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样过清明

2024-05-04 10:20蒋玲玲
科教新报 2024年14期
关键词:冷食生火寒食节

蒋玲玲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那么,在古代清明节,古人有哪些风俗习惯?

清明源于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于是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全晋国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慢慢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另一种“寒食节”起源说则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诫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漢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

清明还是古人外出观赏春光的节日

在清明节这一天,古人都会带着柳枝出去扫墓,担着承装食材的盒子,挂着祭祀用的纸钱,到了墓地有的拜祭、有的将酒洒在地上祭祀,之后还要将墓上的草除掉,再填上一些新土,还要在坟头上面放上坟头纸。之后,前来祭祀扫墓的人再进行一次野餐。

古时候的清明节,人们还习惯将柳枝挂在屋檐或门窗上。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一顶从郊区扫墓归来的轿子,这顶轿子的上面便插满了柳枝。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演化成了将柳枝直接插在头上,民间还一度流传着“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的俗语。而这个戴柳的习俗据说是起源于唐玄宗时期,那时每到清明时节,唐玄宗就要赐给大臣们柳条,说戴上它可免虿毒。

古时候的清明节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斗鸡,这一活动也是在唐玄宗时期最为盛行。在民间有歌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这也算是对当时凭斗鸡发达之人的一种讽刺吧。

宋朝的人能把任何节日都过成狂欢节。郊外的祭祀过后,人们席地而坐,就地“散福”。男人们推杯换盏,兴致所至,还时不时要吟诗作赋,而女人们则嬉笑玩闹,采花弄柳。

猜你喜欢
冷食生火寒食节
冬季吃姜正当时
夏天为何不能用吃冷饮、冷食的方式消暑?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冬季适当吃冷食
为什么树用年轮判断年龄
寒食节去哪了?
寒食节,踏春去
生火取暖要开窗
4月3日寒食节
水能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