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2024-05-01 10:05郝立新孙岱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郝立新 孙岱瑄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现代化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包含着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维度的重要体现,“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2]。作为现代化建设主体、目标与动力的人的现代化,也具有总体性。从普遍意义来讲,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是人的现代性的对象化实践过程,表征着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关系、道德素质、能力品格、生活方式、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从传统状态到现代状态的转变过程。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的现代化与文化发展密切相联。从现实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有不同的历史境遇与时代课题,它既要面临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挑战,又要面临沉重历史“包袱”所带来的困惑,还要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多元思潮的文化冲突等。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人的现代化不仅仅是西方学者从抽象的人的角度去谈人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及其模型,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逻辑结构。厘清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可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实践遵循,更好地以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一、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源”的基础上,把握了其时代化中国化的“流”。“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3]虽然人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源于西方学者,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关于人的现代化或现代性的理论,但是从他批判资本现代性对人的异化与建构未来世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中,我们可以得到唯物史观的理论资源。与资本主义人的现代化的抽象概念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的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模式与指标,而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旨归的总体性与过程性范畴。

(一)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的现代化的对象化前提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这为理解人的现代化的自然维度提供了两个思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的现代化是人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中,受到主客因素的促进,使人自身现代状态生成的过程。在这里人的现代化包含两个实践的维度:一是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即人与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二是现代化的“化”是人的现代性的对象化实践过程,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传统状态向现代状态的转换。因此,在实践的意义上,一方面人的现代化的对象化前提是人有能力“化”;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的对象化前提是有“对象”可“化”。前者是指人作为能动性的存在,在生命本能的促使下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4]211。后者是指人作为受动性的存在,自然是“有生命的个人的无机身体”[4]161。在此意义上,人的现代化的自然性维度一方面要把握对“人化的自然”的现代化超越。这表现为人在现代化的对象性活动中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扩展;人在生存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追求精神需要;人的主体价值在现代化实践中得到确证。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要把握对“自然化的人”的满足。一是人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即人作为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能够因为自然赋予的物质资料而得到个体生命的延续与生理机能的维系。二是人的现代劳动能力的提升,即在自然界将自己的质料、结构、要素、性质对象到人身上时,人能够因为对象化活动的丰富而拥有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劳动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技能。三是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即在自然规律性与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下,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够达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法与整体认知。四是人的生存状况的转型,即摆脱自然依赖关系后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二)人与社会关系理论界定了人的现代化的社会性基础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一性贯穿起来,解释了人的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基础。

1.人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5,在现代社会中人是各种依附在人身上的社会关系的集合体,人的现代化自然不是单一维度的现代化,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西方学者用“抽象的人”理解人的现代化,以超历史、泛文化、超社会关系的指标来构建人的现代化的微观模型,忽略政治形态、经济关系、价值观念等社会关系对人的制约,从方法论上讲是非历史、非现实的。因此,建立在静态微观方法论基础上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也很难从全面性维度总结人的现代化的特征,以总体性视野解决人的现代化所面临的生存方式与文化发展的困境。而唯物史观为人的现代化奠定了社会性基础。首先,在经济关系上表现为:人在现代社会所对应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下,具备社会化的技能与广泛性、和谐性的交往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或资本力量能够发挥完善主体内在精神与培育健全人格的作用,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培育人的主体活力、塑造人的主体素质、创新素质、独立意识、风险意识。其次,在思想关系上表现为:一是在以民主法治为现代化政治表征的社会中,人在参与政治生活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及在政治参与中人的民主觉悟、平等意识的提高,人对法律的心态、观念与知识的养成。二是人在文化生活中促进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同一性,人与社会相互生成、相互作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马克思用人的发展作为标准划分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阶段人的发展特征与社会发展样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转型期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人的现代化的制度根基与根本性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有着根本区别。其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遵循人民至上;而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让位于资本,是在资本至上的逻辑之下来讨论的人的现代化,资本的逐利本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其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与人的全面发展方向一致;而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处在“资本的增殖与人的贬值”“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的矛盾张力之中。其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是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化,以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解”[4]63为旨归;而人被资本逻辑宰制以及生态被消费逻辑宰制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矛盾,人的现代化发展面临着消费价值与环境价值的二元分裂。

(三)人与自身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的现代化的精神性层次

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人是身心合一的现实的人,“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5]。一方面,人是依赖于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客体性存在;另一方面,人是为自己目的而生存的精神性存在。人可以将自身的需要、目的、欲望等作用于对象世界获得对象性产品,通过对象性活动打破人的自然生存方式,进而超越被给定的对象性关系,人拥有自我意识来反思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步意义,从批判性角度分析了资本现代性对人身心的异化与迫害以及其内在的对抗性关系本质,从建构性角度阐释了未来自由人联合体中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对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提升。在此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马尔库塞等人从精神与心理层面分析了人的片面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更是用极端的方式对待西方现代化中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推动了对人与自身关系的重塑。在此意义上,从人与自身关系中透视中国语境下人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蕴含着人的现代化的精神性层次,即人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在现代社会中的展开。具体来讲,在心理层面上,人的心理素质适合多变富有挑战的现代化社会,如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意识、社会拥有调控大众情绪的长效机制;在认识层面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如具备现代公民的科学精神、契约精神、民主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拥有现代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创新思维,人们的智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和激发;在伦理层面上,人的道德水平与价值观念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拥有对适应现代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追求,如现代的观念是开放的不是保守的,是竞争的不是安于现状的,是法治的不是人情的等。

(四)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人的现代化的全球化视野

1.世界历史进程与现代化进程具有同一性。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的现实开端立足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与生产关系的诞生,生产工具的变革以及交通工具的便利促使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形成,人们打破了民族地域性的交往进而转向全球性普遍交往。在此基础上,现代化促使人们在世界市场中提升现代素养与文明程度,使人们逐渐形成开放心态、全球视野、竞争意识、主体意识以及风险意识,掌握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现代化的心理素质。然而,资本主义在全球推行同质化的同时也在人的发展层面引发出种种危机,人们会由于资本宰制而陷入精神世界萎靡、信仰空虚、单向度发展等困境之中。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以美国为例揭示道:“享乐主义的世界是时尚、色情、广告、电视和旅行的世界。它是虚伪的世界……”[6]74二战后世界所呈现的人的价值意义失落、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高涨等人的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困境,正是人的现代化与整体现代化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2.世界历史进程与人的解放进程具有同一性。“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4]541资本主义不过是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它所实现的政治解放只是将人们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却并没有将人从非人力量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因此资本主义绝不是历史发展的终点,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现代化为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遍性交往的扩大奠定了基础,促使人成为拥有普遍性、全面性个人关系与个人能力的“世界化的人”,因而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最终指向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

3.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人的现代化不是人的西方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性范畴,它不仅包含着普遍性意义上人的转型的共同指向,拥有传统性与现代性、个人性与社会性的共同矛盾,还包含着各个国家、民族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具体矛盾,这与它们的历史语境与社会状况有关。以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一是要注重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等赋予人的现代化的特殊内涵。二是要注意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冲突与交往矛盾,关注人的现代化的世界交往方式与交往心态,形塑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与文明形态。

二、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与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资本本位、确立人民本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旨归的现代化,始终将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把人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将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统一于历史之中。

(一)新中国成立早期对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的初步探索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人的现代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1.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人的现代化奠定社会性基础。在政治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推翻了两座大山,彻底解决了民族生存危机,解除了人民的精神枷锁。在对民族解放与人民自由的探寻中,党鼓励人民政治参与,人民增强了政治意识,在党的帮助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克服了传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念。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提高了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这是人的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经济上,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来进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二元经济社会背景下,实现工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前提,人民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了自身主体创造性。在文化上,注重扫盲和义务教育的开展,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升了人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注重文艺宣传。文化“双百方针”的提出有利于利用表达直观的艺术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新价值观来改造国民性,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民性格。另一方面重视媒体宣传在人的思想改造上的重要意义。利用好报纸、刊物、讲坛的先进作用,“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和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7]。

2.通过思想建设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精神性维度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教育是针对党内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8]1094全党运用整风运动、学习运动的方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实现了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双重进步。政治教育是针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教育与思想改造旨在引导、动员群众改造思想、提高觉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无产阶级的思想立场与价值观念。毛泽东倡导要进行国民风气的塑造,要坚决扫除“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和教育”[8]1083。党针对新中国“中间大、两头小”的现状,对不同阶级进行了政治教育,改革了国民文化与国民教育的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另一方面,个人主体性品格的塑造是现代化的支点。这不仅体现在毛泽东从哲学高度上反对教条主义、批判本本主义,明确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人们思想长期僵化状态,还表现在党通过思想改造运动和社会风气改良运动等方式,让人民的家庭本位、封闭心态、顺从意识、自由散漫等弱点得以克服。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基础、社会条件、生态基础与实现方式的深化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基础建设以及实现方式扩展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推进。

1.在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建设方面,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以德治国”方略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了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基础的丰富与突破。其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两个凡是”方针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解放思想意味着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培养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等主体意识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9]。实事求是意味着要通过实践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来提升人的现代化,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因此,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0]其二,“以德治国”方略是人的现代化的道义支撑。“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有利于解决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化逻辑与利益至上的文化取向而导致的一些领域道德冷漠、公德失范、理想失落、价值错位等问题。一方面在党的先进性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角度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了人民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价值基础。在全社会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与良好道德风尚提供了思想涵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全社会范围内行为规范、理想信念、文明观念与精神面貌的塑造,对社会价值多元形势下人的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在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建设方面,从“两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到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基础的认识提升与实践完善。其一,人的现代化要依托社会性维度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坚持要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保障人民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要。在此基础上,“三个有利于”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形成了以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方针。在促进各项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促进了人民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思想、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等等理想、道德、纪律的养成,培养了人们“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其二,“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确立更加保障了人的现代化的社会条件。江泽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路径,从人的现代化所需的社会条件角度阐释了经济政策、政治建设价值观、执政党建设、教育科技事业、社会主义文化等对于推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规范了市场行为,为人的现代化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现代化的执政党有利于带动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执政党的性质与人民的主体性。党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纠正社会不正之风的力度,党保持自身先进性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人的现代化。其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人的社会关系现代化的有利前提。建设和谐社会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以社会结构体系的和谐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与必要条件。建设和谐社会深刻体现了人的发展是目的,在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和谐社会是手段,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扎实广泛的基础。

3.在人的现代化的生态基础建设上,从以科技推动生态保护、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观,到可持续发展、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党对人的现代化的自然基础的重视。其一,科技推动生态保护、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观推进了科技创新,促进了人的创新思维发展,进而提升了人的现代化水平。邓小平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贯彻到了环境保护中来,强调要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造就了一只工人阶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江泽民将环境保护上升到了保护生产力的高度,强调自然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只有重视人与环境的双向作用,才能建立起“生态科技支撑体系”来支撑生态保护,以科技现代化带动人的现代化。其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生态保障。胡锦涛可持续发展观为人的现代化的生态基础建设提供了引领:一方面重视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人的现代化规定了生态红线,自然规律性与资源有限性对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反思出关于自然底线的价值观念与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

4.在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上,从教育的“三个面向”到“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党对人的现代化的教育途径的认识与发展。教育是人的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支撑,人才需要教育支撑。其一,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即“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以提高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素质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的,以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一方面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另一方面教育党员干部成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干部。其二,“科教兴国”战略是人的现代化的有效支撑。江泽民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开发。”[11]因此,党将科学和教育放在了社会经济建设的显要位置,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素质基础和智力支持。

(三)新时代对人的现代化的精神目标与现实任务的进一步探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推进了人的现代化发展。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明确了人的现代化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12]10,“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从自然性维度、社会性维度、精神性维度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保障。其次,“中国梦”是人的现代化发展在新时代的精神旗帜。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每一个人的梦,彰显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伟大复兴的抱负追求,凝聚了全国人民高度的价值共识,激励着人民形成奋发向上的价值目标,为人的现代化增添了精神力量。再次,培育“时代新人”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现实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关乎党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希望工程。“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3]因此,要发挥育新人重要作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基石,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三、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方位与路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目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首先要把握好人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从人的现代化面临的古今中外的复杂矛盾出发,依托“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实践起点:古今中外的复杂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实践起点,立足于其面临的“古今中外”的复杂矛盾。从历时性角度来看,中国人的现代化面临着人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结构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人的现代化面临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沉重的历史“包袱”。如何将在中国社会中已经具备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所构成的现代文明相融合,处理好实现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多重力量的非线性耦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传统思维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中,人的现代化必须扬弃历史文化传统中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从共时性角度来看,一是社会内部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想要实现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任重道远。区域不平衡所表现的东部比西部、沿海比内陆发展更具优势;城乡不平衡所表现的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要高,教育普及率要广;领域不平衡所表现的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等等,都为人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严峻挑战。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与多元思潮。随着全球化不断的深入,利益共享、制度共建、价值认同中的矛盾冲突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依托日益增长。一方面,西方国家由于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传入中国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逻辑以意识形态为手段,向中国传播价值观念,意图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干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挥。“西方文化同化”“资本主义文化物化”“主流文化虚化”等危机都为人的现代化建设增添难度。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实践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23-24。由此可见,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处处离不开“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要求。唯物史观要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这个价值的经验基础在于人既是现代化的目的与目标,又是现代化的动力和基础。历史和实践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西方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错置,以资本为本位“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生机制。与此相反,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本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始终指向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朝向“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4]185的共产主义社会。具体而言,人的现代化以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发展程度来看,人的现代化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状态;人的全面发展是从“现代人”到“全面人”的发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态。从历史过程来看,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展开,一切人的现代化的有利因素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准备,实现人的现代化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实践遵循

1.坚定中国道路,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中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引力。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同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性与实践性以维系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不仅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与日常生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想信念、国家认同、党风国风、社会治安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其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涉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关键问题。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引导全社会形成新时代主流的思想舆论,同时利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来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其三,以中国精神激励人。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内容的中国精神,是我们继往开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精神脊梁,是当代人的现代化的心理基础。我们既要在全社会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又要发挥时代楷模、国家功勋、最美人物的模范引领以凝聚人民力量,也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基因传承以振奋民族精神,还要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以激发中华儿女的斗志。其四,以“科教兴国”战略培育人。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科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资源。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地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要以教育现代化推动人独立、民主、自主、创新的现代化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要以教育现代化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养成,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其五,以文化自信鼓舞人。文化是党、国家和人民的“精神基因”“独特标识”与“灵魂”。文化的本质是化人或人化,因此要推进文化成为精神感召力、价值引导力、心理驱动力、社会凝聚力,鼓舞人民奋发向上的激情与意志。

2.坚持全面发展,在解决人的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中为人的现代化保障社会条件。首先,针对人的现代化的物质保障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以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与培养人们的现代人格为任务,激发人们的首创精神与历史主动精神,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现实力量。同时,还要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蛋糕”的分配问题,健全分配体系,避免因利益纠纷而造成的社会矛盾以及人的观念异化与社会风气恶化。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解决现实矛盾。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抓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以城市带动乡村、以乡村反哺城市”的双向发展格局,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为解决城市农村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助力。其次,针对人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问题,在法治轨道上促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为提高人民政治生活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提供制度条件。再次,针对人的现代化的文化基因问题,着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立场、人民立场,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现代化形成共同文化基础与意识形态保障,在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中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精神面貌的改变。最后,针对人的现代化的自然基础问题,推进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人的现代化的生理基础与生态基础。一方面“人民健康是国家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2]48。从根本上讲,人首先要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够进行现代化建设。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预先发展的位置,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人的现代化迫切要求着工业文明向新生态文明的转化。加强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实践观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人的现代化保障好生态基础。

3.遵循人民至上,在保障人民核心地位中为人的现代化培养现代素质。一是保障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主体创造性与创新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把握好“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之间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促进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我们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对人作为利益主体与竞争主体的要求,在自主性、自为性、自适性等现代素质的提升中,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内在持久的主体动力。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要把握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为人的现代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政治保障。我们要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丰富健全的民主链条中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以人的民主能力提升为引领保障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任务,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创造性,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化思想境界。二是保障人民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即全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切积极效应。现代化的根基在人民、动力在人民,我们必须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全面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让社会现代化依托群众路线,让社会现代化保障群众路线,以此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三是保障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尺度,而不是任何资本因素与GDP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检验标准,因此一切要以人民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根本利益为尺度,提升人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价值认知主体与价值评价主体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道德水平,促进人自身现代化的发展。

4.推进守正创新,在“源”与“流”中为人的现代化把握实践指引。首先,从发展方式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守正”,是要遵循人的现代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在继承性与创新性、个人性与社会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中促进人的现代性转换。人的现代化的“创新”是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为手段,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事业为人的现代化素养的提高和储备提供条件。其次,从指导思想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守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这门关于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为人的现代化的内涵、性质、目标奠定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关于自然、思维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为我们理解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的本质以及人的现代化内部的有机结构提供了思想资源。人的现代化的“创新”是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现代化的指导,在新时代下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的现代化的方法论启示。再次,从发展因素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守正”,是要保留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中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因素,如刻在中国人骨血中的大同理念、和合共赢、仁者爱人、自强精神等基因,有利于塑造当代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人的现代化的“创新”表现在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在“外发次生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意义,激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底气与道德滋养。

5.胸怀全球大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为人的现代化塑造世界新形态。首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形塑人的现代化价值基础。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价值冲突与历史选择,需要以辩证性、开放性、总体性的视野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的特殊性与价值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共识正是在全球化多元价值碰撞的客观事实上,以减少价值观分歧、利益冲突与制度冲突为目的所达成的价值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价值要求就是具备超越西方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的虚假的“普世价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次,以中国话语体系构造人的现代化的话语基础。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应该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我们不能把西方的理论套用在中国人的现代化实践上,也不能用西方的理论解决中国人的现代化矛盾,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自己的理论,总结自己的实践。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的现代化提供解释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为人的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开拓话语平台、丰富话语内容、增加话语主体。以喜闻乐见和平易近人的话语表达人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要掌握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阐释力,要将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使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声越来越洪亮。最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全球化的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融合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形态,为重塑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格局与道路。在此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人的现代化又促进了五大文明的发展。因此,一方面中国人的现代化有利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球站位又规定着人的现代化必须具备兼顾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在中国语境下,人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维度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果能够促进全体人民的现代化,那么我们的巨大人口规模就会释放出巨大的人口红利。实践证明,人的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润物细无声地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隐性转变,且越来越以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显要地位与迫切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我们要把握好人的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历史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将人的现代化的探讨与具体社会现象、生成环境、复杂现状相联系,以文化的现象与文化发展相联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现代化素质生成与思想观念的现代转型,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总体文明程度,让人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坚实依托与强大底气。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