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鸽 刘清斌
[摘要]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的障碍,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本研究立足K大学《社区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引入PBL教学法,将教学环节分为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分组讨论、促进学习交流、引导评价反思四个部分,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研究者发现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增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如教师过程监管不足、学生无法适应新模式、课堂花费时间较长等问题。最后,研究者针对构筑PBL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明确PBL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完善PBL教学法的考核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实务经验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PBL教学法;社区实训;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61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旨在传授知识,是一种单向的点对点的知识输出,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所导致的被动式学习,近年来不断被诟病,社会开始呼唤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诸多教学改革方法中,PBL教学法是颇具价值和备受关注的一种新模式。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首创,它的主要特征包括情境学习、在社会交往中掌握知识、反思推理以及自主学习[1],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以问题为起点、以学生为焦点、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多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积极学习、有效学习、深入学习、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从依赖教师教学向学生自我学习和小团体合作学习的转变[2]。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型专业,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回应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祉、推动社会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3]。因此,也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期待。《社区实训》是K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实验课,与专业核心课《社区工作》配套开设,旨在引导学生增进对社区工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社区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工行业打下基础[4]。从这一点看来,PBL教学法与社会工作教育有较高的契合性。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只有培养出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社会工作专业才能在我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在进行教学改革前,K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社区实训》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教学方式相对保守。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学生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输出观点、引领学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足、实操能力有待提升。其二,学生实践场景受限。受教学成本控制、实践教学基地设置、教学安排等因素影响,学生前往实际的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机会并不多,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问题解决方案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三,教师实务能力有待提升。专业教师多是年轻老师,一方面缺少社会工作机构、项目实务经验,另一方面,囿于繁忙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教师投入一线实务的时间较少。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掌握新技能。可见,将PBL教学法引入《社区实训》课程教学极有必要。
二、PBL教学法在《社区实训》课程中的实践
研究者针对K大学社会工作专业92名本科生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将PBL教学法引入《社区实训》课程中,共计36学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模块进行教学设计,为每一个模块创设一个具体问题,在课前将任务发布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材料、开展调研和讨论完成小组任务。课上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交流,对于汇报内容,在场的人均可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成员须予以解答,之后再由其他小组和教师来进行点评。待所有小组分享完毕后,由教师总结本次课题操作的要点并展示成熟案例,课后同学们需根据课上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形成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作为小组作业提交。教学过程包含如下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問题,是《社区实训》课程PBL教学法运用的基础,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围绕教学知识点,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实务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计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问题应与《社区实训》教学知识点紧密相关。问题的设定要紧扣教学大纲,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其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避免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能回答是与不是、好与不好、对与不对,而是提供了一个学生能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思考的问题情境。再次,问题应贴近实务。提出的问题应尽量结合当前社区工作实务前沿和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通过与社工机构合作等方式完成实践。最后,问题应具备可行性。即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的,过于抽象复杂的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反而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推动分组讨论
问题一经提出,教师将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推选1名组长。小组是PBL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始终关注小组的发展。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和小组发展,警惕“摸鱼”、“划水”等现象。与此同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在这样的小组中,学生的讨论往往能够趋于更深层次的内容,也会在具体分工中逐渐拓展问题的广度,如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可根据自己家乡的资源优势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在讨论的过程中熟悉社区资源的类别、如何挖掘社区资源、如何利用社区资源。
(三)促进学习交流
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这个阶段的焦点,一方面《社区实训》课程的PBL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任务分工出发,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子任务,如在“组织社区活动”的任务中,涉及到的任务分工就包含了活动流程设计、计划书撰写、人员招募、活动宣传、活动物资筹备等等。学生需要围绕具体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作完成任务。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小组内进行信息共享、交流讨论乃至于知识统整,形成最终的小组成果。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带入实践的情境中,使得教学成果得以转化。
(四)引导评价反思
引导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并对所探究的问题与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总结与反思,这是PBL教学法的最后一步。经过前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收获了相应的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口述、PPT、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随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际互评以及教师总评。评价方式可以现场反馈,也可以结合电子问卷,在课上或者课后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同辈群体、教师的评价中,正确、全面看待学习成果,总结与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小组协作中存在的问题。生生互评应尽可能具体和客观,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师在总评之后,再展示一个比较成熟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照差距、继续完善。
三、PBL教学实践取得的成效
在PBL教学实践环节结束后,研究者随机抽取不同小组成员,通过访谈收集学生对实践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在诸多方面均得到了提升。
(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PBL教学法应用于《社区实训》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过去填鸭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法显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学习成果得到认同,学习价值感得到提升,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走进社区、接触真实场景的问题探索经验,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PBL教学法强调合作学习,给学生搭建了学习互助网络。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尝试合作、磨合合作、精进合作,逐渐习得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社区实训》是一门实践课程,而社区问题的解决往往无法依赖个人完成,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团体合作、交流成长的机会。在这个历程中,学生还发现,合作交流的主体不仅限于学校,还覆盖了社区相关单位、人员。
(三)增进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PBL教学法的出发点是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与社会工作专业高度契合。在《社区实训》课程中带着问题学习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区,步入实践情境中探索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历程中,学生在社区调研、社区分析、社区计划、社区行动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均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实践情境中的经验又能够成为课堂上鲜活的案例,使更多学生在案例分享中,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
四、PBL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程监管不足
PBL教学法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但在《社区实训》课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分组较多,部分学生自主性不够,加之教师精力有限,难以施加有效地引导和监督。部分小组未能很好完成任务,在汇报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教师因工作繁忙,疏于课前课后的指导和监管,而学生的自主性又不够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学生无法适应新模式
部分學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PBL教学法无法适应,不习惯自主学习,更喜欢平时听课记笔记、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也不愿意合作探究,在团体中参与度较低,过度依赖他人,虽经教师提醒,但仍存在“摸鱼”、“划水”等消极怠工行为。故这一教学法的应用,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意识,进行提前、长期的引导和铺垫,否则效果难以保证。
(三)课堂花费时间较长
传统教学方式,倾向于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出,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讲授较多知识点。但PBL教学强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知识分享,同一知识点在课堂上需要投入的时间变长,同时也需要学生投入一定的课外时间。也就是说,在课程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和重新设计,明确每一章节的重难点,否则有可能导致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五、结语
PBL教学法在《社区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总体是有效的,让教师看到了教学更多的可能性。将教学主体从“教”向“学”的迁移是未来社会工作教育的趋势,但仍有几点问题需要探讨。其一,社会工作是实践性的专业,如何构筑一套以实践为基础的PBL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从而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这是一个难点,也是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痛点。其二,PBL教学法有自身优势但也有局限性,我们需进一步明确PBL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的适用范围。其三,PBL教学法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得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得以避免,但在最终的期末考核中尚没有全面的课程考核方案能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客观、全面的测量。最后,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务情景,但当下许多社会工作教师本身也缺少实务经验,难以帮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这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挑战。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AI,MAN,KWONG.Book Review:"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 Social Work Context: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al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53)", Pearson, V.[J].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6.DOI:10.1142/S0219246206000118.
[2]许晓芸.社会工作专业课程PBL教学模式探微[J].黑河学刊,2014(1):145-147.
[3]贾艳.PBL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01):114-116.
[4]景晓芬.PBL模式在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21(04):142-144.
基金项目:喀什大学教研教改课题,项目名称:PBL教学法在《社区实训》课程中的应用(项目编号:KJDY2106)
作者简介:
王静鸽(1990.10-),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南疆基层社会治理;
刘清斌(1990.10-),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基层社会治理、青少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