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创新

2024-05-06 19:44雷江梅王武喆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雷江梅 王武喆

(1.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P64)。中国共产党在接续奋斗中,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独立自主探索的道路,是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新认知。与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2](P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并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和发展。

一、坚持独立自主,创建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中国形态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率先开启现代化探索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以工业革命为开端,以资本为驱动,极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开辟与发展,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一种模式。然而,人类文明本身是多样性的,世界各国追寻现代化的步伐也并非一致,现代化模式的“先发性并不代表唯一性”[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人类文明的要素结构和原则方法实现了创新性发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的“中心论”和“唯一论”。

(一)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为现代化实践基础

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伴随着封建统治腐朽和西方的军事入侵,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同时,出现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契机。各种力量纷纷登场开启救国运动,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探索融入社会主义改造中,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应是“适合中国情况的”[4](P163)现代化。党的十三大,以人民生活水平达到“解决温饱”“小康水平”“比较富裕”[5](P14)为目标,初步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步骤。党的十五大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更精确地提出在21世纪前十年实现“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P4)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沿袭“三步走”战略,明确从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圆满完成开始,“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7](P23)。党的二十大报告清晰描绘出这个阶段的现代化愿景,其中包含“科技水平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等内容。同时,报告指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P25)。

从中华民族农业文明根基被撼动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著名学者罗荣渠认为这是一个“外部挑战与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复杂互动过程”[8](P282),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由被动卷入现代化到主动应变的转变。正是因为有这个主动应变,中国式现代化被烙上中华民族的印记,拥有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内涵。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在于“从人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把握人类发展的主线,再从人类发展的主线把握文明形态的演化及其阶段性”[9]。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主线,在“两个结合”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方向,分步走的目标任务彰显其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目标旨在解决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某一阶段中最突出的问题,从而确保长期目标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一些西方国家政党受民粹主义裹挟而提出的空洞承诺有着根本的不同。

(二)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指向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终将走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现代化探索相结合,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引领中国快速摆脱贫困并朝着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前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10](P173)。中国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快速发展,并惠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带动中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共同富裕,着力部署一系列促进协调发展的行动,如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1](P14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P24)。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统领下,中国通过精准扶贫、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行动,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以完善税收体制和加强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为重要手段调节过高收入,以政府宏观调控为重要手段实施收入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构建“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建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12](P21)。党的十三大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5](P11),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13](P14)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逐渐由“三位一体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14](P696)。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15](P30)。

“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的指向不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具体时间点,而是涵盖历史问题与未来趋势的宏观时间轴。“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是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实践,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结构性变革,遵从由拒斥到借鉴的展开逻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在二三百年现代化进程中依次出现的各种阶段性、不同性质的问题”[16],需要攻坚克难,也需要增强协调性。“五位一体”现代化总布局遵从单向到多元的追赶逻辑,推动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将实现更加高效、更全面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不断追求现阶段现代化建设需求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遵从自强到共赢的超越逻辑。

二、摆脱现代化困境,构建人类文明进步新逻辑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相比,中国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却在实践探索中累积了后发优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现代化的探索,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跨时代发展,但也客观存在一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斥的内在矛盾。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后发国家来说具有参考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没有完全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也没有完全脱钩于西方现代化的经验,而是通过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汲取、批判和改造”[17],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

(一)深化改革开放,促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人类现代化既指向的是经济发达的社会状态,也需要高度整合的社会关系。一个国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并调整生产关系,建设没有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形态。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18](P194),然而,阶级对立对人类社会发展又具有制约性。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通过技术革命使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但并未从根本上打破阶级对立的形式,反而在资本逻辑的奴役下,形成了更为突出的“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19](P401)。马克思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是以一部分人受压迫为代价的。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调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实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不仅是生产力的主体,而且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主体,摆脱了阶级对立对生产关系的束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显著地改善人民生活。”[20](P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其目的就是“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0](P4),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一方面通过改革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沿着农村和城市两条路线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传统计划经济框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实施针对财税、司法等领域的专项改革,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国家生产力与世界生产力之间的接轨。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超越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单纯经济发展观

资本逻辑是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在资本逻辑驱使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通过技术变革提高生产力,压缩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以此实现资本增殖。资本和技术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又通过分配全球资源和开拓世界市场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然而,资本家对资本增殖的追逐是贪婪的,资本扩张性是无节制的,致使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形成了单纯的资本驱动下的经济发展观。这不仅诱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且引发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也曾尝试自我救赎,如凯恩斯主义的提出,但这些方法“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19](P406)。

统筹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提出新发展理念,为现代化经济发展提供新方向。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动力转换,以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以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以开放发展构建发展格局,以共享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

新发展理念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与全球治理潮流的审时度势,也是中国发展为世界发展注入全新力量的承诺。一方面,中国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保持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地位。中国通过调节市场和政府关系、补足社会发展短板、完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做好配套服务,实现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联动。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观念的参照系。

(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驳斥人与自然相悖的发展谬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和自然形成了一种一体化和互为对象化的关系。在资本扩张性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使这种关系变得扭曲。一方面,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生产过程获得自然力,使自然资源进入市场并获得价值。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使自然资源价格上涨,人类开始开发新的替代资源,这个过程在利益的驱动下循环往复致使自然资源被无节制使用。另一方面,“如何发现、刺激、扩张大众的日常消费需求成为资本实现自我增殖和积累的关键环节”[21],致使消费主义的形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产生生态问题。随着这些生态问题的影响范围从一个地区上升至一个国家,进而扩散到整个世界,人们纷纷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质疑。

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根据自身的国情进行了深入探索。改革开放伊始,中国陷入“发展陷阱”,出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为了规避“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中国共产党逐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是将绿色发展加入现代化生产力发展标准。中国共产党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22](P275),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不断完善法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构筑生态保护防线。三是弘扬生态文化,强化群众的生态意识,激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进入新时代,中国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系统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呼吁:“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3]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治理行动,系统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大国担当。

(四)倡导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消解资本扩张引起的文明冲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他们是现代文明的中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满足于国家内部固有的资源,开启了殖民统治模式。为了实现资本扩张和利润追逐,“他们不只是需要控制原料的供应来源,并且还需要在国外市场的支配地位”[24](P119),他们不仅通过资本输出实现资本扩张,还通过文化传播不断巩固西方文明的所谓中心地位。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文明优越感并没有随着殖民统治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将世界按照“西方”与“非西方”进行划分,演化出“文明冲突论”。作为资本扩张和利益追逐的现代性后果,当代的国际关系频繁动荡。西方势力频繁介入并干预其他国家或地区事宜,使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共治与分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多边化与集团化”等一系列矛盾。

如何重塑和谐的国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自身的实践给予了新的解答。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处于世界相对和平稳定的阶段,文明交往已经取代革命和战争,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对于自身所遇到的现代化建设问题,中国坚持从内找解决方法,从外找合作途径,“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中去分析和解决外交实际问题”[25],避免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中国呼吁摒弃二元对立的思维,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文明范式。

就国际关系而言,中国倡导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开拓世界交往的新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和文化”为底蕴,主张构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形态,以“多元化文明”摆脱对“西方式文明”的单一路径依赖。中国通过传承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多元文明包容并进的中国智慧;通过发展世界生产力筑牢当代多元文明包容共进的物质基础;通过阐释共同价值增进当代多元文明包容共进的思想共识;通过捍卫主权与发展自主性维护当代多元文明包容共进的民族国家载体。就国际秩序而言,中国倡导以“共建共商共享”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既是全球治理机制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中坚力量。

三、建立文明普遍交往形态,凝聚人类文明新共识

“世界历史是人类文明交往互动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文明之间的实质性交往,历史也就越走向世界历史。”[26]在人类文明交往关系日益密切的世界格局中,西方国家频繁炮制“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民主与威权”等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意图干预并同化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别的限制,从文明视角挖掘不同国家和民族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前进动能,“为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凝聚了新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开辟了新路径”[27]。

(一)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谋大同时代

在世界大变局中,“东升西降”趋势日益凸显,中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力量。同时,地缘政治和对立思维仍然存在国际交往中。这些因素不仅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各类矛盾冲突,还会侵蚀世界和平的根基,造成地区冲突战火不断,恐怖主义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此外,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也频繁暴发。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唯有将彼此看作一个整体,形成守望相助之势,才能凝聚破解掣肘人类文明发展难题的合力。

然而,整合世界力量涉及经济利益、地缘政治、社会形态对立等问题,为此,人类文明发展需要一个能够推进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特殊文明”向“普遍文明”靠拢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就是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人类新的“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把为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世界谋大同作为目标,“为世界历史提供了‘普遍文明’向度的行进平台”[28],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过程中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1](P61)。

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践行体现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始终倡导对话协商化解分歧,积极支持联合国依据授权开展斡旋努力,切实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始终坚持以自身发展促进全球发展,毫不吝啬将自身发展红利释放到支持其他国家的发展中去。

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践行也体现在携手并进、深入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上。一方面,中国积极推进大国外交,着力构建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中国“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29](P46),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践行还体现在面对全球性灾难积极贡献中国力量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积极履行《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设置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应对公共卫生灾害,中国积极为中亚、非洲等地区提供防疫物资、粮食和现汇援助等。中国通过开展精准扶贫专项行动,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但是,随着资本的重度积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种助推力向反方向转变。当金融泡沫和次贷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难题及出现经济危机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呼民粹主义和保守主义,以构筑贸易壁垒、引发国家之间贸易战、脱离国际贸易组织等形式掀起逆全球化浪潮。

逆全球化并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中国在现代化探索中始终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9](P46),并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建设。

一是提倡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中国始终坚持“平等友好”和“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面对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化关系,中国倡导不同国家之间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推动构建更加均等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国以南南合作为主渠道,南北合作为补益,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援助的同时,联手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新型经济全球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积极同G20国家联系,加强信息共享,积极推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多轮改革。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助力打破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壁垒。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对标国际规则与标准,以开放促改革,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径,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进博会”等,进一步开放本土市场,分享自身发展红利。

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增强经济合作的动力。应对全球治理体系紊乱,中国以自身的发展动能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参与“东盟”“上合组织”等区域性合作组织,旨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合力,共同应对经济风险,促进区域发展。在世界经济低迷时刻,中国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并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融入地区经济及全球经济,在合作中实现发展。

(三)构建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交往关系

当前,社会交往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已变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深化人类文明交往应该始终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趋势。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多元属性的人类文明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也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问题。人类社会面临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的挑战,人类文明之间的信任度急剧下滑,如果沿用资本逻辑下的“你输我赢”“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二元对立”思维,就可能使各个文明筑起高墙,也有可能使文明交往展现暴力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回答了“多元文明何以共存”的世界之问,也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国际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出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倡议申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30]的中国理念,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呼吁世界各国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这一倡议破解了“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普世价值”“传统与现代”的话语陷阱,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错误认知。在此理念引导下,中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中国充分发挥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人类文明交往架起文化桥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在于自身生成友好性、包容性兼具的亲和力,也在于通过与世界接轨,形成文化交流的纽带。近年来,中国接连举办中国中东欧、中国东盟、中国欧盟等十余个文化年、旅游年,成功打造“欢乐春节”“丝路之旅”“青年汉学研修计划”等近30个中国国际文化和旅游品牌,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