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中大数据解析技术应用探讨

2024-05-04 08:35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环境监测大气

王 勇

(安徽省安庆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 安庆 246003)

引言

传统的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监测需求。而大数据解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深入研究大数据解析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大数据解析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优势

大数据解析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优势。首先,在数据处理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高效处理大气环境监测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污染源排放数据等多维度数据,通过分布式存储和并行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数据的快速存储、管理和检索,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其次,在预测分析方面。通过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规律,进而建立高效的预测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帮助监测人员准确预测大气污染物扩散路径和趋势,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有效应对大气污染事件。再次,大数据解析技术还可以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通过对多源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全面的环境信息,包括大气污染源识别、区域污染特征分析等,帮助决策者全面了解环境状况,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提升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最后,大数据解析技术的应用还能促进大气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智能分析和识别,快速准确地识别大气污染源,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同时,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监测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力成本和误差率[1]。

2 大数据解析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策略

2.1 数据的收集

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多种手段,大数据解析技术能够获取大气环境监测所需的各类数据,如空气质量数据、气象数据、污染源排放数据等。这些数据来源多样化,可能来自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设备以及其他数据源。具体来说,在固定监测站方面,大数据解析技术利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布置在不同地点,实时采集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例如,传感器可以测量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参数,而气象设备则记录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信息。这些数据通过大数据解析技术的采集、整合和分析,能够实现对大气环境的全面监测和评估。同时,移动监测设备的应用也为大数据解析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数据采集范围。例如,车载监测设备可以覆盖城市中的不同路段和交叉口,对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这些移动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解析技术实现实时处理和分析,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监测的数据来源和覆盖范围。除了固定监测站和移动监测设备,大数据解析技术还可以整合其他数据源,如卫星遥感数据、污染源企业自行监测数据等。卫星遥感数据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大气环境信息,包括空气质量、气象参数以及污染源的位置和分布情况。而污染源企业自行监测数据则提供了来自具体污染源的排放数据,帮助监测和评估工业污染的影响[2]。

2.2 数据预处理和清洗

借助大数据解析技术,可以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有效的预处理和清洗,以消除噪声、填补缺失值,并去除异常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在实际应用中,首先,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原始数据可能以不同的格式存在,如文本、图像、视频等。大数据解析技术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法将这些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方便后续处理和分析。例如,将传感器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转换为结构化的数据表格形式,以利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其次,开展噪声处理工作。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传感器误差、信号干扰等原因,数据中常常包含一些随机噪声。大数据解析技术可以应用各种滤波算法来减少噪声的影响,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例如,可以使用滑动平均、中值滤波等方法来平滑数据,去除不必要的噪声。针对数据中可能存在缺失值的情况,即某些数据项没有采集到或者采集错误。大数据解析技术可以通过插值、回归等方法来填补缺失值,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例如,可以利用已有的数据样本和相关性分析来预测缺失值,并进行适当的插值处理。另外,大数据解析技术可以应用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来检测和识别异常数据,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删除、修复或标记异常数据。最后,进行数据去重。在大数据环境下,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重复采集,可能存在大量重复数据,这会浪费存储空间并影响数据分析的效果。大数据解析技术可以利用哈希算法、相似度匹配等方法来识别和去除重复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3]。

2.3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存储与管理涉及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存储、组织和管理,以支持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依靠大数据解析技术,可以通过分布式存储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对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就实际而言,首先,大数据解析技术可以借助分布式存储系统,如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等(如图1所示),实现对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存储。通过数据分片和分布式存储,监测数据可以被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同时,分布式存储系统还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备份和容错处理,确保数据不会因单点故障而丢失。其次,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对存储的监测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通过建立适当的数据模型和索引结构,可以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快速检索和查询。同时,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支持对数据的事务处理和并发控制,保证了数据操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针对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数据压缩和编码技术,以减少数据存储空间的占用。通过数据压缩,可以有效地降低存储成本,并提高数据的读写效率。此外,为了支持对监测数据的复杂分析和挖掘,结合数据仓库和数据湖等技术,构建多维数据模型,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多角度分析和查询。同时,利用数据预处理的结果,还可以对存储的监测数据进行标注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4]。

图1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

2.4 数据分析与挖掘

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包括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分类算法等。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监测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群组,找到相似的数据点和特征;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性;通过分类算法,可以根据已有的监测数据对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另外,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和训练,来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和变化。例如,使用回归模型对大气污染指标进行预测,或者使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数据的周期性和趋势。通过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帮助制定更有效的大气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例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优化监测站点的布局,调整排放管控政策,预警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等。

2.5 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分析,例如,可以计算大气污染物的平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统计指标,从而了解污染物的平均水平和变化程度。此外,还可以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假设检验,验证某些假设是否成立,进一步增强对环境变量的理解。同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对时间相关的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揭示出数据中的周期性、趋势性和季节性等规律。例如,可以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等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趋势。此外,机器学习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大气环境的预测分析与模型建立。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未知数据的预测。例如,可以利用监督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根据已有的监测数据对未来的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同时,无监督学习算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也可以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3 问题与建议

3.1 数据质量可靠性方面

在大气环境监测中,数据采集和传输环节存在误差和漏洞。例如,监测设备的故障、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人为干扰等,都可能导致数据质量下降或者数据缺失。同时,数据存储和处理环节也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存储设备的故障、数据传输中的数据丢失等问题,都可能对数据的可靠性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在数据采集和传输环节加强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采集。同时,应加强数据的传输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数据能够高效、稳定地传输至目标地点。在数据存储和处理环节,应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为此,可以建立有效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定期进行数据校验和验证,以确保数据不受损、不丢失,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5]。

3.2 跨源数据整合方面

不同监测点采集到的数据往往存在标准、格式,甚至语义上的差异,使得数据整合变得复杂困难。具体来说,各监测点通常采用不同的数据标准和格式进行数据记录和存储,这导致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性较差。例如,有些监测点可能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或数据结构,使得数据难以直接整合和比对。并且,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机制,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受到一定的限制。即使监测点愿意共享数据,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和平台,导致数据交换的成本较高,整合工作难以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或规范,规定监测数据的记录方式、数据格式和数据编码,实现不同监测点数据的标准化,从而促进数据的互操作性和整合性。此外,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或数据共享网络,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协议,使得不同监测点之间可以更便捷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从而促进不同来源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3 数据隐私和安全性方面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管理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不断增加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数据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和敏感环境数据,一旦泄露或被恶意利用,可能对个人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数据的安全性也受到网络攻击、恶意篡改等威胁,存在被篡改或破坏的风险,从而影响数据的可靠性和使用价值。为此,建议加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管理。具体来说,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机制,严格控制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权限,确保数据仅在授权范围内使用,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和滥用。同时,可以采用数据加密和脱敏等技术手段,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并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以减少敏感信息的泄漏风险。数据加密可以有效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而数据脱敏则可以降低数据在非授权使用场景下的风险。还应加强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环节的安全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建立安全审计和监控系统,对数据操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大数据解析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优势、策略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对数据收集、预处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以及建立预测分析模型等环节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大数据解析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关键作用。文中认识到大数据解析技术能够为大气环境监测带来更高效、精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使监测结果更加可靠和实用。然而,也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数据质量可靠性、跨源数据整合以及数据隐私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战。因此,要进行对应的优化,以确保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增强。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环境监测大气
大气的呵护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大气、水之后,土十条来了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
基于小波函数对GNSS监测数据降噪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