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新质生产力

2024-05-04 02:06唐敏周琳陈诺
党员文摘 2024年7期
关键词:合肥光源科技成果

唐敏 周琳 陈诺

2024年新春,三个创新领域的新动向给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做了最好的注脚。

1月2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正式揭牌。研究院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毗邻未来杨浦第一高楼。目前已经选定的方向包括场论、弦论等基本问题,以及超导、量子计算等应用。

1月6日,在量子计算应用领域,中国有了新进展。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

春节期间,多个城市上演千架无人机空中秀,视觉盛宴背后,每架无人机都需要接收精确到纳秒的卫星定位信号,这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今年春节,“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平稳运行,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105万标准机架,相当于千百万台服务器同时支撑运行,满足集中购票、海量快递物流传感信息识别、上亿人同时传送祝福信息等的需要。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经济有望走出一条质量更优、动力更充沛的增长路径。

新模式加速演进

打开世界“原始创新版图”,中国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2023年上半年,科技部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数据、模型、算法、算力和人才协作连接在一起,释放创新活力。

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通用大模型体系,成为多行业的智能助手;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突破中期天气预报10天大关;城市级实景三维大模型“天际”,实现100平方公里城市实景三维建模……底层技术创新正在气象、电力、能源、办公等领域全面应用。

天气预报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算法之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风乌”成为全球首个将预报有效时间突破10天的气象大模型,产生应用于产业级的气象预报,让农民可以更准确地安排种植和收割时间,让发电企业可以更好地调整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运行,优化能源利用。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说:“利用AI,‘风乌的有效预测期已超过以往最好的物理模型。”

除底层技术创新外,高效整合资源也成为一种新模式。

上海一家传感器企业在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上发布了一项国际前沿的技术需求,很快就有六家企业来“揭榜”,最终确定浙江嘉兴、江苏苏州的两家企业来攻关。

看似信息对接,实质是长三角一体化这个“科创共同体”,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整合资源,正在成为创新有机体。

此外,强强联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团攻关也成为前沿课题。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第一代光源,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被称为二代光源,“上海光源”被称为三代光源。中国四代光源——“合肥先进光源”正在建设中。

“合肥光源”为“上海光源”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如今“合肥先进光源”又吸引来“上海光源”的科研工作者,多年来,双方共同承担了多个“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国家重点专项任务。

各有所长的上海、合肥光源强强联合后,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级光子创新中心。

场景创新成为新引擎

新年伊始,多地积极开展场景创新实践。

1月,在上海浦东金桥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全球首条5GA车联网示范路线正式开通。

全空间无人体系、智慧園区、互动游园、新消费结构升级……不久前,一则关于合肥骆岗公园超级场景的征集令在朋友圈刷屏,“将城市公园作为新技术的试验场,征集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潜力大、标杆效应强、市场前景良好的场景能力解决方案。”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场景创新处处长张杰说。

在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城市公园,无人车、无人机、AI科普设备、智慧能源管理等新技术、新产品随处可见。截至目前,这里已落地新技术、新产品超100个,打造具有显著示范性的应用场景超50个,联动科创企业超500家。场景创新正在成为合肥创新的新引擎。

中国长期积累的基建红利正在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 5G基站数量达到330万个,占移动基站比例接近1/3,全球领先。

“低空经济”被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深圳、合肥等多地积极布局场景,助力产业落地。以深圳为例,加快完善低空经济软硬件基础和配套设施,构建低空经济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加速场景应用。2023年,深圳无人机运输快递实现日均6000单。

持续释放创新活力

走进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别处最不同的地方,是这里无论是会议室、办公室,还是公共空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黑板。

“装修时数学家们提出来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随处可以有黑板,这样产生了创意灵感、解题思路,随时都可以写下来,也方便第一时间和同行交流讨论。”研究院代建方上海杨浦科创集团副总经理蒋晓波说。

研究院目前已有十几名科研人员全职加盟,在数学物理与几何,特别是场论和弦论方向,初步建立起较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在机制上,研究院将积极开展改革探索,在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研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机制和考核上更加灵活,支持上也更加全面。“我们将在配套上全方位下功夫,更好地匹配各类资源,给数学家们当好‘后勤部长,做好各类保障。”上海市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说。

为支持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中国稳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为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务。

除营造创新思想驰骋空间外,还重点做好破除创新成果转化堵点工作。

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一家工厂车间,一条半自动化的封测中试生产线运行快两年,正处于设备磨合阶段。通过这条生产线,四川产的苎麻被制造成苎麻炭,再生产为商用型的软包和圆柱形超级电容器,投入市场。

2015年,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维清开启基于苎麻炭的超级电容器产业化研究。在迈过公斤级别的苎麻炭制备门槛后,杨维清团队把目标产量瞄向“吨”级别,但投入大、风险高,面临成果转化窘境。

西南交通大学推行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团队打破了窘境。2021年“高比能超級电容器关键材料与器件制备工艺系列技术”所涉及的九项职务发明,按照学校和科研团队3∶7的比例完成知识产权分割确权后,以1388万元的估值作价入股四川一家科技企业。其中,学校30%的知识产权由该企业出资416.574万元购买。转化过程简单顺畅,实现了科技成果从单位所有到单位、个人混合所有转变。

作为这项改革的2.0版,今年1月29日,四川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动员部署会暨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推进会在成都举行。四川将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包括完善制度链条,加大中试熟化平台布局建设力度等;扩大科研单位成果转化自主权,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如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还将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创新活动类型的人才评价体系。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

同时,我国还积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过去都是把科研人员送到国外深造,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来到科学岛上‘取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表示。

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深度参与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摘自《瞭望》)

猜你喜欢
合肥光源科技成果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绿色光源
两种LED光源作为拟南芥生长光源的应用探究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科技连载:LED 引领第三次照明革命——与传统照明的对比(一)
生态合肥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