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刚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
习近平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1]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纵深推进,社会实践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关键点,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着力点,开展青年工作的切入点,是“大思政”格局下育人模式的重要组织部分。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实效的提升就必须准确掌握“后喻文化”时代规律,准确判断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科学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更好地履行政治责任,使高校共青团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更加社会化。
1.党的青年工作指导思想开辟了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新境界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教育青年。[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指明了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战略地位,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指明了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一系列重大课题,[3]明确了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从根本上实现了党指导青年工作的创造性发展。因此,高校共青团应时刻聚焦主责主业,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引领青年,始终着力提升青年工作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贡献度。
2.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要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
青年是最富有变化的群体,其成长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特点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他身心发展及个性养成。虚拟开放的网络生存空间,可以让青年大学生体验各种角色、尝试各种性格、自主发表想法和观点,引起网络围观,让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获得了现实中难以获得的尊重、信任和满足,从而对网络产生过强的依赖性,共青团组织的话语优势会被削弱,思想引领的制高点会被束缚。因此,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若是总跟在青年后面追,那自我政治要求就太低,而且永远也跟不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共青团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研读青年运动史及探究青年工作发展逻辑等,揭示青年群体特征、青年工作基本规律和青年阶段个体发展特征,掌握其中变与不变的因果和关联,推动高校共青团根据时代要求,深化改革,确保高校共青团工作能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
3.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对象“后喻文化”特征凸显
“00后”大学生群体年轻、敏感又极具活力。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到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信息总量,获取更快信息的速率和刷新程度,“倒逼式”地将知识传递给父辈的“后喻文化”特征日趋显著,自媒体平台上始终交织着“高校教育工作者话语体系”与“大学生话语体系”以合作或非合作的模式展开信息博弈,出现“囚徒困境”。
信息表达的碎片化、视觉化与娱乐化的信息传播特征,使青年大学生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掌握更多的信息,不再受制于知识的匮乏,他们更愿意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敢于追求公平的话语表达权,勇于“输出”自我价值,展现自我魅力,具有强烈彰显个性的主观需求,能够迅速在网络上设置议题,完成信息“触发-表达-聚焦-沟通-转化”的五个环节,引发评论转载,形成互联网围观,社会代际也出现 “秒互动”的态势,产生价值观念碰撞,一旦产生“不合作”的模式状态,就会逐渐削弱高校共青团的话语权,使高校共青团工作者逐步陷入知识、角色、公信力和理性力量失语等困境,亟需提升团干部的媒介素养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4.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主体需迈向专业化发展
团干部队伍是共青团事业的根本依托和基本力量,高校共青团须重视和培养干净忠诚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团干部队伍,让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主体迈向专业化发展。[4]团干部要根据当期和未来青年发展的现实需求,严格落实青年发展项目和政策机制,主动服务青年大学生,维护青年大学生权益。首先,团干部要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聚焦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责主业,在青年中大力传播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主张。其次,团干部要提高自身研判能力和决策能力,能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黑白问题,辨明“黑的”和“白的”在什么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最后,团干部要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落实青年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指导和团结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让大学生能透过政策理解党的思想主张、感受党的温暖关怀。高校共青团干部作为实践育人的主体要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指导社会实践,[5]在实践锻炼中让青年团员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实践育人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高校共青团逐渐探索出价值型、知识型、技能型、服务型、课程化、项目化等“六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形态,形成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沉浸式”发展的基本形态。
1.以“青年大学习”行动为载体实施价值型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018年3月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大学习”行动,意在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引向深入,主张建构“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突出理论武装和思想建设,提升青年团员的理论水平。高校共青团应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扎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工程”,把青年大学习同主题团日活动,“青马工程”培训、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开展“沉浸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大思政”格局和“三全育人”体系中,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实践行动,引领青年团员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应时刻聚焦主责主业,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引领青年,提升青年工作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贡献度。
2.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实施技能型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延续,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育人体系。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注重引导青年大学生开展具有专业指向性的学术活动,以品牌化、专业化、学术化为特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开展学术教育实践活动,把握新工科、新文科的规律,完善科研导师配备制度,以案例分享为主,传授学科竞赛的知识内容、实践方案、技能技巧以及学科前沿发展,以赛养赛,定期组织知识点探讨和经验交流,组织学生完成科研项目的选题、申报、立项和结项工作,促成科研成果转化,把“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力量,突出实际问题的解决,培育大学生的学科思维、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3.以“三下乡”“返家乡”为载体实施技能型实践
1997年,中央宣传部联合十部委正式开展实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6]2019年6月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大学生常态化组织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7]此类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让大学生“走出去”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群众、深入到社区,让大学生增进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性认同,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开展“假日思政活动”,发挥青年大学生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的重要平台,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注重技能型社会实践的开展,让青年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4.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载体实施服务型实践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品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工作创新。2018年3月,团中央出台《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青年志愿者传统品牌和服务项目,全体团员注册为志愿者,建设“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队伍,深化共青团改革,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纵深发展。2014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广州举办,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6届,培养了众多志愿服务精品项目,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入社区、深入基层,扩展志愿活动的领域和范围。
5.以“大学生就业行动”作为载体实施帮扶型实践
为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共青团中央启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陆续出台了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5项就业行动。高校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常态化开展“三精准”线上就业帮扶行动,精准摸清毕业生底数、精准开展就业帮扶、精准建立帮扶台账,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认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关心关爱“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8]开展“12355心理援助专项行动”组建专业心理咨询团队为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信心,让学生敢于付诸就业实践,在“一生一策”就业帮扶服务实践下,全力以赴“保就业”“稳就业”,让学生在就业实践中实现“他助”转变为“自助”。
6.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载体实施项目化实践
2018年7月,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开展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求各高校要把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纳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之中,[9]以牵引性重大举措深化高校共青团的改革,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实施“项目超市”方案,以“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项目化推进记录评价体系、动态管理体系和价值应用体系的构建,全面记录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经历和成果,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依据。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要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须以《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为准则,聚焦高校共青团的“三力一度”,强化团员队伍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团组织体系建设,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做好党的青年工作,全心全意服务青年团员的成长成才。
1.提升引领力:守好初心,让话语保持新时代的方向
高校共青团只有守好初心,才能持久为党争取青年才俊、汇聚青年力量。坚定不移跟党走就是团的初心,要收好这份初心就必须让高校共青团话语保持新时代的方向[10]认真研究共青团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研读青年运动史及探究青年工作发展逻辑等,揭示青年群体特征、青年工作基本规律和青年阶段个体发展特征,掌握其中变与不变的因果和关联,推动高校共青团根据时代要求,深化改革,确保高校共青团工作能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一是要宣讲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要旗帜鲜明地敢于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思辨明理。二是把高校共青团话语细分为维护类话语、教育类话语和解析类话语,用身边的人和事,时刻讲好新理论,提升高校共青团话语吸引力。三是以新思想作为话语引领,根据青年工作特点,增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话语能量场”为青年大学生做好时代答卷。四是认真践行,让新思想成为高校共青团纵深改革和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源动力”,实现话语正和博弈状态,讲好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故事。
2.强化组织力:担当使命,持续开展高校共青团品牌活动
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就是共青团的使命。健全的组织体系、高效的组织动员、有效的覆盖和作用发挥,是高校共青团做好青年工作的基础。高校共青团应始终以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指向性为导向,以思想引领为主线,以组织活动为载体,履行团的使命,持续加强共青团的基层建设,重点打造团学活动的“活力工程”,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题团日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大学生涯规划、大学职业规划等铸魂工程。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应注重品牌活动深化,创新开展思想教育、青年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环境保护、青年权益维护等共青团重大活动与品牌工程,持续推进基层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和组织力建设。
3.增强服务力:劳动教育,发挥“三全育人”合力效应
青年有获得感,青年工作才有存在感。[11]这种获得感来源于服务、来源于贡献、来源于实践。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开展劳动教育,应以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逐渐转向实践活动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一是全员育人。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动员形成家庭、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联动的教学“大课堂”,校内外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水平和劳动效果。二是全过程育人。结合时代特点抓好青年团员的“活思想”,着力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拓宽劳动教育载体,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持续性、创新性及专业性。三是全方位育人。要进行劳动教育创新,注重“互联网 +”模式下的创新发展,突出项目化运营管理,制度化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常态化学习、交流和共享劳动教育成果,强本固基,让青年团员“沉浸式”体验参与感、获得感和存在感。
4.突出贡献度:守正创新,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格局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立德树人。“守正”就是坚守正道,高校共青团在理论宣讲中牢牢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为一体,确保理论宣讲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是指“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开展创造性认识和实践活动,其目标是“新”即新的认识和实践成果。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要做到守正创新,一是认真研究新时代青年成长的新方向、新特点和新规律,找准高校共青团服务党青年工作的切入点,发挥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优势;二是紧跟新时代步伐、深刻把握青年工作脉搏,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动员优势;三是拓展社会化动员、巩固组织化动员、探索网络化动员,发挥高校共青团“既是工作助手,又是战略力量”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把共青团工作纳入到“大青年”“大思政”“大战略”的工作格局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实干担当、实践报国。
总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沉浸式”发展是高校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要根据当期和未来青年发展的动态需求,严格落实青年发展项目和政策机制,服务青年大学生,维护青年大学生权益,促进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实践活动“沉浸式”发展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应始终把社会实践育人与服务国家、践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推进高校共青团纵深推进改革,引领和教育广大青年团员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协同育人功效,担当新征程中的青年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