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京,王天琪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预示着各行各业,尤其是乡村产业将会发生深刻变化,这为当代年轻人实现个人价值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1]。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持续向乡村倾斜,在这一过程中,人才被视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前所未有的丰厚资源与资金的倾斜下,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缓解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注入了蓬勃发展的活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产业结构正迎来深刻变革,乡村经济呈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蜕变,农业升级、农村服务业兴起,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使其更贴近市场需求,实现产业链的智能升级[2]。通过政策、资源和资金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和人才储备,从而有力地支持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目前,农村地区拥有许多老工业和小工业基础,为农村产业结构改革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的转型速度,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乡村振兴注入现实而重要的动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大学生群体不仅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还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他们往往能够在实践中展现出创新能力,开拓出新的市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大学生返乡创业还为优化乡村的人力资本结构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的返乡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还提升了农村居民整体素质。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大学生为乡村注入新活力,推动了现代技术在当地的广泛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的引入和操作不仅需要技术本身,更离不开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持。同时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促成乡村形成“人才聚集”效应,这意味着创新思维、技术和知识在乡村得以融合与创造。因此,大学生的返乡就业不仅为乡村提供了关键的人才支持,同时也在不断优化乡村的人力资本结构,为农村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大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和人才需求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城市呈现出人才过剩现象,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城市中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乡村地区长期处于人才匮乏的状况。针对当前就业市场出现的人才供需失衡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乡村存在巨大的创业空间与潜力,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发挥才能与知识价值的平台,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学生返乡填补了如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应用等一系列乡村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空缺,促进产业链体系的良性互动,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已经成为明显趋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在乡村进行创新创业,旨在鼓励大学毕业生将创新思维的种子从前沿城市带回家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发现关于大学生在乡村创业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保障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通常,这些创业政策是宏观层面的,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时与宏观政策产生矛盾。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相同的乡村创业优惠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吸引力存在差异。在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产业支持、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和发展空间相对较差,使得创业的成本和难度增加,通用性的创业支持政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如果地方政府不能灵活调整乡村创业优惠政策以适应具体情况,这将成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主要障碍[3]。另一方面,当前的创业扶持政策仍存在滞后问题。新颖创新行业是否符合政策扶持标准可能难以短时间内确定。如果政府僵化执行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将导致冗长、低效,甚至无效的流程。如果政策不能根据当地情况灵活调整和实施,申请者将难以获得期望的支持,政府在实施方面也将面临重重困难,包括繁琐的扶持申请材料、复杂的手续以及推诿责任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限制大学生乡村创业的发展,影响他们的发展机会。
尽管许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已经显著改善,但传统观念仍深植老一辈心中,有些人依旧把高等教育和城市工作紧密联系,从而导致了一种偏见,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在大城市工作。这种观点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意愿和能力,甚至将大学毕业生在乡村就业视为一种“失败”。传统观念鼓励大学生选择公务员、国企员工、教师等社会地位较高、工作较为稳定的职业,这些工作通常提供薪资稳定、待遇优越、备受尊敬的条件。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愿望和决策。家庭和亲友的压力也是限制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4]。返乡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通常较高,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需要家庭的资金或态度的支持。然而,绝大多数家庭对农村现代产业了解有限,尽管政府提供了补助和政策,但信息传达有限,可能会增加大学生亲友对返乡创业前景的怀疑和不支持。此外,农村创业环境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础设施和周边产业可能不完善。这使得亲友不仅担心大学生的安全,还可能产生反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决策,甚至在大学生表达返乡创业意愿时就出现阻碍,使他们在有创业意向的初期就止步不前。
当前,许多高校的返乡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相对单一,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接触和培养实际创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形成和实际行动的转化。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关注度不高、师资团队相对薄弱、培训内容缺乏实际专业性与实践性。此外,创业课堂课时较短,学生难以系统地学习到乡村创业所需的产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实际技能,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思维和机会辨别能力。大多数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身处城市环境,很少接触到乡村创业的实际情境。乡村创业不仅要求创业者具备及时获取有关乡村产业信息的能力,更需要他们具备沟通技巧、团队协作以及问题解决等一系列实际实践能力。因此,如果高校教育体系中未提供足够的乡村创业实践机会与知识体系,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对返乡创业的机会产生忽视,而对怀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而言,在考虑乡村创业时进行自我评估可能性时,可能发现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知识储备难以胜任乡村的多元复杂环境,从而降低了他们投身乡村创业的意愿并影响了他们的决策[5]。这不仅无法达到高校返乡创业教育的引导和宣传目标,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1.优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保障政策
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创业保障体系。然而,创业保障政策根据当地产业状况和经济特点表现不一。因此,在不同阶段结合大学生创业的特点,需要以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制定和调整保障政策,解决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比如,创业起步阶段,政府可以提供包括基础设施、场地、产业融资、投资、人才补助、创新补助等相关的政策支持,以帮助创业者建立初期的基础设施和融资支持。而在创业中后期,政府可以提供包括风险管理咨询、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地方支持等政策保障,以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加强与当地产业的生态链联系,并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完善创业保障体系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乡村创新项目的涌现,以形成优质的人才链和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人才结构与大学生自身共同协调发展。
2.强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落实
为提升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首要任务是确保政策能够付诸实践,这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政府应采用实地考察方法,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来制定或调整切实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对此,政府可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政府应加强创业政策的监督和评估。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有助于政府了解政策实施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调研,政府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实际影响,并根据反馈意见或咨询相关专家,对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其次,面对支持政策权责界限模糊的问题,政府需要提高负责政策执行的相关部门的协调性和效率性,简化或整合大学生乡村创业申请流程和标准。包括减免工商部门的办理流程或费用、整合工商与财政部门的材料申请流程等,以提供更高效且切实的支持,鼓励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
1.巧用社交媒体的宣传作用
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新科技、新产业模式与乡村新生活方式逐渐融合,虽然城乡差距仍存在,但乡村生活、产业和经济水平已显著提升。而改变人们对乡村的传统偏见,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减轻大学生乡村创业的社会偏见阻碍,这一点至关重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特别是大众社交媒体的宣传,可以很好地发挥新农村的宣传与调节传统社会观念的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代新农村。
乡村政府宣传部门可以定期与社会媒体平台、个体自媒体博主等展开宣传活动,宣传介绍本地特色与优势,同时鼓励从事乡村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参与,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展现现代新农村的活力。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乡村创业生态,拓宽人们的视野,逐步减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传统观念阻碍。与此同时,当宣传达到一定成效后,也将吸引更多社会企业和组织参与乡村建设,这也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支持和合作机会,从而促成一个良性的乡村产业循环。
2.强化社会榜样的引导作用
加强社区与社会榜样的宣传对于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具有深远意义。这种现象涵盖了多个层面,从社会榜样的激励力量到身边、社区榜样等,榜样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以至整个社会都存在明显的示范效应,通过媒体与社区的宣传有助于形成社会广泛认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成功的榜样故事不仅能激发年轻一代的雄心壮志,也为他们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参考,同时也强化了社会对事件的认可和支持程度。这种社会认可度有助于创业者获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包括家庭投资、社会融资和市场机会,减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阻力,增强返乡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同时,社会榜样的宣传进一步加强了乡村地区的凝聚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乡村新农村建设良性循环。这不仅促进了社会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也激发了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乡村创新,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1.健全返乡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高校创业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向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发挥其教育教学职能构建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则尤为重要[6]。首先,高校需加强乡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乡村调查、担任乡村顾问、参与行业交流等方式来实现。这种做法有助于教师将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农村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打造一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坚实理论基础的教师队伍,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乡村创业教育。其次,高校可以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由跨学科教师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共同设计创业课程以及模拟实训等方法,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后,高校还可邀请乡村产业相关方向的企业家、专家或校友来校举办讲座,全面系统地助力学生积累乡村创业理论知识,并激发他们产生创业意向。通过这些举措,高校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2.增强返乡创业教育的实践培训
高校可通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推动力,结合相关政策,加强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协作与合作。这一措施有助于整合三方资源,将大数据相关技术与乡村应用场景相融合,并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以深化实践体验。通过创建多样化平台,如乡村实践基地、科创园、创业孵化园和信息交流平台,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业灵感。通过深化实践体验,学生既能积累实践经验,又能更好地了解自身能力。此外,建立反馈评价机制能够在学生实践中提供专业性和实时性的指导,避免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错失重要创业机会。这样的机制还能够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农村产业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7]。同时,反馈评价机制还有助于大学生选择更符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的方向,进一步增加其创业道路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