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东区紫岭小学 廖世梅
通过梳理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内容和出处,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14 篇文言文划分为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名人语录四大类,重点探究不同类别文言文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现,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依据总目标,还要重点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段要求与单元目标。文言文均分布在第二、三学段,不同的文言文类别展现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人物类侧重于对故事的创造性复述,寓言类注重对寓意的感悟,神话故事强调想象的神奇,语录类则关注说理性。
从课后练习可发现,三、四年级重在让学生感知故事,引导初步思考故事背后的内容;五、六年级过渡到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刻性的拓展,尝试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两个学段呈现出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逐步递进的螺旋式增长态势。因此,教师要将根据不同学段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要求,制定有的放矢的精准目标,巧妙地设计学生的思辨性学习,在单篇文本及单元教学中逐一落实。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抓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不同类别的文本特质,努力挖掘隐含其中的思辨因子,选取思辨性内容。
人物故事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故事类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思维视角。《司马光》展现的是他在紧急情况下发挥逆向思考并作出勇敢之举。教学中从人物的言行和事例选取思辨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明事,知人,辩理。
神话故事是上古劳动人民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话类文本的解读富有多重视角和多元的价值取向。《精卫填海》在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现在比喻坚毅勇敢,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寓言故事作为流传已久的文体,往往在简单的故事中嵌入了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或缩影。教学中要结合寓意与个人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辨,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指导生活实践。
名人语录记录的是被后世敬仰的名人所说的话,包含其发表的观点、看法等,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少年中国说》是一篇议论文,引导学生辨证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问题是课堂的推进器,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教师要紧扣思辨性问题的设计,提升学生在思考、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思维提升,进而形成理性的思考和认知。
紧扣人物类文本的探究点。文言文《书戴嵩画牛》中,教师以“戴嵩的《斗牛图》真的画错了吗?牧童的话真的说对了吗?”为问,启发学生探究事情的真相。通过摄影作品和别的画家的《斗牛图》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质疑探究,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了牛尾巴的真相,还引导了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探寻真相的实践精神。
着眼寓言类文本的碰撞点。文言文《自相矛盾》讲述了楚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矛与盾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学生在了解故事和明白寓意的基础上,思考:你还明白了什么道理?提炼文本中具有观点碰撞的思维点进行设疑,促进学生学会批判地看待问题,辩证地表达观点。
关注语录类文本的关联点。名人语录记录着古人的智慧,课标在教学中建议多角度阅读,利用阅读反思、联结生活的方式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理解《古人谈读书》文意的基础上,引导提问:你认同这样的读书方式吗?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聚焦神话类文本的推测点。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充满神奇的想象,文本的结局是留白的,恰巧给是个启发推测思辨的好方向,通过追问“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为什么?”“精卫明明知道填不平,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等问题,激发学生推测思考结局。
思维发展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有效地划分部编版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类别,把握不同文本的思辨特质,有的放矢地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能为小学文言文教学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