适时做好相关笔记,帮助他们在听后基本把握文本的大意;当播放第二遍录音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关注言语的细节部分,并结合“自下而上”的听力策略疏通语言知识上的难点,同时修正上一次的笔记和预测,让言语的意义更加明确,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听懂带来的快乐。听后可以进行讲解和核對答案,适时地进行分组讨论、模仿语音、语调或进行替换对话练习,将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综合运用,巩固所听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培训课程的听力活动和强度基本是针对中等或偏下听力水平的中职生所设计的,所以为了让能力较低的中职生能够跟上课堂进度,在每节培训课的最后,通常会腾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供学生自主练习课堂上的听力片段。已经听懂的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为下节课做准备或观看教师上传的英语视频等,而未听懂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听取或仿读教师上传在蓝墨云班课上小程序的听力录音,直到掌握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关注和监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其次,在每周的第一节英语课开始的时候(除了第一周的培训课),教师可以花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复习上两节课所学过的内容,然后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进行一次8分钟左右的网络小测验,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也提醒学生要紧跟训练节奏,不要掉队。每次小测验包括2道问答题和3道短对话题,题量为前测和后测的一半,均来自英语B级考试的模拟题题库。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学生在小测验中的得分都比较高,满分为5分,每次基本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可以全部答对。由于小测验得分较高,很多学生从训练中获得了一丝成功的喜悦,这也使得他们在英语听力学习方面变得更加积极和自信。
(三)听后交流、总结、拓展
听力理解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听者将自身大脑中的认知活动与听觉接收器相互作用,再配合使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将接收到的声音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整合听力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引导学生将这两种听力交互策略融会贯通。除了课堂内的强化训练,课外也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网络信息渠道拓展英语词汇和知识面,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或实际接触英语本族语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东西方的文化、思想和表达差异,提高自己的英语语感和使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听力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在强化培训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通过课堂弹幕、课后网络私信等方式向老师或同学寻求答疑解惑,并为那些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提供“云听力辅助练习”。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听力学习。
五、结束语
在听力活动方面,选择何种听力策略对中职生的英语听力学习而言至关重要。目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补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听力教学理念,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要帮助听力学习者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不仅要针对性地提高学习者的辨音能力、语法敏感度和词汇量等基本功,还要注重提高学习者的整体英语水平,扩大知识面。在平时的英语听力课堂中,基于中职生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的各种困难,除了英语听力策略上要下功夫,英语教师还应充分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传授英语听力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ever, T. (1970).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 In J. R. Hayes (Ed.), pp. 279-352.
[2]Carrel, P. L. (1983).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TESOL Quarterly,12:87, 17: 553-573.
[3]刘显亲.网络英语教学互动模式研究之重要学习者课题[J].外语电化教学,2004(6):51-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