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X省F市高职院校实证分析

2024-05-03 11:23杨佳钦李君怡
福建轻纺 2024年3期
关键词:绿色院校高职

杨佳钦,李君怡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海峡社会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17)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习近平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他强调,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2]。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与根本遵循。党中央及各级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加以支持,也使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界研究关注的热点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已产生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成果。然而,现有研究成果更多是集中“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研究范式僵化、域外经验借鉴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以X省F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协调联动、区域合作、成果转化与共享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为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点滴思考。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X省F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认知、教学教材、团队建设、 成果转换等,并选取39名高职院校师生开展深入访谈交流。在选取访谈对象,教师选择重点考虑性别年龄、专业学历、行政职务、专任兼职等因素,学生选择重点考虑学业成绩、年级专业、创业经验、竞赛经历等因素。

2.2 研究方法

2.2.1 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2023年7月至11月间,笔者先后走访X省F市多所高职院校,深度访谈39名师生,较为客观收集与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2.2 问卷调查法

面向X省F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人员,共发布问卷260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有效问卷244份,有效率为94%。调查问卷共分4个部分,即调研问卷设计用途的说明;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家乡地等基本信息采集;受访者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与评价;采访者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教材、行政管理、成果转换、挑战需求、建议意见等调查。

3 研究结果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成果陆续展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调研中仍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3.1 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深刻

认识到位,行动才会更自觉。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2016年起,各地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4]。截至2019年,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金课”累计开课2.8万余门,选课人数近630万人次[5]。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是侧重理论知识讲授或推崇商业运行模式或理解成创业竞赛计划书撰写,针对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思考相对欠缺,存在较为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比赛,轻实战”等传统认识。调查显示:仅有25%的受访教师选择“非常熟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访谈中,部分受访教师片面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与高职院校学生关系不大”。可见,不少教师对创新创业内涵与定义理解还不够深刻、全面、客观,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进而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调研发现:仅有个别任课教师具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多数任课教师是校内教师兼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有待提升,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有待加强。

3.2 创新创业教育协调联动不够有力

联动到位,发展才会更持久。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6]。多数高职院校立足自身专业特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顶层设计、部门职责分工,陆续出台与配套相应专项文件加以支持,成立创新创业类型课程教研室、发展服务中心、学校专项领导工作小组等,但当前高职院创新创业教育政校企联动、管理部门联动、校院(系)交流互动、学科专业深入融合不够有力。比如,部分高职院校由创新创业学院或教务处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牵头部门,团委或学工部为创新创业类竞赛的牵头部门,其余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加以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各做各的点,看似各司其职,实际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资源和管理都比较分散等[7]。调查显示:77%的受访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协同不够有力,85%的受访教师反馈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非常有限。显然,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实践性,盘活校内外多方资源,加强多方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尤为关键。

3.3 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较为薄弱

观念到位,方向才会更多元。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绿色低碳理念进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并提出有关高校初步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的目标[8]。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主题更加多样、方式日趋多元。各地高职院校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深耕自身擅长领域,不断培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品牌,以党史为主题的红色创业。截至2023年6月,813万名“红旅”青年,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开展创新创业[9]。然而,以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绿色创新创业方向尚未成规模。调查显示:仅有16%的受访青年愿意从事绿色主题创新创业,70%的受访青年学生尚未关注绿色创新创业主题,70%的受访青年学生普遍认为“绿色创业是从事低碳、环保、节能、新能源等产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青年学生对绿色创业关注度不够、研究学习不深,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对文明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创新创业主题教育还比较薄弱。调研发现:具有多年创新创业教育授课经验老师反馈,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开设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官方尚未出台有关大学生绿色创新创业专项政策加以引导与扶持。

3.4 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合作能力不强

开放到位,成绩才会高水平。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10]。伴随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专业理论知识更新迭代加速升级,多数高职院校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化办学,但其将国际化前沿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理论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能力尚未凸显,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全球化视野不足、国际化参与不深、区域化合作不强等特征。调查显示:70%的受访教师选择未能及时跟进学习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前沿理论,80%的受访青年学生认为自身尚未掌握参与国际性创新创业合作的能力。诚然,高职院校是面向社会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组织,也具有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职责使命,限于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发展起步较晚,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能力。调研还发现:不少创新创业科任教师提及多数科任教师为兼任教师,他们不了解受课学生专业知识背景,也没有专门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和实战经验,对学生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前沿知识了解会比较局限。

3.5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共享不够广泛

共享到位,品牌才会响亮。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需要政校企地多方力量整合加以支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互相促进。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依然存在“高校热、学生温、企业冷”“理论研究多,成果转化低”等现象。调查显示:90%的受访教师反馈创新创业教育有成果,但距离将成果转化为商业实践差距还很大;80%的受访教师认为“政校企合作更多是流于表面形式”。可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需要加快实现创新创业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共享能力,同时也要更加注重信息、资源、人才等要素交流共享。调研发现:多位专业教师提及“多数高校专业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滞后性,青年学生如果不了解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与难点问题,单纯依靠创新创业教育就想成功谈何容易?”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对X省F市高职院校的实地走访、深度交流及问卷调查,得到结论如下:

第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师认识不够深刻、教育方法较为传统等问题,致使部分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不够及时、内涵定义理解不够清晰。

第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存在内容有所交叉、职责不够明晰,造成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

第三,高职院校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政策宣传等较为薄弱,使得青年学生对绿色创新创业内容的认识较为局限、绿色行业创新创业意向不够。

第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发展起步较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全球化视野不高、国际化参与不深、区域化合作不强等问题。

第五,政校企地行等多方资源整合不够有力,“高校热、学生温、企业冷”等现象较为明显,存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成果共享不够广泛与转换率较低等问题。

4.2 对策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应立足地方所要、行业所需、时代发展所求、自身专业所长,加大力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与新模式,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4.2.1 创新破难,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潜力

创新是解决发展问题的第一动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立足区域发展办专业、院校生源办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探索式学习、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模式,探索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竞赛活动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和总结创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解认知与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前沿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加大力度开发具有大众化且科普性的普及课程、分众化且针对性的研究课程、个性化且专业性的专业课程、数字化且思想性的网络课程,构建各专业、分阶段、多层次、跨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充分借助教育评价功能,注重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方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过程性、成长性、总结性、实践性等多维度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加强与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4.2.2 协调发展,汇集创新创业教育合力

协调是处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自身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专项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职能部门与院校齐心协力”的工作体系,制定院校(或系)职责分工、发展规划和详细指导纲要;要立足专业特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专业课、基础课、思政课、素质拓展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探索具有特色的跨专业、分阶段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要紧抓资源禀赋,加大力度盘活创业园区、工业园区、孵化基地、实践基地、实训教室、名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以项目式、研讨式、专题式方法,加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平台建设、模拟实战、落地运行等,进一步构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贯通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2.3 绿色赋能,筑牢创新创业教育定力

绿色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创新创业绿色环保理念教育,梳理并讲解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对绿色环保理念、生活生产方式的认同,使得绿色主题成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重点实践方向或重要遵循原则;要加强创新创业绿色环保主题宣传,及时收集并宣传各级有关部门绿色环保主题政策文件精神、地方绿色环保创新举措,营造良好的校园绿色创新创业氛围;要加强绿色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借助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参观访学等活动,组织青年学生走进绿色环保类企业,聆听绿色行业发展,观摩生产设备与流程,加强青年同学对绿色创新创业的认知,增强绿色创新创业的行动自觉。

4.2.4 开放提升,焕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

开放是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拥有拓展全球化视野的能力,加强域外国家历史文化、技术文明、社会发展等内容学习,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眼界视野,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善于学习、分享域外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要拥有对标国际化标准的本领,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国际规则与要求等内容,加大力度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组织人员编写国际化与本土化衔接教材,大力推进标准化、特色化与规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拥有区域化服务的本领,深入解读“一带一路”倡议、RCEP、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等国际性、区域性合作内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人才库、信息库、项目库、课程库。

4.2.5 共享互惠,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效力

共享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原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政校地联合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地方社会资源等力量,持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件、基础硬件及合作机制建设,继续探索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室;要坚持校行企联盟共享原则,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智力、行业规范及企业资源等优势,做好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中心等共享性、互助性、活跃性的平台建设,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有利舞台与平台;要坚持校院中心工作站联系共享原则,聚焦创新创业教育主题,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中心、工作站等在人才资源、生产标准、项目合作等方面交流,并发挥高校智库研究力量,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联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竞争力。

猜你喜欢
绿色院校高职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