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冰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在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陕西传统手工艺之一的秦绣,不仅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更承载着丰富的陕西地域文化内涵。同时,面对现代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非遗技艺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受制于工艺复杂、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在融媒体时代,非遗秦绣文化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本研究集中探讨非遗秦绣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推广策略,通过积极发挥融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积极探索秦绣适应新时代的传承模式和推广路径,为推动非遗秦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建议。
秦绣是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一种,又被称为“纳纱绣”和“穿罗绣”。秦绣历史悠久,作为陕西民间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是以丝线在织物上刺绣出各种图案和花纹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技巧,亦被后人称为“秦人秦绣”[1]。
秦绣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中就有豳风(今陕西旬邑)“西南刺绣”的记载;到了汉代,纳纱绣开始从民间走入宫廷,专供皇家贵族使用;唐代社会物质丰富,纳纱绣又逐渐在民间流行,由于针法独特且花样百变,在当时的长安地区盛行一时。但秦绣真正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西安市工艺美术工作者对流传民间的陕西省古老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进行挖掘,在充分吸收陕西民间刺绣精髓的基础上整理、开发出新绣种—秦绣,亦成为陕西独有的一种精致的民间传统纯手工艺术品,并于2015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此后,秦绣被逐渐开发成各类服饰产品或箱包外观装饰、家居摆件等,亦成为陕西非遗文化的精品代表作之一。
与苏、湘、蜀、粤、闽、苗等刺绣流派手法的细腻婉约或雍容华贵不同,秦绣极具陕西地域文化特征,其表现手法独特新颖,巧妙运用数百种针法,例如搀针、齐针、排针、回针、断针、接针等[3],通过多种针法的结合达到绣品多姿多彩又充满立体光影感和装饰对比性的效果。
秦绣设计讲究“图案设计服从针法”且“风格多变”,既可古朴典雅又可鲜活艳丽,同时具有陕西黄土高原粗犷、豪放、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情调。对秦绣工艺特点进行总结,具体可从设计方法、底料选取、施针方法、色彩表现、艺术风格等层面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例如在秦绣作品《永乐宫壁画》(图1)中,西王母人物形象在针法的表现下稳重饱满且色彩鲜明强烈,细看作品中的服饰和头冠,采用了簇针、间针、刻针等针法[4],整幅刺绣作品既有豪放之感,亦有细腻的表现之处,变幻多端,花中套花。各类单针长度各不相同,使同一色线产生了不同的色彩变化,具有优雅流畅、生动优美的装饰韵味。同时,利用秦绣开发的各类服饰、箱包等产品,通过融合陕西地域文化元素,如秦腔脸谱、皮影、年画等,将地域文化通过非遗秦绣这种独特的手工艺进行艺术转化,亦打造出独具文化内涵特色的秦绣工艺品。
图1 秦绣作品《永乐宫壁画》(中国刺绣大师张漪湲作)
表1 秦绣工艺特点
融媒体时代为非遗秦绣文化传承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秦绣作为传统非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不仅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彰显了陕西刺绣工艺的源远流长。秦绣作品不仅具有极致的装饰性美感,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有助于正确培育大众的审美观、历史观、文化观与艺术观。通过各种数字化媒体平台和技术,秦绣文化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展示给全球观众,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融媒体也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了更多展示和销售的渠道,有助于刺绣工匠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传承是铸造社会精神文化的关键,以秦绣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结合秦绣工艺中的工匠精神、绣花针精神,采用融媒体推广方式,可使秦绣文化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受众参与度更高、信息交互性更强,引领社会大众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对秦绣文化的挖掘与工艺制作多方位、多媒介传播可进一步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效践行“以文砺人”的文化理念[5],使秦绣文化被更多人关注,以不同的媒介方式了解秦绣文化的历史与技艺特点,从推广传播、鉴赏层面逐渐向技艺传承、技能传承等实践层进一步拓展,从而有效激发人们保护和传承秦绣非遗文化的动力,创新秦绣文化在当代的传播方式。
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秦绣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较弱,与川北皮影、蜀绣、马勺等非遗项目相比,无疑缺乏曝光度和宣传力度。在当今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情况下,在网络中搜索关于秦绣的各类话题可以发现,秦绣的热度相对较低。同时,由于目前秦绣的知名度较低,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陕西境内,且所处的刺绣市场亦是一个较为冷门的小众市场,导致秦绣的市场前景不足,无疑影响了秦绣文化传承。如何让秦绣文化脱颖而出,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认可,是当下秦绣文化传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秦绣是手工制品,耗费人力、时间且工艺精细,制作工艺难度较大,需要学习者花很多时间和耐心钻研这些针法与图样,对于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尤其对于年轻的受众群体,大多数人都没有耐心学习或深入了解这样的刺绣技艺,而刺绣传承的方式是以“师带徒”为主[6],导致秦绣文化并没有真正走入普通大众。目前,秦绣技艺传承面临人才不足、后继无人的现状,无疑会导致秦绣文化传承受到威胁。
目前,非遗秦绣文化在推广中以线下展演、作品展示等为主,推广方式相对老套且传统。线下活动虽然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秦绣的工艺与特色,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单一,面向的推广对象十分局限,无疑限制了非遗秦绣文化的传播范围和知名度。依靠线下活动的推广方式已无法吸引年轻一代对秦绣文化的关注,尤其在当下融媒体时代,秦绣文化的传播媒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非遗文化传播应结合“互联网+”“点阵传播”等思维进行有效推广。
在融媒体时代,非遗秦绣文化传承应打造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以此推动秦绣文化精准传播。一方面,积极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等。各类全新媒体平台不仅使传统技艺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曝光,亦为老手艺的传承带来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创新秦绣文化的传播形式。结合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秦绣制作过程、历史背景等,提高非遗秦绣文化的传播效应和热度。2021年《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6月10日,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1 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涵盖率达97.94%,可见匠人和艺术家们不仅可以通过非遗展示直播、短视频拍摄获取可观收入,还可以在直播中加入许多新想法,让传统技艺迸发出新的生机。因此,打造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是当前秦绣文化传播的关键,通过定期发布非遗秦绣文化相关内容,利用数字智能媒体赋能非遗秦绣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在秦绣文化传播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进而提升秦绣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非遗秦绣文化,可以结合非遗品牌思路提升秦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推广的方式,间接促进秦绣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承。一方面,线上可建立专门的秦绣文化宣传网站,以网络媒介形式展示秦绣文化的历史、工艺和产品,通过举办线上展览、直播销售活动,提高大众对秦绣文化的兴趣,提升非遗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线下可通过各类展览合作、手工艺市集、秦绣进校园等活动[7],传播秦绣文化的地域文化、工艺流程和历史背景,或结合“短视频+非遗+电商”的品牌思路,搭建秦绣产品变现平台,既能展示秦绣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吸引更多人通过短视频了解和认可秦绣文化,方便视频用户购买相关非遗产品,加速内容变现,逐步提升秦绣相关非遗品牌在当代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目前,非遗秦绣文化除了要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外,还要贴合“互联网+”传播思路,重视非遗秦绣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一方面,要大力开发秦绣文化数字资源库。通过拍摄、录制、数字化档案收集等形式,将秦绣工艺、作品等非遗信息和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无限延长秦绣文化传承的信息存储时间,并在后期建立在线资源库平台,可为共享秦绣文化信息、完善信息和修改信息提供一定的便捷。另一方面,对非遗秦绣文化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结合融媒体传播思路,可以开发相应的秦绣文化App宣传平台、秦绣工艺虚拟体验平台等,进一步强化秦绣文化在推广宣传中的即时性、交互性及体验性特点。例如在秦绣虚拟体验平台举办活动,让大众可以使用秦绣针法工艺进行虚拟体验,由此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秦绣文化的传承,拓展非遗秦绣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承之路。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的合理使用可以推动非遗秦绣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推广,尤其是各类智能媒介平台的应用,可以打造沉浸式的秦绣工艺观赏体验,提高非遗秦绣的传播影响力。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融媒体传播特点,大力改进秦绣文化推广方式,让这一极具地域文化风情、陕西非遗特色的项目被更多人认识并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