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的实践与研究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2024-05-06 12:53张蓝天
法制博览 2024年11期
关键词:武汉理工大学个人信息诈骗

张蓝天 乐 迪 易 军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社交方式的信息化社会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这种社会变革,电信网络诈骗开始泛滥。犯罪分子利用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不断翻新诈骗手段,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电诈产业链,从“盲骗”到“精准诈骗”,个人信息泄露成为电诈的根源[1]。因此,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环境中做到精准防控电诈迫在眉睫——提升防诈意识、早发现早处置、阻断诈骗链条,才能保障高校师生的个人信息及“钱袋子”安全。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2020 年12 月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 年)》中,深度剖析了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势与治理措施,重点关注我国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该报告称自信息化时代到来,随着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多地由线下转为线上,诈骗分子乘机扩大用户接触面,电信网络诈骗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案件数量多、犯罪类型杂、作案区域广的特点,并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2]。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做好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后,2022 年9 月2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我国首部专门聚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并自2022 年12 月1 日起施行,其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从制度、措施、监管等多方面,将打击犯罪变为“打防管控”并重,织密了反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法网。同时,金融、公安、通信等部门也纷纷做出行动,但要达到社会各系统的统一协调,还需完善进一步举措[3]。

高校大学生是信息化社会中使用互联网产品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由于大学生社会的全面性认知的缺失、防范意识的薄弱以及对于网络的不当使用,很容易上当受骗[4],而学生受骗形成的负面心理将成为学校安全的不稳定因素[5]。电信网络诈骗具有长期性、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防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将是一场持久战,要全面构建校园安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多方联动,构建校园全覆盖的宣传教育格局,发动各方力量,群防群治[6]。因此基于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无论宣传教育方式,还是防治手段都不能按照以往普通治安事件的处理模式。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国内高校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7],电信网络虚拟空间安全将成为校园未来安全建设的重点[8]。本文基于当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环境,研究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受骗主客观因素,充分利用校内外信息资源建设易受骗人群数据库,针对不同群体受骗的主要形式,实施精准防控,在防控电信诈骗中让师生“知行合一”,从“要我防诈”到“我要防诈”,做到“我会识诈”“我能防诈”。

二、调查方案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研究高校精准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的路径,理论上来说[9],武汉市每一位高校在校学生都是我们的调查对象,但是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武汉市共有120 万名左右的大学生,采用普查不现实,因此我们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进行调研。为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我们采取分层抽样,在每一层中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将武汉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按年级分成五层,再从每层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调查。即,本调查采用了分层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以保证科学性。

(一)编制抽样框

首先将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学生按照年级分为大一至研究生(硕士或博士)五层,利用随机数表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在各一级抽样框中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学生作为入样样本,本次调查具体抽样框如表1 所示。

(二)预调查

在武汉理工大学随机发放200 份问卷,根据回收的数据与回收效率检验问卷初稿,询问被调查对象对该问卷的建议并对检测效果较差的题目进行适当的修改。根据预调查的结果估计各年级在校人数,可以计算出每个问题(预调查中仅研究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单项选择题)的样本均值与方差,进而确定最佳样本量。

对于得到的预调查结果,我们将选项A 赋值为1,选项B 赋值为2,依此类推,选取10 个具有代表性的单选题进行分析,如下表2 所示。

(三)基于预调查的最佳样本量的确定

基于相对精度不低于95%的水平,按照下式计算各选题的最佳样本量[10],如下表3 所示。

公式1 中a为显著性水平,并取a=0.1,d为绝对精度,一般取。S2为调查题目回答结果的方差。通过公式1,我们计算了200 个预调查问卷中各问题的方差和均值。

表1 样本选取抽样框

表2 预调查的结果

可见,为了保证调查的精度,最终得到要使所有的问题的相对精度不低于95%,则样本量不得少于5486。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电信网络诈骗调查问卷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面向2023 年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5966 份,大于最佳样本量5486 份,本次调研结果可靠,如表4,有效问卷中男性共有3802 人,约占总人数的63.73%,女性共有2164 人,约占总人数的36.27%,基本符合该校学生男女性别比例;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博士,符合抽样调查要求。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4.66%的学生从未接触或经历过电信网络诈骗,可见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解或者接触过电信网络诈骗,特别是其中有14.28%的学生亲身经历过电信网络诈骗。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诈骗信息接收频率

运用SPSS 软件对收到虚假诈骗信息的频率与受到电信诈骗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图1,没有被骗过、被骗过一次、被骗过两次及以上的学生经常受到诈骗信息的比例依次从低到高,在卡方检验中,意味着电信诈骗与收到虚假诈骗信息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关系。而收到虚假诈骗信息又与个人信息泄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保护好个人信息,可以从来源上做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表3 数字特征及理论样本量

表4 调查的基本情况

图1 学生收到虚假诈骗信息的频率与受到电信诈骗情况的交叉分析

2.性别与受到诈骗的情况分析

对男性和女性受到诈骗的情况分析后发现,男性受到诈骗的情况较女性更为严重一些,但在卡方检验结果中,意味着受到电信诈骗的不同情况与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性。由于被调查对象中男生人数要远多于女生,因此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受诈骗情况与性别无关。

3.防诈骗宣传方式

根据目前高校中常见的八种防诈骗宣传方式进行调研,发现最受欢迎的是短视频、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推送这种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其次是现身说法、模拟场景,其余各宣传方式选择的人数相差不大,说明目前高校学生对于现有的这些防诈骗宣传方式相对还是满意的。

之后我们对不同性别适用的防诈骗宣传方式运用SPSS 进行了多重相映分析,还结合了交叉表,并进行卡方检验。发现,说明不同性别在不同的防诈骗宣传方式的选择上有显著性差异,意味着性别与喜欢的防诈骗宣传方式之间有显著的关联。通过图2 可以看出,女性在短视频、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推送、现身说法、模拟场景这些新颖的宣传方式中人数占比更高,而男性在调查问卷、讲座、年级周课这些相对传统的宣传方式中人数占比更高。

图2 不同性别喜欢的防诈骗宣传方式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防诈骗现状分析,我们从学生个人、学校、社会分别给出建议:

(一)个人: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结合大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实际案例,可以发现大学生自身存在防范意识不足的情况,对此在校大学生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增强安全意识

部分大学生会很容易给予他人信任,通常被给予信任的一方很容易就会在人际沟通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信任也会给予信任的一方带来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信任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往往经验单一,与社会接触有限,由此诈骗犯罪分子则会通过冒充好友、交易平台的客服等获取受害人的信任,编造各种借口,要求受害人进行配合,从而实施诈骗。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是对于诈骗的认识不足,因此可以通过自身主动学习了解电信诈骗的案例,认识到电信诈骗的种种“套路”,从而增强防诈安全意识。

2.强化抵制能力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经济上依赖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和学费,个人每月可支配的金额来源有限,当面对经济诱惑时,他们的判断力受限,例如虚假交易、刷单等。然而,总结经验和教训都表明,贪图小便宜常常会导致巨大损失。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抵制诱惑,才能避免被骗。

3.做好信息保护

电信诈骗的开端往往就是个人身份信息的泄露,诈骗分子在精确掌握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后,会进行精准诈骗。因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势在必行,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已是当务之急,大学生在网上注册账户时,应当注意不随意填写个人的真实信息,对于填写有自身私密信息的文件等应妥善处理,确保个人信息不会轻易泄露。

(二)学校:加强安全管理教育

1.开展个人信息保护教育

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不法分子获取“精准”诈骗信息的机会。尊重个人信息权已经成为每位公民的基本权利。高校工作人员在处理学生和家庭信息时,应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妥善保管好数据,避免随意将信息传播到QQ 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

2.组织针对性宣传教育活动

尽管大学生通常能够区分网络世界中虚假与真实的差异,但电信诈骗团伙常常利用年轻人好奇、冒险的特点,布下陷阱,以“奖金”“交友”等诱饵引诱他们。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特点,强化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发现防诈骗的宣传方式与性别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男生偏向于相对传统的宣传方式,女生则在一些新颖的宣传方式中人数占比更高,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各个学院、各个系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让宣传教育的效率更高。同时,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从法律、心理、经济等多个方面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问题分析能力,进而做到“我会判断诈骗”。通过组织团日活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借助典型电信诈骗案例讨论,生动呈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我能抵御诈骗”的目标。

(三)社会:提升协同治理效能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律法规体系是预防和应对校园网络诈骗的基础,目前在校园安全方面,我国的相应立法略滞后于全球。尽管国情不同,但法律作为公共管理的支柱具有普遍性。因此,在防范和应对校园网络诈骗问题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手段,制定符合我国高校校园的法律法规。同时,应区分校园网络诈骗和一般诈骗案件,并采用合理的定罪和量刑力度。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诈骗问题已经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威胁,这与电信诈骗立法和司法标准密切相关。唯有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校园安全方能得到保障。同时,还需加速推进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例如推出专门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的法规。教育主管部门也应高度警觉,及时发现和应对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反馈,为完善法规做出贡献。

2.健全行业监管制度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屡禁不止,涉及互联网、金融和电子支付等多个领域,存在技术、监管等方面的漏洞。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各种网络平台已积累大量个人信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爬虫、买卖等手段获取大量信息,同时借助监管漏洞向诈骗分子提供信息,助涨了其气焰。因此,各个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行业规范,净化网络空间,遏制诈骗分子利用漏洞实施非法活动的途径。

3.加强跨域协同打击能力

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往往会通过跨地区甚至是跨境的方式进行远程诈骗,利用警方无法及时跨区域办案的缺点,迅速进行资金转移,从而逃脱警方的抓捕。由于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可利用网络的跨域性,不受地域限制的犯罪打击行动,才能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同时对于跨区域的电信诈骗打击行动,还要做到指挥有力、协作高效、信息畅通。由此,在良好的跨域协同打击行动之下,才能对电信诈骗犯罪分子造成强有力震慑,从而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电信网络诈骗。

猜你喜欢
武汉理工大学个人信息诈骗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征稿简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征稿简则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Lanterne-volant
几何形态和视觉感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