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禄
(辽宁省实验中学)
校园安全工作是整个社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千万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既反映了校园安全工作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也反映了当前教育与新时期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是普通高中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所处的育人环境也发生巨大的改变。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传播生态,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践行责任担当,坚决维护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如加强党建引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加强学校网站、公众号等阵地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
2023 年4 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靶向发力,瞄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明确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系统治理。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迫切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加强联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的因素,有学业压力、网络成瘾的因素,有人际交往、社交焦虑的因素,也有社会快速发展的因素。校园欺凌事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特别关注校园欺凌问题,根据教育部门的政策要求,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摸排工作死角,织牢联动网络,健全长效机制,将做好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筑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根基。
学校要保证校舍、场地、教学设备及生活设施等符合安全质量标准,对校园内所有的基础设施,如建筑物、围墙、走廊、栏杆、门窗等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此外,学校还要对所有的教学设备、实验设备,以及使用的物资(危险化学药品、医疗物资、消防器材、电力系统等)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维护,全面排查校园内的安全隐患,若发现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消除。
学校要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关注食品经营许可、人员健康管理、食品安全自查、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加工制作、食品留样,以及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执行、食品加工制作与配送等重点环节的制度落实情况,排查校内食品销售者是否存在销售不合格食品等情况,确保校园食品安全。
突发意外灾害包括人为事件和自然事件。学校保安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把好校园第一关,认真检查核实进出校园的人员身份。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或灾害,学校要做好有效的应急准备措施,从而确保师生的人身生命安全。
基于校园安全工作的突发性、常态性和重大性等特点,安全管理必然是一项日常的长期性工作,必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学校要建立多类型安全管理机构,如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域(时段)安全工作责任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领导组、后勤处安全工作组等。
为落实“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学校应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月度安全稳定研判会等,压紧压实安全责任制,形成组织有力、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及全天候、全时段的政务值班、应急值守覆盖体系,下好发展与安全“一盘棋”。
此外,学校还要高度重视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成立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领导组,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深刻认识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突出思想引领,着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按照“党政同责”原则和“一岗双责”要求,不断提升全校各部门各环节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化教育舆情信息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稳妥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和敏感舆情。
围绕校园安全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到位、教育引导到位、督查检查到位和目标责任到位。学校要认真参考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通过多种安全教育形式,明确制定安全工作的具体工作计划。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措施,完善校园风险管控机制。依据“分级管理、主管负责、人人有责”的原则,学校全员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将全校教职员工纳入校园安全防控工作体系。该防控工作体系既发挥了学校领导机构的作用,又发挥了全校教职工、各部门、各支部的主体作用,使得学校安全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
学校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安全和精神文明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构建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体系和安全隐患预警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校园风险预防、管控和事故处置化解机制,根据不同风险的类型和特点开展专项治理整顿,不断完善安全隐患的技防手段智能化应用。
学校应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一是树立总体校园大安全观,积极应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常态化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信息安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安全隐患预防、排查及处置工作。二是盯住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做好欺凌、溺水、自杀、性伤害等事故的重点化防治工作,做好安全举措的精准化实施,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效率。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视并加强数据信息工作,加强重要时期、重点区域的专项预防治理,强化隐患排查全面化,将多种排查方式交叉复合进行,提高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四是加快学校安防项目、消防设施等改造更新,不断提升学校安全工作的治理效能。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体现。学校一要重点关注安全教育的实用性和安全演练的实战化,如在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中,要切实加强全校师生急救方面(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溺水自救、火灾逃生等)的实操性,在增强师生安全意识的同时带动家庭和社会安全素养的提升。二要在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上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如利用主题演讲、班团会、主题板报、法治课堂等形式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宣教,组织与紧急避难、逃脱相关的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专题培训,推动安全理念与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入行。三要创新性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高度关注师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四要关注校内热点问题,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普查,及时排查并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纠纷,竭力避免校内问题扩大化和社会化。
安全管理人员在基本意识、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的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风险排查方式比较单一,发现且处置隐患不够及时,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且,在安全教育方面,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往往侧重理论宣传引导,忽略了实用化内容。因此,有必要做好安全管理人员的职前、职后培训及资格认定工作。
学校应构建多部门协作、系统治理的安全工作格局,完善运转有序的全链条保障机制,从而保护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是加强医校合作,引入精神卫生专科医师力量,可以使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更加专业、更有底气,医校间建立便捷、畅通的“转诊”机制,形成科学的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闭环。二是加强警校合作、检校共建,将安全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积极争取公安部门等的协同支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法治课堂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三是通过多渠道互动联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学校的安全隐患防范管理工作,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智慧,共同推动学校的安全预警、控制、保护等方面工作的开展。
总之,校园安全涉及师生的心理健康、食品安全、校园周边治理、网络和信息安全以及自然灾害紧急避险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容不得半点闪失和丝毫疏漏。面对新形势新课题,学校要全面提升安全管理的能力水平,积极探索安全教育新模式,着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