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波: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2024-05-01 05:35张桂林周闻韬
党员文摘 2024年9期
关键词:猿人古人类巫山

张桂林 周闻韬

长江三峡腹地的重庆市巫山县,绵延群山环抱下,一个数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内,坐落着一个叫庙宇的小镇。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现场,年过九旬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再次续写着他和“巫山猿人”的不解之缘。

从业60多年来,黄万波用毕生精力专注于古人类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先后参与发掘“巫山猿人”“蓝田人”“和县人”等一批古人类化石。

谈及自己一生的事业和追求,他说,自己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巧遇大师领进门

1932年,黄万波出生于重庆忠县新立镇。22岁时,他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专业毕业,随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由于所学专业和工作内容不对口,黄万波自称刚到单位时简直是“两眼一抹黑”。

但这个阴差阳错的安排,却成就了一段传奇的考古人生。

由于抵达时间偏晚,黄万波到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个晚上,他留宿在一位人类学家的办公室。

稍作整理,躺上一张单人床后,黄万波怎么也睡不着,听到房间有蛐蛐叫,他拉开床头的标本柜翻找。哪知,拉出抽屉的刹那,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满抽屉“骷髅”——那是研究人员经常打交道的物品之一。

“那种感受和滋味很难用语言来表达。”黄万波一夜未眠,“这件事说起来让人笑话,但对我来说却是进入研究室的第一课。”

在当时的研究室,像黄万波这样的年轻人屈指可数,备受关注,各部门都希望这位新来的年轻人去协助工作。

其中,黄万波待的时间最长的是古人类室。他工作的地方在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的办公室旁,裴老是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发现者。潜移默化中,黄万波渐渐对古人类学产生了兴趣:人类的祖先究竟是谁?我们到底从何而来?

一个个关于人类源头的追问不断迸发,催促着黄万波从“站在门外”到“迈进门槛”,去探寻古人类的奥秘。

“古人云,一张白纸好绘画,那就从头学吧!”黄万波暗暗下定决心。

“裴先生”,是黄万波对裴文中的称呼。他说,裴先生是将自己“领进门”的人。

1958年,正值科学研究大发展时期,古脊椎所决定对周口店进行再研究,裴文中牵头,黄万波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令黄万波记忆犹新的是裴先生帶他到第一地点,讲述第一地点的发现简史——这是黄万波来周口店之前,请教关于周口店的由来时裴先生给他的承诺。

“记得那天天气晴朗,早饭后裴先生告诉我,今天带你去第一地点。我随即点头,现在就走?裴先生看我一眼说,现在不走还等何时!”

到了洞底,裴先生指着洞壁上的发掘探方标记说,这个地方原本是个山坡,由于老百姓开山采石发现了“龙骨”,从而导致一系列重大发现。

在裴先生的指点下,黄万波明白了底砾石层是上砾石的次生堆积,他自上而下逐层观察、记录、拍照、采样,直至工作顺利完成。后来,他还在裴先生等前辈的指导下完成了四篇论文。

“裴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古人类研究的热情与执着都令我终身受益。”黄万波说。

探寻东亚古人类

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的祖先在非洲,亚洲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而来,有关中华炎黄的祖先,最早也只能上溯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黄万波并不认可这一观点。

中华大地的版图上,何处能寻找到最早的古人类?黄万波用毕生精力寻找答案。广袤大地上,留下他奔波寻觅的串串足迹——

黄万波先后考察过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洞穴,还曾前往东非大裂谷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考察。

1979年起,黄万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华南。1981年,在安徽省和县陶店镇龙潭洞,他和同事们首次在长江流域发现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

紧接着,黄万波又把目光瞄向家乡所在的长江三峡地区。

“200万年前,长江大三峡地区还是盆地,漫山遍野有森林、草地和小河,具备猿人生存的自然条件。三峡地区也许能揭开早期人类活动的奥秘。”经过长期研究,黄万波提出了这一猜想。

1984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迎来一群特殊的人——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黄万波担任领队。巫山当地人带领他们来到村民大量抢挖“土龙骨”的一处坡地上,当随处可见的灰白色化石骨渣出现在考古队员眼前时,大家被震住了。

这正是大家四处寻觅的“龙骨”,有乳齿象、剑齿虎、爪蹄兽等,它们都是早已灭绝的物种。黄万波凝视着它们,自言自语道:“这个坡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随即给它起了个名字——龙骨坡。

经过准备,次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和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长江三峡考古队,展开了对龙骨坡的发掘。

10月13日上午,趁发掘队员们工间休息时,黄万波对化石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一颗比蚕豆粒稍大的动物牙齿引起他的注意。

粗看,它像猪的牙齿,但齿冠外壁较直,从咀嚼面上的齿尖圆钝、釉质层厚等性状来看,与猪牙不同,它是一颗巨猿的牙齿。这个发现令考古队员们激动不已。

巨猿,大型灵长类动物,半直立,在动物演化谱系上,归属于人科,它的生存年代几乎与猿人处于同一时期。

在随后的发掘中,又发现了一段带有两颗臼齿的灵长类下颌骨化石。继而,又在发掘地发掘出两件石制品,一件为砸击石锤,一件为砍砸器,同一层位还出土116种哺乳动物化石和有明显加工或使用痕迹的骨器。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专家测定,龙骨坡遗址距今约180万—248万年。

1986年11月29日,在重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正式向世界公布考察结果:在长江三峡的巫山龙骨坡发现了距今约204万年的“巫山猿人”化石。

黄万波推测,这种被称为“巫山猿人”的早期直立人,当时生活在温暖潮湿、森林密布的巫峡高地,他们用简单的石器狩獵和采集,与巨猿和其他百余种动物共同生存。

龙骨坡化石和石制品的发现,对认识东亚地区古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995年12月,相关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跟着”熊猫寻找古人类踪迹

在对古人类、古动物等学科的长期关注中,黄万波又将研究触角向熊猫化石领域延伸。

1954年底,黄万波跟随裴文中前往广西考察期间,曾发现大量熊猫化石。那是黄万波第一次在野外接触熊猫化石,并由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自此,黄万波便着手大熊猫题材的科学研究工作。1989年,他与香港大学合作,对大熊猫牙齿釉质进行超微结构研究。

即便年事已高,每当听说有关于熊猫化石的新发现,黄万波都要想方设法前往。

“他像年轻人一样,在野外工作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用担心,我不会掉队。”曾跟随黄万波前往犀牛洞踏查的重庆自然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李华说。

为了让更多人更深入地了解大熊猫这一物种,黄万波心中始终有个梦想:举办大熊猫展览。2019年,在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黄万波成为该展览的首席科学家。

“科学研究还是要和艺术手段相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普及和宣传效果。”黄万波说自己的心愿很小,只要大众了解到800万年前中国就有熊猫,他就满足了。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8月16日,龙骨坡遗址正式启动为期三个月的第五阶段发掘工作。

由于发现的“巫山人”左下颌骨残段化石的形态学特征有一定程度原始性,对于巫山人“是人是猿”,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黄万波看来,不同的学术观点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激励着自己再一次叩开龙骨坡的大门。

“考古工作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多走进田野,加强野外调查,对于史前文化遗址尤其如此。龙骨坡遗址中的动植物化石是我们了解200万年前生态环境情况的最直接证据,一点信息都不能漏掉。”黄万波说。

透过黄万波的目光,能看到古人类学的永恒力量与秘密。黄万波始终精力旺盛,说起不断涌现出的新发现,常带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

考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一个从事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数十次甚至数百次野外考察一无所获的情况并不罕见。但黄万波说,自己从不会灰心丧气,而是继续期盼着。人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哪怕只剩下离体的牙齿、破碎的头颅、肢解的骨片,仍然像一块块磁石,吸引着自己去寻找、去探究。

“之所以这般执着,是因为我坚信:这一切很有价值,很值得我去做。”黄万波说。

(摘自《时代邮刊》)

猜你喜欢
猿人古人类巫山
巫山一段云·情寄天涯
等待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探索古人类基因
细胞里的古人类
龙人——新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
醉美巫山赏红叶
猿人
日研究人员在我国台湾发现亚洲第4类猿人
巫山怪石——天岩记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