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2024-05-02 06:00孙振东唐家莉
教育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劳动阶段

●孙振东 唐家莉

为解决劳动教育实施“窄化”“片面化”“形式化”等问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明确了劳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形成了反映劳动素养要求的劳动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以实践为主线的、完整的课程内容结构,为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方向。为了避免将作为育人途径之一的生产劳动活动与生产劳动课程等同,有必要开发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因此,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价值

其一,明确劳动课程育人指向。从教育的目的看,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年轻一代获得全面发展,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年轻一代首先要具备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必备的基本素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过程的智力因素不断增加,劳动的技术含量也逐步提高,年轻一代与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这些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劳动教育不仅要设置专门的情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也要努力提高科技含量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内容结构上看,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既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养成,也要重视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形成。

其二,完善劳动课程体系。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功能发挥中起着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课程的主体和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也都要围绕课程内容的安排及结果展开。由于我国各地区、各学校的劳动教育基础不同,为了确保各地区、各学校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筛选和组织劳动课程内容,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因此,基于统一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是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三,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劳动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并不要求每个学校都展开农业生产劳动,而是要求学校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内容结构要求确定劳动项目。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学校所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情况,保留了传统的、有价值的内容。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新技术体验、职业体验类等劳动活动纳入劳动课程内容,丰富劳动课程内容,更好地发挥劳动课程的价值,进而促进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人通过劳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活本身,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也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实现对自然物的占有,获得满足自身吃、喝、穿、住等基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2]正是因为劳动人类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劳动,人类社会将难以延续和发展。随着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个人要想进入生产过程从事生产劳动,就必须掌握现代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劳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也是协调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原则。[3]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劳结合理论为理论基础。

(二)现实依据

劳动课程的发展历经几十年的曲折,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已有的生产劳动课程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产劳动内容科技含量不高。学生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仅限于一些简单操作,如剪纸、折纸等简单传统手工制作。二是生产劳动内容简单、单一。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一方面强调回归学生真实的劳动世界,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了解到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注重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技术知识,为学生未来从事某种职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强调与地域内的文化保持一致,符合地域内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以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心灵上的满足。

(三)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的很多理论与实践为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德国、俄罗斯为例,德国的劳动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技术、家政、法律、生物、自然科学、日常文化、职业和学业导向等领域。[4]在新一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德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劳动能力为导向,课程内容以劳动、经济和科技为核心领域,课程编制依托主题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课程实施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策略。[5]德国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注重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也重视学生劳动质量意识、劳动经济意识的形成,注重加强与社会生活、职业的联系。俄罗斯以“工艺学”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载体,侧重于劳动技术方面。“工艺学”包括三大类,即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6]此外,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也具有参考价值。

三、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价值取向的统一性原则

其一,观念、精神、习惯、能力的统一。针对当前大中小学生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爱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应当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引导他们学习体认劳动价值。但是,爱劳动不等于懂劳动、会劳动。只教学生要热爱劳动,却不教学生如何劳动,不符合劳动课程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要关注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形成,更要注重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以观念、精神、习惯以及能力作为基本要素。具体而言,劳动观念应当包括使学生成为一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人,并且能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知晓劳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以及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劳动精神包括使学生具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意识,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的内容。劳动能力应该包括使学生将来能够自如应对劳动的变换、劳动职能的变更、行业与职业的更迭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二,个人、社会的统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是为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出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考虑。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劳动教育是教劳结合的一种体现形式,必然要承担起提高全体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任务。基于此,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发展,加强与科技的联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个体成人的过程必然会留下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烙印。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过程有所不同,形成不同的民族特性。这些在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具备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内容结构的多样性原则

其一,劳动形态的多样性。不同的劳动形态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劳动教育必须正视真实劳动世界发生的变化,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充劳动形式和内容。只有发展了的课程内容才具有生命力。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劳动的传统形态,也要包含劳动的新形态。一方面,课程内容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中正确的、合理的知识,注重选择传统劳动中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知识。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去除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把能够反映未来趋势的劳动适当纳入其中。

其二,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劳动内容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劳动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劳动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涵盖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和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二是劳动内容的跨学科性。义务教育学校里开设的学科,都是为了完成某方面教育任务而设置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研究现实中某方面客观现象的规律性,各学科课程内容应该保持必要的统一和相互联系。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的生产劳动课程内容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衔接,以利于学生把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进而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四、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是一个包括“爱劳动的教育”和“会劳动的教育”的完整体系。“爱劳动的教育”重视体力劳动,目的是磨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会劳动的教育”重视现代生产劳动的科学技术基础,劳动内容的科技含量更高。

(一)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1.爱劳动的教育

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不是通过人的意念制造出来的,而是依靠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当今世界任何新的发明、技术和工艺都离不开人的劳动。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8]因此,人如果不劳动、不会劳动,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伴随劳动的形态以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人们对劳动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炫富”“躺平”等不良风气给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反射到教育中,突出表现为学生鄙夷劳动、鄙视劳动者以及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这些状况,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既要强调脑力劳动,也要重视体力劳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劳动人民的辛苦。

“爱劳动的教育”旨在增加学生投身劳动创造和社会建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劳动的教育”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和态度、劳动品质的教育,属于德育范畴的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就是要扭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使学生懂得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和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爱劳动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锻炼,使学生能够秉持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劳动,并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品质。“爱劳动的教育”应当以传统劳动为基础内容,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和人类在不同时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呈现在学生面前。

2.会劳动的教育

“会劳动的教育”指技术范畴的劳动教育,即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不是要学生掌握一项技艺,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联系理论与实际以及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并掌握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基础原理以及相应的各种基本技能,并为他们以后从事各种职业打基础的教育活动”[9]。“会劳动的教育”将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融合,在传统劳动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劳动的方法、工具、技术。

“会劳动的教育”不是要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劳动技能,也不是使学生学会某几种劳动。因为,现代生产各部门、各行业、各工种分工越来越细化,新兴劳动形态也不断产生,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可能让劳动者在生产过程或者学校教育中完全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会”劳动表现为“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10]即马克思所说的综合技术教育。所谓“综合”不是指技术的综合,而是有关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技能以及工具的管理和使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学生掌握的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中具有共性的、能够反映当前生产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种生产普遍适用的基本工具,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劳动奠定基础。

3.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把作为德育内容的劳动教育和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技术教育进行区分,是出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操作难度以及师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目的是使劳动课程更好落地,并非是将这两方面割裂开来。“爱劳动的教育”和“会劳动的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如果不热爱劳动,很可能会鄙视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因此,即便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目的的内容,也应该尽量含有技术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被这种劳动形式所吸引并劳有所获,进而使劳动课程发挥培养学生爱劳动和会劳动的双重效果。

(二)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的总体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采取“领域——模块——项目”的结构形式,划分为社会、创造、科技、职业四个领域。社会领域主要是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内容纳入生产劳动课程的范畴,加强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在生活方面,课程内容要能够体现当地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在生产方面,课程内容围绕传统生产劳动与现代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和管理展开,包括一些具有生产性和实践性的复杂劳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强调学生对基本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的掌握。创造领域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地生产劳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持续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科技领域的内容主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旨在增强学生对真实劳动场域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课程内容围绕现代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展开,强调学生劳动能力的形成,重视传统劳动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职业领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职业,并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这一领域的实践内容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学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前职业的类型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将来从事某项职业打下基础。小学3-6年级为职业了解,7-9年级为职业引导。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各领域的要求,确认各任务群的模块,进而确定各任务群的劳动项目。

(三)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的学段分配

小学中低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劳动的意识。课程内容侧重于农业生产劳动和传统工艺制作。农业生产劳动项目可选择植物种植或者动物饲养,课程实施考虑学校与家庭协同。具体内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种植当地常见的1-2种土培或水培植物,或者选择饲养1-2种常见的爬行类动物。传统工艺制作主要是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了解传统工艺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够识别简单的示意图,并且尝试去设计简单的作品,可结合传统节日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如剪纸、编织、折扇制作等。

小学高年级阶段重视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养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种植、养殖以及工艺制作等,使学生能够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技术和方法,并且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劳动。相较于小学中低年级,小学高年级的农业生产劳动和传统工艺制作内容更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要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选择工具更多样、操作步骤更复杂、创新性更强的项目。此外,在这一阶段也可以从工业生产劳动和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让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工业生产劳动过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还可以分析新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的进步之处,感受现代劳动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热情。

初中阶段为实践探索以及习惯巩固阶段,重在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更加重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的联系,劳动项目实践应更具有综合性。农业生产劳动要能够让学生体验先进的种植或者养殖方法,感受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与小学相比,初中阶段的生产劳动内容涉及现代劳动的元素更多,使用的方法更加先进。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例,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现代智慧农业,利用数智农场实践基地展开劳动实践,从种植养护到加工,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动。在这一阶段,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劳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劳动实践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生产劳动的价值。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劳动阶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