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越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300270)
工匠精神体现在追求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上,对塑造技术和技能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将该精神融合到高职教学中对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尤为关键。思政课程作为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手段,对于激发专业理想和内在驱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技能学习上追求卓越,培育创新和责任感。然而,目前高职教育在实现这两者间的有效结合上存在挑战,影响到学生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均衡发展。因此,对思政课程改革进行深化,寻找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改革思路和应用策略,为高职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精神,而且还能促进其全人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增长输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
将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养成相融合,体现了高职教学的创新。这一融合得益于两者相通的基本要素。课程思政旨在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认知体系,与工匠精神所倡导的追求卓越和责任感不谋而合。工匠精神所倡导的高超技艺和职业热忱需要学生的持续关注与投入,而课程思政通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进行专业学习,促使学生感受到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进步的联系,从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同时,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工匠精神注重实操、能力提升的理念相辅相成。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够有效地将价值培养和技能提高结合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与操作过程中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应用,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的深度整合。因此,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工匠精神是切实可行的。这一做法有望培育出既有道德修养又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1]。
整合课程思政与发展工匠精神,其实践的合理性在于两者目标和方式的契合。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强化学生的价值导向和动手能力。这一教学策略与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专注和责任感相辅相成,要求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同步强化道德修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方案,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学生得以在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感悟到工匠对质量的坚持和职业的热爱。此外,两种教育途径都强调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激励学生主动反思、积累经验,以达到更高的个人和职业发展水平。由此,将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结合的教育方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2]。
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教学,对于加强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模式创新地结合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让价值观和理念的灌输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自然发生。引入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不仅使学生在技术技能的掌握过程中了解到成为良好公民和职场成功人士的重要性,而且有助于形成其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课程思政的有效运用,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增强了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深入影响学生心智,确保他们在全方位成长的同时,建立坚定的思想政治基础[3]。
课程思政在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求卓越、专业投入、重视质量和尽责精神。这正与职业素养的要求相吻合。融入此精神的课程思政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优秀职业情操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工作成效和质量的认知,同时促成了正面的职业伦理和行为模式的形成。通过动手实践与案例分析,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为他们在职场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培养工匠精神在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转型的挑战,制造业急需高素质的人才。将工匠精神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思政,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技能,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这些要素对于推动行业改革、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推广工匠精神为制造业注入创新活力,有助于推动产业朝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通过课程思政,我们能够培育具备高水平技能和素质的工匠人才,为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作出重要贡献[4]。
在推进学生工匠品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资源是关键要素。工匠精神要求教育者不仅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备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技巧。然而,众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在实际行业经验方面存在短缺。教师对于最新的行业发展和技术更新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在教学实践中有效传达和体现工匠精神的意义,导致学生无法直观地体验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同样依赖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遗憾的是,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未能与时俱进,与实际行业需求存在脱节,课程中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操作的培训。这种做法不仅难以帮助学生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而且不利于培育他们对专业技能的追求。同时,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如单向灌输和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方法,同样阻碍了工匠文化的传播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学生难以培养出对工作细节的关注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5]。
校园文化在塑造学生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高职院校构建校园文化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往往不足。若校园氛围未突出精进技艺、勤恳工作以及追求高质量成果的价值,学生便难以在校园生活中体会到这些理念的实质意义。同时,学校文化过于聚焦学术分数和理论学问的累积,忽略了对学生实操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塑造,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发扬。
高职院校在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科专业,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应深刻阐释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强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等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密切关联[6]。
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实践时,教师应利用生动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教师以中国高铁技术革新故事为例,展示工程师们如何在追求极致和不断创新中将高铁推至世界领先水平。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工厂和企业,让学生直接观察一线工人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践价值。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应注重将工匠精神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C919大飞机制造的案例,分析工程团队如何在克服难题的过程中体现工匠精神。评价体系应超越传统知识考核,增设创新和实践指标。通过项目实操和技能比赛等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将工匠精神实际应用到技术操作中去。同时,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示和技能竞赛,不仅能展现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激励他们追求卓越技能。课外活动也是关键组成部分。例如,教师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青年大学习”等活动,激励学生学习身边工匠和创业者的故事,引导他们领悟和实践工匠精神。这种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具备将工匠精神内化于行动的能力,推动学校培养一批既能为我国工业发展贡献力量又能胜任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在思政课程中注入工匠精神,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体验和内化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这一过程的核心是有机地将工匠精神的要素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形成一个能够渗透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模式。
首先,塑造校园文化需要在设计视觉符号和打造实践平台方面下功夫。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创设专区展示工艺美术作品,建立以技术大师命名的实训室。这些举措不仅彰显技能的精湛,而且激励学生向模范人物学习。例如,某校建立的“匠心工作室”定期展出学生和教师的手工制品。这些作品代表着精细工作的成果,鼓励学生追求匠心精神。其次,把工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与学生的创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和创新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锻炼技能,体验精益求精的过程。以技能大赛为例,学生们在制作精密机械模型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相关技术知识,而且在不断尝试和改进中培养了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此外,学校通过举办年度“工匠精神月”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开展工匠精神主题征文比赛、手工制作比赛、创新创意项目展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
高职院校还应采取制度化措施,巩固工匠精神的教育效果,在学生的评价与奖励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考核要素。例如,学校将项目成果的工艺水平和创新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的一部分。同时,学校不能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应通过专业培训增强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及其在教学中的传承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学生被一个富有匠人精神的环境所包围,在不断实践和体验中产生对工艺的敬重、对品质的追求和持续改进的动力,使工匠精神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重要指导原则。
在高职教育中,思政课程的改革旨在结合专业特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媒体传播专业中,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为追求卓越的质量、精心打磨每一个作品以及持续创新。因此,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媒体传播中,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及内容[7]。
为了有效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媒体传播教学,实践教学应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以电视制作课为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细致规划和精心制作每一帧画面。例如,央视《国家宝藏》团队对每一个场景追求完美,不仅展示了文物本身,而且展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精髓。这种制作过程体现的工匠精神,正是高职教育中应当强化的实践教学方向。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工匠精神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微信公众号运营时,编辑们应不断探索内容创意与视觉设计,像“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的公众号在确保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注重内容的深度和美观排版,以高品质内容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中突围而出。这种追求高质量的工作方式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技术教学方面,新闻摄影师对细节的把握也体现了工匠精神。例如,Kevin Carter拍摄的“饥饿的女孩和秃鹫”照片,充分体现了精湛的摄影技术,是工匠精神在媒体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
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工匠精神即对待工作的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追求极致的精神,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改革需要遵循一条多维融合的路径,即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机会上进行创新和整合。
在内容设置方面,高职课程应超越传授单一技能训练的范畴,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坚韧及对精进技艺的追求。例如,新媒体运营专业的课程不应只教授学生如何操作和管理社交媒体账号,而应包括内容创作的品质追求和用户体验的优化,体现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原则。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项目制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则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工匠精神。例如,在媒体制作课程中,学生被引导参与实际的节目制作项目,从构思到执行的每个细节都追求高品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此外,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途径。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体验工作环境对工匠精神的要求。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地方电视台合作,让学生参与电视节目的拍摄和编辑。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体验到媒体工作的快节奏,而且能学习专业的内容制作。学校通过这些措施,将工匠精神深植于高职教育体系之中,不仅能培养出具备专业技术的毕业生,而且能确保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高职教育领域中,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思政课程的有效改革,学生不仅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通过各种教学实例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这种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学习的持续追求。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通过讲述一位本地手工艺人坚守传统工艺、追求极致的真实故事,借助生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体验到工匠的专注和坚持,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专业精神和文化传承责任的深刻认识。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实训基地,近距离观察企业标准化生产流程中的精细操作,通过邀请企业技术员工分享工作中坚持品质和持续创新的经历,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专注和敬业的态度应用到自己的未来职业中去。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能将工匠精神与学生实践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发起并参与改善校园环境的项目,完成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关注细节和追求品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角色转换为指导者,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运用。教师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思政教学案例,有效促进了高职学生的品质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了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团队在传递和灌输工匠精神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高职院校要构建一个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师资队伍,在教师选拔时应重视其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经验,确保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分享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此外,评估标准应纳入工匠精神认知,将其作为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关键维度。
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规划也极为重要。这包括安排教师实地考察企业、与行业专家互动,以更新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同时,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投身于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教学中更有效地传达和弘扬工匠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样重要。教师应成为工匠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所展现的热忱、责任感、对细节的关注以及追求高品质的行为,应成为日常行为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并逐渐吸收这些价值观。对于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奖励和表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校级、区域乃至国家级的表彰,借助媒体传播教师的故事,高职院校可以营造出尊重教师、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从而激励整个教师团队追求卓越。总之,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师团队,不仅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能够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本文深化了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这对于指导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代表了追求卓越与专业精进的态度,对于塑造具有高技术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增强国家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时代要求,本研究集中探讨了如何将这一精神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及实施策略。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强烈责任心的技术工匠。文章还强调,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并关注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丰富和优化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路径。这将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进步,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