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中举,朱相,汪明月
(1. 浙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的气候持续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日趋枯竭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加剧,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绿色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新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越来越依赖于跨越组织边界的技术转移[1]。为了推动绿色技术转移,国际相关组织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京都议定书》呼吁工业国家建立更加灵活的清洁发展机制来实现两个主要目标: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鼓励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技术转移[2]。目前,绿色技术转移已经被证明在缓解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中远低于目标需要,而如何促进绿色技术转移在国际社会仍处于讨论阶段[3]。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创新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学术界对绿色技术转移的相关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4],绿色技术转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当前,关于绿色技术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主要关注影响绿色技术转移的因素。例如,临时绿色技术转移或短期绿色技术转移[5]、交货时间[6]、缺乏技术转移经验和技术不兼容[7]。其二,探讨绿色技术转移潜在的作用结果。例如,绿色技术商业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技术接收方与技术转出方之间的合作[8];最主要的是,绿色技术转移活动能够促进企业展开节能减排活动。此外,最近的研究则强调通过实践合作从外部伙伴处吸收经验、知识和技术方法,或从外部代理购买知识、技术方法或绿色技术[9]。
总体来说,以往学者虽然针对绿色技术转移和影响因素作用结果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此外,目前关于绿色技术转移的内涵特征、理论框架等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因此,有必要对绿色技术转移的内涵、性质、理论框架、影响因素、作用结果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为了综合全面地评述绿色技术转移,本研究首先基于“green technology transfer”“sustainable technology transfer”“clean technology transfer”等关键词在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数据库系统收集绿色技术转移相关研究文献;然后,进行阅读分析挖掘已有相关文献对绿色技术转移概念的阐释,识别和提炼绿色技术转移的概念、性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转移相关理论,梳理以往研究的内容和研究主体,从而为充分了解现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阶段性总结。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难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绿色技术转移的相关研究方向。本研究不仅能为未来绿色技术转移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还能为政府推动绿色技术转移提供一定的参考。
(1)技术转移的起源和内涵。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展开较早,相关研究文献也比较多,但是关于技术转移的概念仍然没有达成共识。由于概念的模糊性,许多研究试图从技术许可、知识转移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界定[10]。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还是IPCC[11]的宽泛定义,即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等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专门知识、经验和设备的流动,涵盖了国内外技术推广与合作,由技术的学习、理解、运用、推广等过程组成。此定义对技术转移的内容、转移主体、转移过程等的阐述较为详细,也成为技术转移的主流定义。
此外,技术转移与技术流动经常被替换使用,但是技术转移不同于技术流动。技术流动包含技术共享和技术转移,技术共享强调技术的提供和贡献,而不是技术的接受和再利用,并且技术流动有“组织内部流动、组织内部流入和外部流出”三个可能的方向[12]。组织内部流动是指组织边界内的技术流动,例如,某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团队或单位之间的技术流动;相比之下,流入和流出则描述了跨越不同组织边界的技术流动[10]。在实际中,技术转移更加强调两个组织之间的技术流入和流出,即先进的技术如何在两个不同的行动者之间转移,也是跨越组织边界的技术流程[4]。
(2)绿色技术转移的概念。绿色技术转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COPELAND 等[13]提到的“green technology transfer”一词,他们主张购进绿色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污染水平和促进清洁生产,而且还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实际上,一些学者如GRUTTER 等[14]、COSTA-JÚNIOR等[15]认为绿色技术转移是促进企业保护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基本组成部分。
与其他技术不同,绿色技术侧重于减少排碳量和减轻环境污染。GUO 等[16]在研究中指出,绿色技术转移是指“无害的环境技术”的转移,并且该技术在实现全球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会减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17]。
(1)绿色技术转移的要素。就本质而言,绿色技术转移属于技术转移的范畴,但主要区别在于绿色技术转移强调了所转移的技术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特征。因此,与BATTISTELLA 等[4]提出的技术转移的要素相同,绿色技术转移的要素包含绿色技术来源方、绿色技术接收方、绿色技术、渠道和绿色技术转移机制五个方面。其中,绿色技术来源和接收方是绿色技术转移的基本要素,绿色技术转移机制是绿色技术转移的关键要素。
绿色技术转移机制可以分为传统转移机制和非常规转移机制。传统的技术转移机制通常涉及相对较低水平的跨组织相互作用(或主要是单向向内流动),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传统的技术转移机制对绿色技术接收者的努力和能力投资要求不高[5]。大多数有关“技术转让”的文献都集中在这种传统机制上,例如,STAMM 等[18]指出企业在通过绿色技术转移的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很多绿色技术都是“现成的”且有效的。虽然绿色技术转移通常需要技术接收方的努力和投资,但是可能仅限于微小的调整。因此,这些传统机制本身不太可能促进产生具有变革性的技术、知识或经验,能否产生这些效果取决于被转移的技术在“技术接收方”组织中如何被使用,并且这种传统的转移机制会随着时间而变化[5]。
与传统转移机制不同,非常规的转移机制需要企业组织间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并且依赖于技术接收方的大量的“努力”和“投资”[5]。相比较传统的技术转移机制,非常规的转移机制通常难以管理。例如,在一家被收购的企业中,要内化体现在人和组织惯例中的技术和知识并不容易,内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技术接收方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还可能取决于企业的花费支出[19]。虽然非常规的技术转移机制运行比较困难且昂贵,但是关于技术学习和追赶的文献表明,它对企业进行创造新技术的知识和经验至关重要[20]。在跨国企业绿色技术转移中,STAMM 等[18]指出,大型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不愿意接受传统的技术转让模式,因为该模式意味着对国际技术提供者的依赖;LEMA 等[5]也指出,非常规技术转移机制可能是绿色技术领域的关键。
(2)绿色技术转移的形式。基于不同的技术转移机制,形成的技术转移渠道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经营许可、专利转让、基于人的知识转移、不同组织间的研究合作研发、通过媒体和互联网传播无实体知识等[21]。虽然技术转移有很多种渠道,但其本质上是“技术”的形式不同。绿色技术转移的形式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实际设施和设备方面的“硬”技术转移;另一方面是以知识、能力建设等形式进行的“软”技术转移[22]。同样,POPP 等[21]也指出绿色技术转移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类:具体化的和非具体化的绿色技术转移,其中,具体化的绿色技术转移涉及实体转移,而非具体化绿色技术转移与技术、经验等有关。
绿色技术转移的分类主要依据绿色技术依存的形式,而且这两种绿色技术转移类型之间的区别在于“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虽然,转移先进的绿色技术可能会提高技术接收方的生产效率,并帮助技术接收方以一种绿色的方式运营,但是,先进的技术转移无法为技术接收方提供复制和开发绿色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无实体的绿色技术转移允许技术接收方发展技术和技能,触发可用于绿色创新的项目[23]。在绿色技术转移过程中,许多硬技术转让项目也会涉及与新技术转移有关的知识转让和能力建设[22]。
对绿色技术转移的测量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但受绿色技术转移过程复杂性的影响,研究者们采用了专利测量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其进行测量。
(1)专利测量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专利数据来分析创新和国际技术转移,特别是在环境领域。使用专利数据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专利数据关注于创新过程的输出,并提供了关于本发明和本申请人的性质的丰富信息[24];其次,国际专利分类(IPC)将技术分为8 个部分,其中有70 000 多个独立的符号作为标准分类系统[25],专利数据可以被分解到特定的技术领域;最后,专利数据不仅提供了开发这些新技术的国家的信息,而且还提供了使用这些新技术的国家的信息。当一项新技术被发明之后,发明者会决定在那里推销他们的发明以及如何保护与该发明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系统能够授予发明者对该发明进行商业开发的专有权[26]。因此,在A 国发明并在B 国获得专利的技术的数量,可作为从A 国转移到B 国的发明数量的指标[27]。其中,JAFFE 等[28]、PER[29]采用专利的引用次数衡量技术的转移。
(2)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指在给定的文本数据集中对其进行数据清理、分词和特征提取,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30]。绿色技术转移的测量使用的文本数据集一般是项目设计文件,也有部分数据来源于访谈。其中,DECHEZLEPRÊTRE 等[31]基于644 个项目的文本数据,对绿色技术转移进行了评估,也对绿色技术转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频率、类型等内容。NGUYEN 等[2]利用访谈数据对绿色技术转移进行了测量,并且该方法也曾被应用在其他研究之中。
(3)问卷调查法。以往的研究也选取与绿色技术转移相关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对绿色技术转移进行测量[32]。此类研究适合采用有目的的抽样设计,抽样设计的重点是确定那些与绿色技术转移活动相关的受访者[33]。例如,GAAST 等[34]在探索CDM 促进向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转移的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了5 个案例国家作为调研对象;BOLATAN 等[35]基于以往研究,开发了测量量表,用于测量技术转移的水平。
随着绿色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针对绿色技术转移发生的潜在原因和机制开展研究的文献也不断增加。基于制度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国内外学者探究了财税政策、技术复杂度等变量对绿色技术转移的影响作用。
制度理论学派认为组织是由文化、社会以及其他象征性的因素所塑造的,并且这些因素构成了组织的制度环境[36]。制度理论强调,组织考虑到合法性和不确定性,会采取旨在符合社会规则和仪式的策略,且这些策略通过与类似组织的互动得到外部定义和加强[37]。制度理论认为,组织决策者的行为不仅依赖于其追求和目的,更会受到来自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相关的行业组织[37]。面对不同的制度压力,组织会主动做出战略反应,以响应制度压力获得组织合法性。其中,组织可以用来应对特定制度压力的策略,包括默许、妥协、回避、蔑视和操纵[38]。企业受到的制度压力通常来自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而促进绿色技术转移的政策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政策和激励型政策,以往的研究大多也是围绕这两种类型的政策展开的。
命令控制型政策通过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征收外部成本税等,迫使消费者或生产者改变行为。从环境税和排污费的视角,LOVELY 等[39]指出如果没有环境政策的压力,由于绿色技术的成本昂贵,企业则缺乏采用绿色技术的动力;但是迫于制度压力,企业必须采取成本较高的绿色技术以减少环境税和排污费带来的高成本。从环境法规视角,GALLAGHER[40]研究发现,尽管环境法规促进了外国绿色技术转移到中国,但是转移到中国的绿色技术并不先进,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汽车上使用的排放控制技术并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
激励型政策一般是为企业或消费者提供补贴、免税等,以鼓励绿色技术转移。从税收优惠视角,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免税或减税可显著刺激绿色能源或绿色汽车的使用[41]。其中,GALLAGHER 等[42]研究表明,在诱导消费者购买绿色混合动力汽车方面,销售税减免比所得税抵免更有效。此外,税收抵免不仅可以促进高效透明的绿色汽车技术的扩散转移,还可以带来预期的社会效益[43]。从技术转移障碍视角,KOCHENKOVA 等[44]指出,绿色技术转移的障碍主要是以市场效率低下的形式存在,而市场效率低下最重要的障碍是资金缺口,即缺乏私人资金来支持绿色技术转移活动[45]。
技术差距理论最早是由POSNER[46]针对国家技术贸易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技术差距是发生技术转移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存在技术差,则不需要进行技术转移。技术差距存在两类模式[47]:一类是单纯的技术差距模式,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国家之间能否发生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48];另一种是“商品模式”,该模式中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效率不同,生产效率影响着技术的优劣与熟练度,也是决定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49]。基于技术差距理论,PAUL[50]提出了“技术差距均衡论”,认为两个国家之间要保持持续有效的技术转移活动,就必须保持技术差距;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但是生产创新产品的成本较高,为减少成本,发达国家需要进行技术转移,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则获得了先进技术。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DUNNING 等[51]提出了“边缘双重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转移会受到技术转移来源方和接收方的共同影响,即技术转移受到技术转移双方资源基础差距的影响,技术差距太大会影响技术接收方技术转移效果。
基于美国在不同国家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技术许可支付与进口支付数据,HOVHANNISYAN[52]的研究表明,较大的技术差距有利于通过进口进行间接的技术和知识转移,而且平均技术差距每增加10%,许可与进口技术投入的份额会减少1.5%。由于技术差距过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大多数绿色的技术“前沿”方面缺乏创新的动力[53]。在回顾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中,POPP 等[21]也发现大部分绿色技术创新发生在世界领先经济体,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外国投资等途径来获得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知识,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除了上述几个理论以外,也有学者从其他理论视角剖析了影响绿色技术转移的因素。例如,DARR[54]提出了“知识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转移在本质上是知识的转移和流动,而不同组织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本质上是知识水平的差距;斋藤优[55]提出了需求资源论,该理论认为需求和资源是组织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两者之间需要相适应。因此,技术转移的潜在动因是由于需求和资源之间的不协调,需要通过技术转移来进行调整使得两者相适应。其中,绿色技术在各个国家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发达国家,公众购买绿色产品很重要的原因是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因为价格;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本质上是对绿色技术和知识的需求,由于资源与需求的不匹配,促进了绿色技术的研发和转移、转化[56]。
此外,技术转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技术转移过程中既包含设备、产品等具体化的技术,也包含以设备、机器等为载体的非具体化的技术,因此,技术内在性质和特征必然对绿色技术转移活动过程产生影响。例如,GUAN 等[57]发现,那些方便使用的简单并且与技术接收方所拥有的技术流相类似的绿色技术更加容易发生技术转移;COSTA-JÚNIOR 等[15]指出,对现场技术风险的焦虑是绿色技术转移的一个重大挑战;ONUOHA 等[58]也指出,绿色技术转移接收方对技术风险的担忧不利于绿色技术的成功转移。
绿色技术转移与传统技术转移的差异在于它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除了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以外,绿色技术转移的作用结果还体现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
(1)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生产过程或引入新工艺以减少环境影响,如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的转变,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59]。然而,与一般技术创新相比,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困难,需要通过与外部伙伴的合作,通过绿色技术转移,解决绿色技术创新过程面临的相关技术、知识、经验缺乏等问题[60]。新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转移专业越来越依赖于跨越组织边界的技术转移,没有内部和外部的密切合作,很难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改进和创新[1]。
其中,JIAO 等[61]在探索由于知识水平造成的技术差距对绿色技术转移的影响中发现,绿色技术转移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针对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HAO 等[62]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改善环境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由于技术溢出效应所形成的绿色技术转移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基于技术差理论,HONG 等[63]发现绿色技术转移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差距较大和预期技术差距较窄的领域可能获得更多收益。
(2)环境绩效。环境绩效是指在能源节约、资源利用、废物治理等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64]。以往的研究表明,绿色技术转移活动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效率,进而帮助企业提高其环境绩效[61]。
为探索绿色技术转移对环境绩效的影响,部分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例如,SUNDBLAD 等[65]的研究间接表明,绿色技术转移活动能够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活动,提升环境绩效。OYELARAN-OYEYINKA 等[66]在关于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中指出,在一些缺乏先进绿色技术的国家,绿色技术转移是加快其应对环境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此外,FU 等[67]在关于中国和印度太阳能光伏产业中技术转移的研究也间接表明,由于国家创新体系对绿色技术转移的支持,中国和印度的太阳能和光伏行业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的环境绩效。
(3)经济绩效。绿色技术转移不仅可以带来组织的商业和社会行为的结构性变化,包括发达国家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水平的大幅下降,还可以复苏衰退的行业或通过转向(绿色)工业增长的新领域来实现经济增长[68]。为探索绿色技术转移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往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了研究。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FERREIRA 等[69]的研究表明,创造性地利用技术转移带来的绿色技术有助于提高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财税政策视角,CAPASSO 等[70]认为绿色技术转移的政策可以对市场不关注环境保护的经济领域进行纠正,而且绿色技术转移政策是新兴绿色产业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领导地位的基础,至少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新形式的经济增长[71]。从商业机会的角度,JAKOB 等[72]认为绿色技术转移能够通过促进投资和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保持可持续发展,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商业机会。
(1)绿色增长的中介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绿色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但是,FERNANDES等[73]指出,绿色技术转移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长链关系,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越来越可能依赖于中间因素绿色增长。绿色技术能够解决基于生产和需求所产生排放物[74],因此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而实现绿色增长[75]。此外,绿色增长意味着使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绩效的增长[76]。绿色技术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和组织,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经济优势和提升绩效,但也间接地通过应用绿色技术改善了环境和社会绩效[73]。因此,绿色增长在绿色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2)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竞争优势意味着企业在成本、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利润或利益[77]。企业通过绿色技术转移,将具有绿色创新属性的技术、设备、知识加入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丰富企业绿色知识资本以应对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还能够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78]。此外,绿色技术转移活动在向技术接收方转移绿色技术的同时,有助于技术接收方弥补技术和知识短板、拓宽视野、内化并创造新理念新思想,进而提高产品创新性及其竞争优势[79]。绿色技术转移带来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会积累到那些能够管理好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企业,并且能够对企业产生寻求发展和支持的经济激励作用[80]。
(3)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外部新信息的价值并将其吸收和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19]。虽然技术差距是发生技术转移的基本条件,但是绿色技术转移的效果也会受到技术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影响。当技术接收方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时,它们将能够更好地从技术差距中获益[81];当通过技术转移所获得的知识与企业的吸收能力相结合时,有可能实现更有价值的创新[82]。因此,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企业可能更好地识别、吸收、转化和应用从绿色技术转移中获得的绿色知识,更好地促进绿色创新。
其中,OLAWUYI[83]在关于绿色技术转移和解决非洲的气候技术差距的研究中指出,非洲为减少气候变化威胁做出贡献的程度取决于非洲对绿色技术的吸收能力;LI 等[84]利用中国2003—2010 年的省级数据,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在外国直接投资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调节作用,其中,外国直接投资是绿色技术转移的一种渠道。但是,BAI 等[85]的研究表明,受绿色创新的复杂本质的影响,吸收能力并没有显著地调节绿色技术转移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研究中能够看出,以往的学者在关于绿色技术转移的内涵、测量、影响因素、绩效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以下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绿色技术转移测量工具仍需改进。目前,对绿色技术转移的测量主要使用的是专利测量法,缺乏较为直接的测量绿色技术转移工具。专利测量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测量绿色技术转移,但是专利更偏向于对绿色技术转移成果的测量,对于部分特殊的绿色技术测量效果可能不佳,因此,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也有部分研究者采用文本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但是,测量的准确度还不够高,也缺乏成熟的测量量表。因此,开发高信度、高效度和适用于本土化研究的绿色技术转移测量方法,将有助于提高相关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促进绿色技术转移的发展,同时也是绿色创新领域发展趋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绿色技术转移前置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有待深入探索。对绿色技术转移的研究,虽然很多学者已经从制度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视角识别多种影响因素,但是总体而言,目前识别的绿色技术转移影响因素仍然较少,且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绿色技术转移共同作用仍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这些影响因素对绿色技术转移会产生哪些影响,影响方向、影响强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索。此外,这些影响因素在绿色技术转移对环境绩效、经济绩效产生影响作用的过程可能也会存在调节的作用,这些影响效果也都需要深入探究。从以往绿色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文献量来看,关于政策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最多,其他方面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绿色技术内在特征方面因素的研究偏少。
(3)绿色技术转移的作用机理研究需进一步深化。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试图分析绿色技术转移如何提升环境绩效或经济绩效。但是,“绿色技术转移—环境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研究仍然缺乏,而“绿色技术转移—经济绩效”之间的作用也不会局限于当前研究所发现的少数几个变量。此外,FERNANDES 等[73]也指出,绿色技术转移为什么以及如何能够影响经济增长背后的因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调节变量的存在,使得绿色技术转移与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绩效、经济绩效等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目前,以往学者主要从吸收能力的视角探究对绿色技术转移的绩效作用产生调节作用的变量,但是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所以,未来关于“绿色技术转移—绩效”的中介量与调节变量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化,这也将有助于完善当前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