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寺,新四军东进抗日首站

2024-05-07 09:57芦苇
铁军 2024年5期
关键词:岩寺军部新四军

芦苇

岩寺,早先藏在皖南深山里的古镇,后来却成了激扬革命英雄们战斗豪情的红色热土!

这里曾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集中地、新四军整编成军地和东进抗日的出征地。

这里曾是新四军的摇篮,也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发轫地,素有“北延安、南岩寺”的美誉。

这里曾是全国进步人士向往的红色圣地,在党史、军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四军,这支饱经战火洗礼、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雄军队,在皖南大地谱写出了可歌可泣而又雄浑悲壮的英雄史诗,永远值得颂扬。

岩寺扬名起因

岩寺镇因境内富饶村村南有一山岩,唐初在此建寺而得名。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曾多次去过“秀出云霄一杖探”的黄山,每次因行程紧凑,一直未曾挤出时间去岩寺看看。2023年年尾,终得成行。皖南冬季,山抹胭脂,水洒靛蓝,风景这边独好。

岩寺地处徽州区南部,东与歙县徽城镇、雄村乡交界,南与屯溪区屯光镇、歙县王村镇为邻,西与休宁县万安镇接壤,北邻西溪南镇、潜口镇,历为皖南重镇,是南路登临黄山的天然门户,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这里历史悠久,地理优越,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明嘉靖时期,岩寺已成为“鳞次万家,规方十里,商贾云集”的繁华重镇;现为黄山市徽州区政府所在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个地方能否载入史册,不在地域大小,而在于此地曾经经历过什么,何人在此活动过,留下什么财富。

岩寺的出名,是因新四军在此驻扎过。

86年前的春天,新四军军部从汉口迁移至南昌仅1个多月,蒋介石便沉不住气了,他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命令新四军军部转移到安徽歙县岩寺,新四军各部队限时到岩寺集中,目的是让新四军尽快开赴抗日前线。

岩寺的见证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1938年4月4日,新四军军部从南昌出发,长途跋涉,5日到达安徽皖南的岩寺。小小的岩寺,突然来了这么多的部队,顿时全镇沸腾了,镇子的路上,到处是穿灰布军装、佩戴N4A臂章的军人。

当时新四军军部是怎样驻防的呢?在这里又经历了什么呢?留下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走进岩寺,依然能发现当年叶挺、项英、周子昆、袁国平、陈毅、傅秋涛、粟裕等留下的光辉足迹,街头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新四军抗日的标语口号,周边村庄留下的新四军活动的历史遗迹。这是岩寺的骄傲,也是徽州大地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岩寺新四军纪念馆范迎晨介绍,当年突然来了这么多人,小镇腾不出一幢大房子全部安置新四军,只能分散居住。

金家大院是原件,更是见证者。

新四军军部及政治部驻扎的岩寺后街金家大院,坐落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荫山巷,属典型的清代末年皖南古民居建筑群,是开明绅士、钱庄老板金景辉的宅第。

驱车来到位于荫山路22号的金家大院,果然名副其实,当年金家钱庄老板好是阔气,坐北朝南的院子大得惊人,北靠丰乐河。踏进大院,犹如坠入历史的深处,曾经在院子居住的新四军将领,似乎都在眼前行走。大院环境清静优雅,砖木结构,楼房和平房组成一个建筑群体,包括围墙、回廊(美人靠),庭院及前、后花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

叶挺军长住在金家大院居中楼房,即金霭时宅,房内的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与当时国民党将军的住宅相差甚远,但每件物品都彰显当年主人清廉品格,高效的工作作风。叶军长得知镇上孤寡老人汪五婆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病,便亲自提着鸡蛋上门探望,还派了军医上门为她医治。汪五婆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军队,甚是感动。汪五婆痊愈后,想感谢叶军长,可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贵重的东西,只好提着一篮新鲜的青菜到军部致谢,被卫兵拦住。闻声而出的叶军长紧握着汪五婆的双手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本是一家人,您老人家就不必客气!”

金家大院左右的金霁时、金雨时宅,分别为项英住处和政治部驻地。项英住处和叶军长十分相似,设施简单,每件办公用品都是临时凑齐的,有的还是老百姓自发送来的。

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军需处、参谋处等同时设在军部附近的百姓家中。军队走到哪,就住在百姓家,秋毫无犯,和百姓打成一片,形成鱼水关系,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能做到。

镇上有把椅子是原件,是见证者。

当年新四军驻扎期间,老百姓得知军部办公物资匮乏,纷纷将自家的桌椅板凳送给军部无偿使用。方友元也从家里挑选了比较好的一把椅子送到军需处,军需处就将這把椅子放置在叶军长的会客厅。叶军长经常坐在这把椅子上办公、会客。新四军离开岩寺时,军需处就逐一将借来的物品还给当地百姓,这把椅子又回到了方友元家。方家人念及新四军亲民爱民的情感,就将这把椅子在内室珍藏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修建纪念馆时,方家将珍藏几十年的老椅子无偿捐给了纪念馆。

坐落在岩寺后街的“洪桥”是原件,是见证者。

洪桥原名为“洪福桥”,为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郑荣彦所建造,上置五间廊屋,位于军部东,相距近百米。洪桥为三孔石构平桥,桥上置廊,横跨颖溪河水,始建于明代。桥西有十平方米叫“香积”的小屋,曾做新四军军部机要室、电报房之用。下面有台阶通往小河,当年新四军女战士们每当傍晚时分就在河边一边唱着歌一边洗着衣服,叶挺军长和副官则经常坐在桥上下棋、聊天。

今天,我站在“香积”小屋前,有风从屋顶哗哗穿过,仿佛屋里传出电台嘀嘀嗒嗒声,这声音穿过大桥,越过颖溪河,在远处的群山里久久回荡!

门楼是原件,是见证者。

距洪桥西4米处,有座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年)所建的“进士第”门楼。门楼上浮雕精妙绝伦,有着较长的历史、较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徽州第一砖雕。可惜整个建筑早已毁于火灾,仅此门楼尚存,但通过这些残存的砖雕,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缺憾之美更能激发人们对徽州文化鼎盛灿烂之时的遐想。门楼当年亲眼见过新四军官兵从门前威武地走过,喊着整齐的口号,唱着嘹亮的歌儿。

文峰塔和凤山台是原件,是见证者。

文峰塔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七层八面,现高62米,是古徽州最高的地表建筑。凤山台红岩石砌筑,原为水口而建,是通往徽州府的大道从中而过,台上原有楼阁。

新四军在岩寺集中整编时,文峰塔下是官兵们主要的练兵场,每天在此练习射击、刺杀、爆破、投弹等军事技术,增强了部队战斗力。叶挺、陈毅等军部主要负责人在此台阅兵,召集新四军官兵接受国民党第三战区的点验,部队完成了组编。至今当地人还称塔边的凤山台为“点将台”。台上原有三榭,中间一榭供奉佛像,左右二榭供人憩息。大门上有“凤山灵境”四字镌刻,中榭悬有“中天绩翠”匾额。

站在“点将台”上,猝然风起,溪水潺潺,台下好似无数穿灰布军装佩戴N4A臂章的军人在操练,杀声震天,响彻云霄……

江家祠堂是原件,是见证者。

新四军在这祠堂里创办皖南修械所,弥补配给不足,改善武器装备。今天走在祠堂里,依然能闻到浓淡的枪油味,能闻到曾经的硝烟炮火味。

为传承红色历史,纪念新四军,当地政府对塔、台进行了抢修,并将原来练兵、点验场辟为草坪广场,建立了供市民游憩的公园。昔日雄兵云集的广场,今日成了和谐宁静的公园。老人轻松散步,情侣长椅相依,一群和平鸽从塔顶穿过。

岩寺永载史册

新四军进驻岩寺后,立即设立兵站。

整编的红军游击队分布甚广,山高路远,一时难以集中。这期间,有支运输队功不可没,即上海煤业救护队。这支救护队成立于1937年,当时正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大举南下逼近上海的危急关头,以地下党员叶进明、余继良、毛纪法等为核心的煤业地下党支部,团结煤业界上层爱国人士,组成“救济委员会”,下设“上海煤业救护队”,有50台车,人员近500人,组成15个中队和分队。

新四军军部迁到南昌,上海煤业救护队正好在南昌,在叶进明的动员下,全队参加了新四军,带来了25台卡车,还有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材,这对刚成立的新四军来说是雪中送炭。

为顺利完成新四军军部转移和各地红军游击队的集中任务,煤业救护人兵分三路,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将湘鄂赣、赣南、赣东北、闽浙边、湘粤边、闽东及闽南等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各地运送到岩寺,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高敬亭率领四支队驻江北),分别驻扎在岩寺周围的潜口、王村、西溪南、琶村与琶塘。

岩寺古镇,突成兵镇,震动四方,永载史册。各支队战地服务团进驻岩寺后,立即配合地方党组织——中共歙县特别支部积极开展活动,组织儿童刷标语,举行群众集会,办墙报,进行抗日宣传。尤其军部服务团在岩寺帮助群众组织妇抗会、农抗会、青抗会、工抗会等社会团体,利用文艺宣传开展工作。

鉴于抗日斗争的需要,1938年4月下旬,中共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从第一、第二和第三支队抽调部分干部战士500多人组成抗日先遣支队,由司令员粟裕、政治主任钟期光率领,于4月28日在岩寺附近的潜口金紫祠举行誓师大会后,即行开拔,经歙县汤口、太平县直插江苏溧阳,向苏南敌后挺进,进行战略侦察,从而揭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

军部也于5月5日撤离岩寺,迁至太平县麻村。不久,军部又移至南陵县土塘村。

5月中旬,新四军3个支队也陆续离开岩寺地区。

7月1日,新四军军部又转移至安徽泾县云岭罗里村。这以后,新四军军部一直设在云岭,直至皖南事变发生前夕。

在镇一级设纪念馆的不多,早先我在江西吉安东固镇见过,今天又在岩寺镇见到。岩寺在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党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新四军军史上多处重要的军部旧址之一。

走进幽静的小巷,踩着青石板路,两边是斑驳的灰墙,迎面是“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纪念馆建在金家大院北侧丰乐河畔,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再现了新四军在岩寺这一段时期的光辉历史。

新四军在岩寺集中整编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新四军建军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那是一段血与火交织的难忘岁月,也是一段气贯长虹的光荣军史!

东进树丰碑,铁军壮志飞。当年,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从岩寺出发,奔赴抗日前线,奏响“东进序曲”。随后新四军主力陆续开拔,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铁军像钢铁般的拳头,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年新四军众多将士为打日军浴血奋战,为争取百姓的幸福生活而英勇献身。今日的岩寺,旧貌换新颜,街道繁华,乡村富饶,生态宜居。当年叶挺军长饮过战马的丰乐河畔,如今建成了徽州文化公园……这一切的成就,可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

(責任编辑金锋)

猜你喜欢
岩寺军部新四军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美术作品
石壁上的花和其他 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界对日本军部的认识与批判①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油画作品
抗战岁月里的华岩寺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
中岩寺背影
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